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研究以省级专项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幼儿兴趣为先、以经验基础为重、以能力发展为目的,整合丰富的教学策略及手段,为幼儿文化学习搭建系统的鹰架支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开展了一系列的美育主题教育《闽南建筑——古厝》的实践尝试,以此提升幼儿的美育能力及地方性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基于此,文章对幼儿美育课程实践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闽南建筑文化;美育课程;实践策略
闽南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是起源于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人文性和技艺性,同时又兼具现代艺术特点,是闽南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应是生生不息传递下去的璀璨瑰宝。因此,我们以闽南建筑文化为载体,对其适合幼儿的美育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筛选与开发,将其引入幼儿园美育課程。文章基于课题研究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 闽南建筑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课程的价值
(一)以文件精神为依据,挖掘幼儿美育课程内容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纲要》还指出:艺术教育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因此,选择幼儿熟悉的、与幼儿生活有联系的本土文化资源作为学习内容,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以促进其身心主动发展。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而《意见》中的精神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艺术教育的精神高度一致。
(二)美育实践的核心要义及闽南建筑的美学特点
美育实践的核心概念指出:“尝试把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多元化的闽南元素引进幼儿园课程,以幼儿发展为目标,搭建幼儿、教师和家长三位一体的研究桥梁,深入挖掘、收集、筛选、开发一些适宜幼儿园开展的美育课程,并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加以改编和创作,探索和形成具有闽南本土文化教育特色的幼儿园美育课程资源。”
闽南传统建筑古朴俏丽、端庄大气、美轮美奂,其无论是空间布局上“三开间、五开间”的结构美、对称美,还是碧瓦朱檐、层楼叠榭的格局美、技艺美,亦或是雕梁画栋、出砖入石、脊饰山墙的精致美和人文美……闽南建筑所带来的深厚的艺术美感和人文渊源,非常适合作为幼儿园美育课程中有价值的内容。
(三)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与幼儿地方文化学习的过程性
由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传统建筑手艺的流失,很多传统建筑遭到破坏,古建筑及其文化亟待修缮和保护,我们将这一教育资源融入美育课堂实践,整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幼儿在发现美、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方性文化的学习认知,以期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精神人格,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发扬打下基础。
二、 闽南建筑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课程的策略
(一)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创设游戏情境融入文化符号
在尊重班级幼儿兴趣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为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提供必要支持。在学园大型运动节活动“探寻海丝、徒步古城”中,幼儿穿街走巷、徒步远足,他们观察闽南古厝,感受闽南风土民情,积累了前期视觉感官上初步的审美经验及观察所得,他们关注到古厝的多个文化元素,如门神、墙砖的花样和墙壁上的纹饰等,并以此展开话题进行讨论。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思维的。”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与理解;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小孩天生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因此游戏不仅能满足孩子的探究欲,还可以让他们进行动态模仿和艺术迁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符号及其内涵。因此我们在美育实践中运用了游戏渗透的教学手法,如,在小班《古厝——砖纹》活动中,通过创设“寻宝”的游戏情境,将古厝墙壁上的纹饰符号比作“宝藏”,使图案更加具象化,再配上活泼轻快的音乐旋律,幼儿的活动兴趣得到激发,引导幼儿在音乐中“寻宝”并将找到的“宝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共同观察与欣赏砖纹,探讨纹路的形状与走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将砖纹当作是“小岛”,铺设去小岛上的各种小山路等,在浓浓的游戏氛围中他们还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肢体动作,不仅模仿了寻宝过程,还感知到祥云纹饰的形态美、对称美、色彩美,以及图案中点、线、面的组合美,将砖纹图案内化为自己心中的具体意象,为创作作好前期铺垫后,在画砖纹的过程中,幼儿的创作大胆自信、线条流畅自如,并且在组合点、线、面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了游戏中的所见、所得、所感,画面不仅融入了闽南建筑元素中的对称美、结构美,还渗透进很多自己喜欢的线描组合元素,幼儿的美感得以表达。
