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丹,连建功
〔1.郑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旅游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会展业具有经济集聚、辐射带动、文化传播、信息交流、形象提升等多重效应,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诸多城市将会展业作为支柱性产业重点打造,积极培育和引进大型会展活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文化信息交流和城市品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郑州市会展业起步较早,20世纪80-90年代,郑州凭借其区位优势,多次举办全国煤炭订货会、农机展销会、糖酒会、汽配会等大型展会,被全国会展业誉为“流动展的摇篮”。2016年,郑州市出台《关于加快国家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建设意见》,明确提出于2020年建设成中西部国家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同年,郑州获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为会展业发展带来契机。郑州市应积极培育和申办大型会展活动,增强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城市会展业竞争力。
学术研究和行业发展相辅相成。2002年,王明华提出要加快政府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培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服务等举措,促进郑州会展产业发展;[1]李红梅通过对比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提出促进郑州会展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2]蔡礼彬、沈守琴提出郑州市会展业发展需明确其主题定位、区域定位、规模定位和形象定位;[3]王淑兰、聂伟、揭开宇从郑州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互动、基于郑州会展业的城市文化传播、郑州市会展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4-6]诸多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会展业发展具有先天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市场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会展业对郑州城市发展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郑州市会展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对郑州市会展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势在必行。
1.郑州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1)管理机构日趋完善。行业管理是指政府机构制定相应的政策,或通过行业中介组织对某一特定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其决定了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7]为大力发展会展业,2001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会展经济领导小组和会展工作管理办公室,全面统筹协调管理会展业发展。为进一步理顺行业管理体制,加强对行业的监控和指导,2017年,郑州市会展工作管理办公室改名为郑州会展业促进中心。2019年以来,郑州市相继成立了会展行业协会、主办方专业委员会、搭建服务专业委员会、人才专业委员会等,行业管理机构日趋完善;陆续出台《郑州市会展业统计管理办法》《郑州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多项行业相关政策;郑州市会展业促进中心成功加入UFI、ICCA等国际行业组织,积极参加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等活动,对接国际知名会展公司落户郑州。
(2)场馆建设日新月异。场馆是会展业发展的硬件基础和载体,直接推动城市会展业的发展和展会品牌培育。郑州目前有中原国际博览中心、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两个专业会展场馆。1993年,中原国际博览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室内面积2.3万平方米,室外广场3万平方米,为郑州会展业的重要引擎,见证了郑州现代会展业的起源和发展,直到现在仍然是培育地方中小型展会的孵化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建筑面积22.68万平方米,可租室内面积7.4万平方米,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后吸引了全国旅游交易会、全国图书交易会、全国糖酒食品交易会等多个全国性大型展会。在港区新建的郑州新国际会展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室内展览面积达40万平方米,将成为郑州会展业的新引擎。雁鸣湖会展小镇、华南城会展中心、龙湖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也在有序建设,建成后将为郑州会展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更大潜能。
(3)产业规模不断提升。2005年以来,郑州市会展业发展迅速,展会数量从2005年的44个增长到2019年的240个,展览面积从2005年的29.2平方米增长到2019年的301平方米。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原国际博览中心的出租率均达到40%以上,带动会展业及相关产业收益达300多亿。近年来郑州成功举办了上合组织峰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培育了亚洲第一的“三磨展(磨料、磨具、磨削)”、国内领先的汽车后市场展、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中部糖酒食品交易会、郑州航展、郑州工博会等知名展会;创办了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传感器大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等。郑州先后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中国最佳会展目的地城市”“中国会展名城”等荣誉,会展业已经成为郑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支撑和动力。
