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考核评价机制的实践研究

2020-11-09 02:56戴磊赵显嵩张晓峰李晓杰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5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高校党建

戴磊 赵显嵩 张晓峰 李晓杰

摘 要:高校组织员作为党领导下具体负责高校党组织建设的专职干部,是高校抓牢抓实党建、提升党建质量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关键是建立导向鲜明、发挥作用的考核评价机制,本文立足于高校党建实践,分析了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围绕观测主体、基本原则、操作方法和结果应用等层面提出了考核评价工作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高校党建;组织员;考核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配齐建强党务工作队伍,将其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高校组织员作为党领导下具体负责高校党员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的专职干部,既是高校党务队伍的重要组成,也是高校抓牢抓实党建的关键力量。面对新时代高校所承担的“四个服务”历史使命,建强一支高校组织员队伍成为当务之急。对此,健全导向鲜明、发挥作用的考核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推动落实贯彻“质量建党”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基层延伸。

一、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党历来重视教育、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考核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这充分说明了考核评价在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价值。为完成百年目标、百年变局交汇下高校党建任务,开展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建强高校党务队伍建设,更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2]。

(一)这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内容

党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领导的独特优势,通过组织领导,选派党的干部,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从而承担起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让高校事业行稳致远。组织员作为高校党务干部的重要组成,首先是党的干部,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激发组织员队伍建设活力,对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二)这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高地,更有其特殊的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这意味着高校党建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高校党建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略是否有后劲、直接影响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针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特点,开展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探索形成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高校组织员队伍长远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学理支撑,这是加强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需要,是实现高校党建改革创新的需要,是发挥高校党组织政治功能的需要,对激发组织员队伍主观能动性、推动高校党建提质增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这是加强高校党务队伍建设的实践要求

考核评价是推动各项任务要求得以贯彻落实的“指挥棒”,干部考核“考什么”决定了“干什么”、“怎么考”决定了“怎么干”。开展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就是通过突出政治标准,把履行岗位职责、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工作实绩作为考核的基本内容和评价的基本依据,构建一套系统性、科学化、多维度的组织员工作考评指标体系。一是通过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让组织员认识到问题短板,找准定位,激励引导组织员自觉提升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更好的状态、更实的作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二是健全组织员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长效的高校组织员机制,使组织员队伍向着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为高校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前期对国内高校的普遍性调研结果,绝大部分高校未开展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主要原因包括对组织员职责界定不清晰、日常管理不规范、配套政策不完善等,但是从客观因素角度分析,鉴于高校党建内涵的多元性和组织员工作内容的复杂性,科学有效地开展考核评价工作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一)考核评价的内容标准难以把握

按照党内法规,高校党建工作内容包括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组织生活制度建设以及开展党内重大活动、党的政策传播宣传以及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管理、教育和其他日常工作,内容十分庞杂。客观评价高校组织员工作成效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程,如何從中筛选确定主体内容和评价指标,这是高效开展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的客观问题。

(二)考核评价的基本原则不够明确

作为对基层党建工作考核的依据和标准,考核体系从规范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上,都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考核的质与量如何有机结合的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坚持何种原则才可构建科学全面、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这是高效开展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的客观问题。

(三)考核评价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目前,各高校党建考核时间一般是集中安排在期末或者年末短短几天,工作繁忙、任务紧迫,导致党务工作人员短时间内赶材料;有的考核只看重期末检查而轻视平时的基础工作,导致考核对象只在年终准备材料,形式上应付考核。如何解决考核制度执行表面化问题,构建覆盖全面、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机制,规避形式主义倾向,这是高效开展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的客观问题。

(四)发挥考核评价结果效能的机制不健全

开展考核评价工作的落脚点是树立激励先进的鲜明导向,激发高校组织员主动担当作为,提升投身党务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推动高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提供队伍保障。实现这个目标,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是关键。如何确保考核评价内容的客观性和代表性,如何发挥考核结果应用的激励导向作用,这是高效开展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的客观问题。

三、开展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的实践路径

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深刻把握高校党组织建设规律和高校组织员工作特点,从内容内涵、实施原则、方式方法、结果应用等层面进行全局性谋划设计,确保各环节各步骤衔接紧密、上下贯通,最大程度发挥好考核评价的助推器作用,进而以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组织员队伍为高校党建工作保驾护航。