(二)抓住幼儿探知欲望,运用故事、绘本导入文化符号
在中班(一)美育活动《古厝——燕尾脊》主题活动背景下,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集体中进行考察,发现幼儿对古厝屋顶上高高翘起的燕尾脊犹有兴致,他们围绕燕尾脊的“构造特点”“由来和传说”“不同的形状样式”等几个话题提出探究需要。
《指南》在教育建议中提出:“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基于幼儿的探知需求,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了解到燕尾脊的民间传说“妃子脊头”、产生原因“玄鸟崇拜”、含义启示“返巢归乡”等,并从这些内容中择取和改编成适合中班幼儿理解与接受的部分,开展了故事活动《燕尾脊的由来》,配上生动形象的趣味语言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将遥远的传说和富有人文色彩的历史带给孩子们,给予他们想象与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故事中联系更多自身的情感色彩,为下一步的发现美、表达美和创作美作好赏析准备。
同时,我们通过挖掘相关绘本中适宜幼儿理解闽南建筑文化的内容开展相关活动,如,绘本欣赏《一片紫云》,整个创作团队历时两年将千年古寺画进绘本里,包括绘本创作者攀爬东西塔顶有趣的创作经历等,都是幼儿欣赏绘本前所感兴趣的小花絮,其次,绘本中将千年古寺的每一个建筑细节、多元人文、传统工艺、民俗信仰,大到寺庙的建筑特征及衍生的神话传说,小到一砖一刻一雕塑等细节都一展无遗,值得教师、幼儿及家长在反复翻阅中细细品味。
再有《闽南儿童民间故事摘选》一书,圖画将民间传说故事通过水粉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更加易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还能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将闽南元素潜移默化地贯穿其中,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完美地将幼儿的人文认知与艺术审美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丰富的前期经验铺垫及幼儿充分地发现美、感受美与表达美,他们的审美能力及艺术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再对燕尾脊的创作过程中有了很多自我感受及理解,对美的表现也更加开放和自然。
(三)提升幼儿实践能力,运用实地考察探究文化符号
实地考察是闽南建筑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课程的一种显性手段,我们在考察前充分挖掘家长和社区资源,摸清了适宜幼儿考察的项目内容,制订了详细地亲子活动方案,包括考察时间、地点、对象、路线等,并相继开展了“走街串巷找古迹”“出砖入石是古厝”等集体户外亲子活动,请来海丝申遗文化讲解员专门为幼儿讲解古街小巷的由来和传说,观赏文人故居、古祠特有的建筑特点,领略泉州特有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元素。
在大班美育活动《古厝——山墙》活动中,让幼儿走出教室,深入实地观察、探究、倾听、感知、理解古厝文化,幼儿能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如,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了“马背山墙”的五种不同造型,且依据中国古代的风水五行依次分为:金(形圆)、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锐)、土(形方),并且通过观察与交流,明确了不同五行,山墙的形状各有不同,还有幼儿在家长的协调帮助下查阅闽南建筑的相关资料,知道山墙建筑不同五行的历时由来,并制作成“新闻播报稿”,带到集体中与大家分享交流。
还有幼儿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古厝的门把手上有圆环和龙型饰物,他们自发探究,通过询问古居老人、求助于闽南文化保护中心的专家,知道了龙型守护者椒图是中国神兽的一种,源于古代“龙有九子”的传说以及椒图辅首衔环所象征的意义——镇守、闭户等,并自发将椒图画下来,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实物跃然于纸上,透露着幼儿的探究与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能带给幼儿的自主探究、自我满足和实践的过程,因此我们也力求通过丰富的考察教育活动,让幼儿浸润在闽南文俗的氛围中,充分感受闽南人特有的文化艺术,树立家乡文化认知与自豪。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老子》第十四章说:“反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其实,教师对美的理解如此,对美育教育内容的甄别如此,对幼儿的美育教育亦是如此,“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对幼儿美育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围绕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怎么适时更新和改变我们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都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我们立足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对闽南建筑文化中饱含的艺术内涵及丰富的精神底蕴进行发掘、理解和甄选,从中提炼出丰富的幼儿园美育课程素材,并有机融合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策略,使幼儿对闽南建筑文化的认同上升到自我意识性的对美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符号的刺激,从而有效提升幼儿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春玲,张耀元.人类学视域下燕尾脊成因及文化创意研究[J].城市建筑,2019(10).
[2]林秀琴.浅析闽南传统建筑屋顶文化的形成[J].福建文博,2009(1).
作者简介:
林嘉蕙,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幼师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