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郝运
以往在青少年的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演奏技巧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音乐审美水平的提高。本文以审美与情感教育的意义作为切入点,对触键音色的审美和对比的审美进行阐述,希望对钢琴教学有所裨益。
《情感与教学——关于钢琴教学的研究》一书中指出钢琴教育应当充分体现出音乐学科的情感特征,以音乐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为纽带,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以促进青少年个体全面和谐发展。音乐本就属于一种情感浓郁的艺术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和审美的引导。所谓音乐审美教育,其实就是指教师在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功底的同时,发现和挖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手段;是在传统音乐教学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注重学生综合音乐素养提升的一种新趋势;是基于素质教育理论的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钢琴演奏中,不同的触键方式决定了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不同的演奏方式和不同的作品对音色的选择也各有不同,这也造成钢琴触键的方式千变万化。要充分利用指尖和指肉两种不同的触键方式,配合速度、力度和手形即可弹出不同的音色。在教学中,要锻炼学生听出不同触键效果产生的不同音色效果,要能清楚地分辨音色的好坏,对音色有敏锐的感觉,清楚分出各种声音细微的差别。
例如,练习一组音阶时可以清楚地分辨出颗粒性,演奏的效果应该是每一个音符都有颗粒性、很清脆的音响效果。要想弹出这样具有颗粒性的音符就要用指尖触键,弹奏时干净轻巧,手形呈现出弧度,并且肩膀、大臂和手指都要放松,通过指尖触键方式可以弹奏出较脆亮、有颗粒性的音符。这样的触键方法也适用于古典时期的音乐以及音阶较多的快速乐段。
在钢琴的演奏过程中,手指触键与键盘形成的角度越小,指尖与键盘的接触面积越大,相应的弹奏音色就越柔和,越具有发散性。例如,弹奏较为柔和的乐曲时,应多用指肉触键,同时手指放松,并随着旋律的走向利用手腕的力量带动手掌,使音色柔和、具有弹性。因此,在教学和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曲目的不同,判断用怎样的触键方式诠释作品的能力。
演奏一首作品时对比也很重要,包括速度、力度、强弱和情感等对比,使之更有层次感、立体感。以柴科夫斯基《十月——秋之歌》为例,其五线谱(节选)如图1 所示。
图1 《十月——秋之歌》五线谱(节选)
柴科夫斯基的《十月——秋之歌》是根据阿·托尔斯泰的一首诗来谱写的,诗的内容大致是“晚秋之园凋零凄凉,枯黄落叶随风飘扬……”。十月的晚秋,春光不再,万物凋零,一切的繁华与荣耀都随风散去,只有枯黄的落叶铺满庭院,这就预示着乐曲主题充满凄凉伤感的韵味。
弹奏这首《十月——秋之歌》时,要让学生注意各声部之间的对比和与前几小节力度的对比。例如,本例的弹奏要注意有3 个声部,分别为高音声部、中声部的柱式和弦和低音声部,弹奏时要有对比、有层次感。弹奏高音声部时要注意保持音的时值要准确,并且突出旋律音;中声部的柱式和弦要弹得相对轻巧些,使旋律高声部的旋律音与和声层次分明、对比明显;弹奏低音声部时,力度较中声部要相对大一些,突出旋律音,与高声部形成呼应,表现深秋时节的景色,传递清冷、空旷的感觉。此作品把优美而清晰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独创性地融合在作品中,故演奏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