(一)科学明确考核评价工作的观测主体

一是明确考核评价的观测主体。由于高校的文化特色和党员结构特点,高校组织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既有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等具体事务,也有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科学理论等工作任务。所以,要結合中央部署要求和高校党建实际、所属院系级党组织工作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研究组织员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点和侧重点,进一步细化党建工作汇总制度建设、理论学习、组织建设以及其他党建专项工作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比重[3]。二是确定考核评价工作的实施主体。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往往组织部门、相关职能部门、院系级党组织均向组织员分配党建任务。对此,要从工作效度出发,分析明确考核工作的主要实施部门,研究从高校党委部门、院系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等多维度评判组织员工作成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规避多头、重复、繁琐等形式主义问题。

(二)科学规定考核评价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政治性原则。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所以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也必须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政治素质作为考核评价的首要指标,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二是遵循全面性原则。为使考核评价工作能科学反映真实风貌,必须坚持考核评价工作的完整性、特别是核心指标的齐备性,既要考核组织员的政治素质,又要考核组织员的思想素质,还要考核组织员的业务素质,实现定性与定量、显绩与隐绩的辩证统一。三是遵循时代性原则。紧紧围绕高校党建新要求确定考核内容,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因时因势、因地制宜合理设置考核指标,突出对高校组织员打好重点任务攻坚战的考核并适当增加权重。

(三)科学使用考核评价工作的操作方法

一是坚持“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有机结合。党中央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了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等考核方式,这为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平时考核”侧重于对组织员一贯表现进行经常性考核,以简便易行的方法督促组织员常态化履职尽责;“年度考核”侧重于以年度为周期对组织员进行综合性考核,每年年末或次年年初对组织员工作情况作出整体评价定位;“专项考核”侧重于对组织员在党员发展等重要专项工作、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实际表现进行专门考核,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靶向发力。二是坚持“横向对比、纵向对比”有机结合。“横向对比”侧重于在高校党组织之间,在考虑工作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比较党建业绩,评判各党组织工作之间的好坏、优劣,以对比数据呈现高校组织员工作的比较优势和短板不足;“纵向对比”侧重于在高校同一党组织内部,将往年党建工作与当前党建工作进行比较,分析党建数据等波动起伏,以时间维度上的党建工作变化评价高校组织员工作成效。三是坚持“自评、他评”有机结合。“自评”侧重于由高校组织员本人对自身工作态度、作用发挥、业务实绩等进行反思判断,作出自我定位;“他评”侧重于组织服务对象、身边同事、主管领导等,通过总结述职、访谈测评等形式,对高校组织员作出立体式的考核评价。上述三个维度评价模式,要做到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这有利于做到全面、历史、辩证地分析个人贡献与集体作用、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过程与成效等关系,防止简单以党建数据、民意调查得票情况来确定考核结果,确保考准考实、减少偏差。

(四)科学推动考核评价工作的结果应用

一是将考核评价结果应用至奖励激励中。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具体到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中,就是突出考核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鲜明导向。要科学解析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之间的逻辑,探索将考核结果与组织员的提职晋升、绩效工资、评优评先等挂钩,明晰职务职级“双线”职业发展方向,疏通高校组织员成长成才“出口关”,探索队伍进出顺畅、流动有序的弹性机制[4]。二是将考核评价结果应用至改进工作中。高校组织员考核评价工作的对象是组织员个体,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局限于个体问题,也可能是党建整体性问题。所以,要结合考核评价中发现的队伍建设普遍性问题以及高校党建薄弱环节,及时性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针对性健全组织员教育培训机制,破解高校党建中的深层矛盾,助推高校组织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3-15.

[2] 提升考核质量 激励担当作为[EB/OL].共产党员网,http://www.12371.cn/2019/04/21/ARTI1555855878936746.shtml.

[3] 罗红艳.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高校管理,2017(11).

[4] 薛峰,曹济群.关于高校组织员评价考核工作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组织员工作考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019GXDJ-YB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戴磊(1976- ),女,满族,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赵显嵩(1987- ),男,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张晓峰(1985- ),男,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李晓杰(1984- ),女,辽宁朝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高校党建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考核评价机制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全媒体视阈下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新媒体成为高校党建“新武器”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