(4)本土品牌潜力巨大。在移动互联、网络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会展业已进入品牌时代。近年来,郑州市积极培育本土节会品牌,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少林武术节、郑开国际马拉松赛都已成功举办多届,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节会、赛事活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盛世国典”和海内外游子的“心灵圣典”。受疫情影响,2020年庚子年拜祖大典通过网络直播、线上恭拜方式进行,网上点击量超27.03亿人次,敬献花篮、上香祈福均达1700多万人次,虽祭拜现场“无嘉宾、无观众、无演员”,却实现“规格不降、影响力不降”。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已成功举办5届,发展成为河南对外旅游经贸合作、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嵩山论坛、中国考古·郑州论坛、汽车后市场博览会、郑州工博会、糖酒会、郑州航展等诸多会展活动品牌快速发展(表1)。
2.郑州市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主体薄弱。计划经济时代,郑州市的展会活动均由政府主办,会展市场主体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发展潜力严重不足。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在郑州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会展企业近600家,但有固定展会项目的组展企业不足50家,大部分为搭建、商务、广告、资讯等外围服务企业。2019年全国组展10万平方米以上的百强会展企业,郑州只有1家。郑州市会展市场主体整体实力不强,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辐射效应。
(2)产业链条单一。会展产业链是以实力组展企业为核心,整合场馆、搭建、广告、旅游、酒店、物流等相关企业,通过优化组合,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和竞争优势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8]各企业通过分工协作、互补互动,共同促进会展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郑州当前组展企业规模偏小、实力薄弱,行业协会资源整合欠佳,尚没有行业集团性质的会展企业,会展活动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链条较为单一。
表1 郑州市会展活动品牌举办情况汇总(部分)
(3)国际化发展滞后。城市国际化程度与城市举办会展的国际化程度密切相关。当前,郑州会展业国际化水平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会展活动品牌,行业展会缺乏强有力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当前全球会展业协会(UFI)会员单位郑州市仅有3家,而上海有24家,北京有29家;引进国际节会企业和活动品牌力度不够,目前全球前10的会展集团仅有英国励展在郑州有展会项目布局,远不能满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需求。
(4)人才保障不足。调查显示,郑州市会展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企业负责人都非科班出身,虽行业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基础理论和多行业的宏观远景掌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郑州市高校开设会展专业起步较晚,缺乏师资和教学资源,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存在错位。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市场,郑州会展、策划、运营、设计和管理人才依然十分紧缺,既懂产业、市场,又懂会展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1.区位和交通
郑州市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郑州是全国重要的公路、铁路、航空、通信兼具的综合交通枢纽,是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辐射的节点和必经之地。郑州航空港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米”字形高铁空间布局已基本成型,独特的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大型会展活动的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产业和市场
展会项目布局主要体现在产业集中和市场集中两个方面。郑州市产业优势突出,是全国重要的铝工业、食品工业、客车生产基地,三全、思念等速冻食品在全国的占有率超过50%,为产业展会的举办奠定了良好基础。郑州是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城市,拥有郑州商品交易所、银基商贸城、凤凰建材城、汽配大世界等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具有较强的商品聚集和辐射作用,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潜力。
3.文化和资源
郑州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核心区,根亲文化、武术文化、黄河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底蕴深厚。目前郑州拥有“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通济渠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45项、4A级以上旅游景区16处。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郑州节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政策与机遇
“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为郑州市大型会展活动的举办带来契机。2012年,《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郑州要积极发展会展业、举办国际性展会、培育知名会展品牌;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提出,要高标准建设会展基础设施,承接全球大型会展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品牌;2017年,河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实施展览品牌战略,支持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博览会等会展品牌做大做强。当前,郑州正处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期,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台媒介产业,会展业将会取得更大发展空间。
1.会展业发展模式
