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蔚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针对中职语文教学中没有充足时间进行思政渗透、缺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教育需求等问题,提出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措施:构建“1+N”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师团队、挖掘中职语文蕴含的思政“触点”、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程思政”教育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030-03
思政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向导。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简称“思政课程”)课堂教学以及常规的思政教育活动两种开展方式,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育实效性不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课程思政”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课程思政”是全国高校根据中央领导人提出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探索、实践后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中职学校应在各专业、各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立体化“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职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职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思政的功能,针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指导下,改革教学模式,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寻找“触点”与“融点”,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形成语文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
一、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
语文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富含人文精神,呈现了古今中外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知识,凝结了作家丰富的思想政治情怀、道德以及价值观、人文精神。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灵魂,是有思想感情的,易于感染学生,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有效资源,具有思政教育的独特功能。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都精辟地阐释了语文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认为,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只有相互融入渗透,才能提高其育人功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版)》也指出:“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两个大纲都说明了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渗透、相融合符合教育的根本要求。
虽然思想政治课程与中职语文课程在思政工作中发挥作用的重点和途径有所差别,但对于学生成长成才都不可或缺。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和人格塑造的“拔节孕穗期”,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内在人文资源,做到“一科多教”,“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积极担当中职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讲述历史人物故事中有机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亲情教育、生命教育等,潜移默化地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培养有知识、有品格的人才。
二、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中职语文具有其他课程没有的特点与优势,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优势,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但目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着“重技轻文”的思想,对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重视度不足,主要表现在课程安排比重不合理,课时安排相对不足,没有充足时间进行思政渗透;部分师生对中职语文的定位错误,认为中职语文是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即可;另一方面,许多中职语文教师对国家教育方针、教学大纲的研究力不足,在教学中缺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传统死板,普遍依赖一块黑板,或几张PPT传授课文的基础知识,没有碰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教育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与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达到的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措施
(一)构建“1+N”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师团队。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关键,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研究力、教学力、学习力。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个体素质有待提高,知识能力较单一,缺乏语文专业知识、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等多学科知识的能力,挖掘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能力和敏感度不足。学校应成立“课程思政”教改委员会,将同一专业任教的思政课教师和语文课教师组成对口帮扶教师团队,构建“语文课程负责人+课程共建人”双负责人模式,形成“1+N”的教育教学团队。“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一方面帮助语文教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根据课程特色,挖掘思政元素,合理嵌入生动、新鲜、能动、创新的教学育人要素,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二)挖掘中职语文蕴含的思政“触点”。语文基础模块教材中很多文章蕴含着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等丰富的思政“触点”,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契机。思政教师团队需找到思政元素和语文教学间的“熔点”,进行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
1.感恩教育。部分中職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不懂得感恩父母、老师及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意识淡薄。因此,应加强感恩教育。中职语文课程中有较多关于“恩”方面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需抓住“恩”的触点,有机融入感恩教育。如《我的母亲》中有如下描述:“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哎!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这些都体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以及老舍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引导学生领悟这些“触点”内涵基础上,教师应拓展延伸,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说一说父母或他人为自己做过的最感动的事,并反省自己是否为父母做过“孝”事,或是否帮助过他人,最后布置“回家帮父母洗一次脚”的作业。
2.爱国主义教育。中职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歌咏祖国大好河山,或讲述仁人志士、英雄人物爱国爱民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研讨,在掌握课文基本知识基础上,升华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伟壮观之景,《南州六月荔枝丹》中“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飞向太空的航程》记录的“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壮观场面,《荷花淀》中我国民众英勇抗敌的故事。教师应抓住这些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3.生命意识教育。中职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蕴含着“生命情感信息”,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赏析,让学生不仅感受文中的音韵与音乐之美,而且感受其中关注与尊重生命的情感和哲理,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比如,《像山那样思考》听到了“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呼唤,《离太阳最近的树》认识了人类的无知而造成的悲哀。同时,教师可通过“珍爱生命,绿色环保”的课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
4.其他传统美德教育。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不少谦虚、虚心好学等传统美德的教育素材,教师可依此开展美德教育。如教学《好雪片片》,融入善良教育;教学《师说》,融入谦虚上进教育;教学《项链》,融入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哲学观教育:我们要否定与批判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但要肯定她面对困境时勇于担当、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学习她勇于面对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構建“课前、课中、课后”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为了增强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中,依据找到、找准课文中的思政“触点”,结合学生实际,巧妙灵活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形成三维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1.“课前三分钟思政”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提前两三天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主题教育素材,比如相关的感恩故事、美文、新闻时事等,以“点兵点将”游戏方式,让点到的学生(每节课前只点一名学生)在每节课前用三分钟时间,上台朗读、演讲或时政宣讲,使学生展现才能、增强自信心。如教学《我的母亲》时,让学生讲述感人至深的台湾版《感恩的心》真实故事,或诵读《弟子规》中的“孝”篇;教学《飞向天空的航程》时,让学生讲述中国航天大事记,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对太空的探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课前三分钟思政”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知识,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明白每个话题蕴含的道理,洗涤了心灵,教育了思想。
2.课中构建“互联网+”与行动导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互联网+”与行动导向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指在教学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创设“任务”情境,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互联网+”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行动导向教学是方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头脑风暴、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可使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有效地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现结合,可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比如,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雷雨》等故事情节性较强的戏剧时,课前教师可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发布任务:观看电影《雷雨》,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戏剧中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存在哪些矛盾冲突?他们的结局怎样?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等问题,进行话剧排练、展演、师生评价。学生通过项目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把对人物的理解诠释到角色扮演中,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认识到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激发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时,用多媒体播放相关人物形象片段,然后抛出任务,诸如“请用词语或一个句子概括出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小纸条做好记录,在规定时间比赛哪组说得多(不评判正确与否),最后用多媒体展示。用头脑风暴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撞击出思想火花,发挥集体作用,培养团体合作能力,增强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又如,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求职信”等应用文写作时,视频播放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成功的求职面试案例,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模拟招聘场景,学生互相扮演面试官和求职者。学生在角色互换的过程中,既可把握面试官的心理需求以及求职信的写作要领、注意事项,又可提前了解就业信息,感受就业的压力,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观。
3.课后积极开展思政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后思政教育活动,是中职语文课前与课后思政的有效延伸。如举行改正错别字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磨砺学生竞争向上、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专业—— 助我点燃信念的灯》综合实践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对县域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得到提高,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以互联网作为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班级 QQ 群、微信群上传《最美少年》《道德与法制》等栏目内容引导学生观看,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推荐学生阅读社会名人的博客,或阅读优秀书籍,写出观后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举行古典诗词朗诵、词语接龙、“感恩祖国”或“爱我家乡”等资助征文大赛等,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培养学生自觉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德育实效。
总之,新时代的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教学力、研究力,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站位和新要求推进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用好“课程思政”教育这关键一招,真正取得“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曹轶筠.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活动课有效整合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工业大学,2011
[2]范 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7
[3]游 芳.读中职语文课德育教育的渗透[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8)
[4]王周昊.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J].读与写(上下旬),2015(5)
[5]黎 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1(4)
[6]祁仲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J].学周刊,2017(6)
[7]蒋永华.中职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3(3)
【作者简介】徐 蔚(1971— ),女,汉族,广西昭平人,文学学士,贺州市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学前教育专业教法等教学与研究。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