产业发展模式是某地区某产业结合自身特点、优势和规律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路径。一个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正确合适的发展模式。对区域会展业而言,其发展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和资源状况、行业管理等综合情况确定会展业发展模式,且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外部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是一个动态的复合型的概念。根据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将会展业发展模式分为市场驱动、协会驱动、政府驱动、混合驱动4种类型。[9]市场驱动型是完全市场化的、较为成熟的会展业运营模式,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和产业为依托,以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为基础,以行业协会为纽带,实现会展企业主体自主运营;协会驱动是以会员制的形式整合组展商、场馆、搭建商、旅游商、餐饮商、物流商等会展产业链组成的非营利性协会组织,通过行业协会指导城市会展业快速发展;政府驱动型强调政府在会展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仅进行宏观调控和资源整合,还会直接参与会展项目的运作,城市会展业发展初期一般少不了政府的引导作用;混合驱动则是政府通过行业协会发挥调控和服务功能,场馆通常由政府出资建设,通过收取租金方式交给企业运营,企业才是市场的经营者,通过服务承包获得场馆的经营权,通过项目运营壮大会展行业。不同国家和城市由于产业发展阶段和制度差异,其会展业发展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2.郑州会展业发展模式
郑州会展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传统政府主导发展模式逐渐得到改善,市场化运作的会展项目比重日益增加。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郑州会展业发展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河南投洽会、拜祖大典、少林武术节等活动仍由政府主导,行业协会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限,面对诸如疫情等行业危机,仍需政府采取措施促进行业恢复和发展,完全市场驱动、协会驱动的市场化运作任重道远。郑州市当前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特别是在大型会展项目的引进和培育上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长远来看,通过行业协会的市场化运作,企业自主经营逐渐成为发展的常态,处在政府驱动型和政府市场型的复合发展模式中。郑州市会展业促进中心、郑州市会展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行业规划、管理和协调的作用,采用政府入股的方式组建大型会展集团进行商业运作。政府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支持,在产业规划、宏观调控、政策制定、财政支持等方面,通过行业协会进行管理,企业自主经营,形成“三位一体”的会展业发展模式(图1)。
图1 “三位一体”的会展业发展模式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城市,需要具备综合服务、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开放高地和人文凝聚的五大功能。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城市经营的重要载体,会展业对郑州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打造必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举办拜祖大典、嵩山论坛、少林武术节等节事活动,能够不断提升郑州文化的全球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建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同时,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定也为其会展业的国际化、高端化发展带来契机。
1.明确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基于郑州市会展业政府市场驱动的特点,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发挥政府、协会、企业之间的协调互动,最大限度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行业管理和运营。为更好发挥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郑州应设立会议博览局,会议博览局和文化旅游局、体育局等部门联合成立大型活动管理办公室,将文化演艺、节庆赛事、体育赛事等活动纳入其中。会议博览局和大型活动办公室作为会展业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参与申办重大会展节赛事活动,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做好活动各项保障工作,形成“一站式”办会机制。同时,加强提升当前会展行业协会的职能,在会议博览局引导下,成立由政府、场馆、协会、企业、媒体、高校、研究机构等组成的会展行业联盟,推动市场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会展产业链联合、整合和竞合,发挥其在标准制定、资质评定、行业自律、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在重大展会现场设立举报中心,重点打击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维护会展主体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向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探索“新业态 + 展览”模式,促进数字化产业链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会展的融合,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培育市场主体,做强会展企业
会展企业是会展市场的主体。郑州市须加大对会展市场主体的培育,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提高会展企业的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和专业化水平。大力培育本地会展企业,通过市场和产业对接,筛选确定重点培育企业和项目清单,采用“一企一策”的方式,支持企业增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借鉴上海、北京等会展业发达地区经验,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程度高的组展企业、专业会议组织者和目的地管理公司等,提高专业办会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措施引导国际知名会展集团在郑设立分公司;扶持和培育已有会议、展览、节事、赛事、文化演艺等中小企业良性发展;整合大型场馆和重点会展企业,鼓励通过收购、控股、联合等方式组建郑州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会展集团,逐步形成以大型会展集团为龙头,中小会展企业为支撑,酒店、餐饮、搭建、物流等各类服务企业相配套的完整会展市场体系,从而提升综合竞争力;积极探索行业企业办会模式的创新,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创造新型展会,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拓展产业链条,完善公共服务
会展业属于复合型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联动性,举办一次展会涉及工商、公安、海关、场馆、组展、参展、搭建、物流、广告诸多相关部门和企业,行业内有1:9的说法。基于“大会展理念”和产业链理论,郑州市会展业应实现“会、展、演、节、赛”等多业态全面发展,实现会展和旅游、酒店、物流、金融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产业联盟,促使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各要素共同发力,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借鉴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的经验,以会展服务设施为核心,建设会展产业园和会展产业集聚区,将产业服务功能和城市服务功能有机融合,吸引组展机构、高端活动策划公司、高端酒店等入驻园区,使会展产业集聚区成为郑州会展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区域。同时,完善行业发展公共服务,启动“郑州智会”会展大数据平台建设,发挥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应用功能;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筹建郑州会展经济研究院,加强理论研究,为郑州市产业标准和管理制度建设奠定基础;整合交通、工商、城管、公安、知识产权、海关等部门职能,为大型会展活动举办设立“绿色通道”,提供高效“一站式”社会服务,促使郑州区域性国际会展名城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4.构建开放平台,加强国际交流
会展业是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性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对于企业产品走进国际市场、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提升国际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10]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的发展定位,为其会展业的国际化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目前,郑州已有河南励展宏达展览有限公司、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郑州海名汇博会展策划有限公司3家企业加入UFI。为吸引更多的国际会展资源,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郑州会展业促进中心相继加入全球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为申办国际会展开通了“绿色通道”。2017年7月,中国-东盟会展行业合作委员会在郑州成立,进一步拓展了郑州会展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今后,郑州需以UFI、ICCA等会展国际组织为载体,积极开展与德国慕尼黑、法兰克福、法国智奥等国际知名会展企业合作,引进他们的企业管理和项目运作模式;以“一路一带”国家战略为契机,关注沿线国家和我国的重点投资领域,有针对性地制定会展推介策略;积极申办亚运会、奥运会、G20峰会、APCE峰会、世界考古大会等国际重大会议赛事,推动郑州会展产业的国际合作,提升郑州会展的国际影响力。
5.加大国际营销,打造品牌展会
会展业是城市经营和形象提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当前郑州会展业知名度低,城市形象特色不明,国际影响力偏小,严重影响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会展国际化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会展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郑州需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的理念做强城市会展品牌。可借鉴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相关城市的整合国际营销经验,将郑州会展与文化旅游、城市形象融为一体进行整体推介,推动郑州会展向国际高层次发展;加强国际宣传推广力度,组织赴境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会展推介活动,注重宣传郑州会展业的扶持政策、市场潜力和优越环境,吸引外商到郑州参展参会;大力支持优势产业展会,发展新型产业展会,培育特色产业展会,重点扶持符合郑州城市战略定位的本土品牌展会,以展会项目的壮大逐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河南省投洽会、汽车后市场博览会、郑州工博会、旅游城市市长论坛、跨境电商大会等优势活动品牌,加大政策引导和人、财、物投入,助推郑州会展业整体质量的提升,打造“立足中西部、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国家区域会展中心城市。
6.深挖文化内涵,培养专业人才
城市会展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从地域文化中吸取精神资源,地域文化不仅为会展项目的策划提供素材,也是城市会展品牌的核心价值所在。[11]郑州市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应深挖其文化资源精髓,在继续做大做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少林武术节等节会品牌基础上,依托黄河文化、宗教文化、商都文化、诗歌文化、象棋文化等推动节事、演艺活动的发展,积极开发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群众参与性强的节事演艺活动,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节会品牌。人才培养上,建立政府、产业、高校、行业协会、媒体相融合的职业培训体系。鼓励相关高校开设会展相关专业及课程,政府和行业协会出头,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加强校企联动,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培养适合会展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鼓励会展高校开展对外交流、海外培训项目,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豫籍会展企业家联盟、郑州市会展行业协会、河南省会展业商会等平台,开展高端人才培训,创新会展人才引入机制,吸引高端会展管理人才集聚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