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如画场景营造结构

2020-11-07 03:19刘晓菲李凤亮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营造理论空间

刘晓菲,李凤亮

〔深圳大学 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

一、引论

乡村与城市构成了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主要发展区域,因自然要素禀赋、产业发展基础、空间发展格局等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乡村发展也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掘乡村发展的潜在价值,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活力,让乡村宜居宜业宜文宜游,已经成为乡村文化振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的乡村建设存在着生态景观保护不足、文化景观传承断层、村落景观渐失特色、生产性景观未能有效规划等诸多问题,极大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

快速城镇化带来城市污染严重、特色消解等问题,乡村的生态价值和生活功能愈发凸显,人们呼唤一种更加诗意、健康、舒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乡村发展的品质面临亟需提升的问题。在未来城乡的一体化建设中,乡村生态文明价值的作用将会持续凸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乡村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构建如画的乡村场景则是提升乡村吸引力的有效路径。国外“如画”理论的相关理念为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启迪,以重塑乡村生活方式为整体目标所形成的如画场景营造结构为新时代乡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思路。

二、“如画”理论的学理阐释和理论介入

1.“如画”观念的缘起和发展

“如画”(Picturesque)是英国18世纪园林史中重要的概念,也是英国以及欧洲18世纪最重要的美学趣味。“如画”理论最初从绘画角度强调以如画般视角观察自然进行创作,并以美学想象弥补自然中的不足,后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景观风格。

“如画”理论极大地影响了英国园林史的发展,随着后来园林范围的逐步扩大,也渐渐影响了英国乡村景观。如画(Picturesque)作为英国赋予欧洲的最重要的美学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变的层次,随着人们趣味和情调接受力的不断增长,产生并发展了“如画”审美哲学以及“如画”风景新趣味。[1]

将“如画”观念引入乡村场景的营造中,实现了由美学观念向社会领域的拓展。本文中的“如画”理论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出的关于乡村建设的新设想,通过对“如画”观念进行拓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以新时代背景下的田园城市理论、空间生态理论、共生景观理论、两山理论为支撑,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对乡村发展的要素进行解剖重构。

场景理论中“场景”一词源于电影,本义是指影片特定的空间环境或某一具体画面。在场景中,各个元素相互有机关联,同质元素布局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异质元素布局之间表达颠覆性的思想。[2]在“如画”观念下的乡村场景,主要是对乡村中的生态环境、生产活动以及生活关系的透视和展现,不仅是二维视角下乡村美丽画面的呈现,更是多维视野下乡村美好生活的呈现。

“如画”理论在绘画领域的应用主要强调视觉画面上各绘画要素的整合,以如画般的视角创造性地整合画面上色彩、线条等诸要素,使之构成一幅协调美丽的美术作品。在乡村发展中的应用则从视觉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文化生态的优化,对乡村中的环境、人口、活动要素进行合理规划,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维度,共同构建乡村发展的理想生态,构成视觉优美、体验美好的乡村场景(见表1)。

从“如画”理论的发展与概念释义来看,在我国,“如画”一词更多指“画意”。相比西方“如画”理论的发展由“如画”观念上升到美学理论,“如画(画意)”的概念在我国只是众多画论用语中的一个术语,较多在中国园林营造中体现,并未得到系统发展。西方“如画”理论的内涵要比中国“如画(画意)”的概念丰富得多。西方“如画”观念更多追求自然所能表现的美学价值,注重画中理想生活的转化与环境的营造,旨在构建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中国“如画”理论则更多地追求主体融入自然的情感价值,注重画中的精神寄托与意境的塑造,旨在构建理想的赏游之所。由此可见,西方“如画”理论的核心思想与乡村场景的营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表1 如画理论的释义

2.“如画”理论的学理阐释

“如画”理论发展到今天,拥有丰富的内涵与多变的层次。“如画”,既可以解释为形容词“如画的”,也可以解释为动词“入画的”;从其最终营造的目标来看,既可以是一幅美术意义上的风景画卷,也可以是人文意义上的一种情境、场景的呈现(见表2)。

表2 如画理论的不同应用

“如画”理论为认识乡村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视域主要在乡村环境要素(Environment)、人口要素(Population)以及活动要素(Activity)三个方面,并且探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主体的人口要素,在客观的环境要素中存在诸多行为,这种主客观要素的互动构成了除环境要素、人口要素之外的第三种活动要素。从三种构成要素出发,如画理论从生态、生活、生产三个广义的价值维度来建构乡村发展,每个维度都有基于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的发展和实践的目标。一是打造“如画”空间,对乡村空间进行优化提升;二是营造“如画”生活,对乡村生活进行品质再造;三是创造“如画”产业,对乡村产业进行提质升级。通过营造空间美好、产业美好、人文美好,构建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所,勾勒出乡情乡景乡愁乡民融合入画展现田园牧歌式美好生活的乡村场景。

3.“如画”理论介入乡村文化振兴

第一,“如画”理论可以提升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发展品质。一方面“如画”的生态环境能够让人们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在舒适美丽的乡村放松身心,欣赏不同于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别样风景,深度体会大自然的治愈魅力。另一方面,“如画”的乡村产业在实现当地产业转型和满足本地居民就业需求的同时,以“如画”的产业景观和体验型的生态经济满足人们对田野的期盼。这种乡村之美既可以表现为苏巴克灌溉系统中展现出的工具之壮观,也可如喀斯和塞文的地中海农牧文化景观所延续的农耕技术之惊叹,亦可为勃艮第与香槟葡萄园、古巴东南最早的咖啡种植园呈现出的人类劳作之美丽;[3]同时睦邻友好的“如画”乡村生活,可以弥补都市人长期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心理疏离。李子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她对这种“如画”乡村生活的展现,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如画”,但是她的成功充分体现了乡村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来的价值。

第二,“如画”理论为乡村场景营造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在现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中可以发现,我国乡村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现有研究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有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力不足。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建设已经渐次迈进新的阶段,宏观统一的理论研究难以解决不同类型村庄面临的发展问题,理论引导力逐渐减弱,新的理论研究亟待推进。第二,乡村发展的理念亟待提升。纵观以往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对乡村振兴的理解都没有触及更深层次——对人的发展趋势的分析,往往立足于乡村环境整治、乡村建筑修缮、乡村经济发展等具体发展指标的硬性要求,忽略了乡村发展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实现乡村环境的美丽,其本质应是实现乡村生活的美好。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人的发展的角度,对乡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以一种合理有效的理论引导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全新的“如画”理论以及乡村场景营造的观念应运而生,旨在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引导。

“如画”乡村旨在满足人们对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的要求,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满足人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面对当前乡村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画”观念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发现乡村,认识乡村。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乡村生活场景将不再拘泥于自然“如画”,而是将视域拓展到自然本底和人文气息的共同作用,营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乡村生活场景,即从被动“取景”,发现“美丽乡村”到主动“造景”,展现“美好生活”的过程。[3]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如画”乡村,以“如画”理论为指导,以乡村场景为主要营造目标,以乡村美好生活为理想发展愿景,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维度对乡村发展进行全面提升,打造乡村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描绘乡村动态发展的美好画卷。

三、乡村“如画”场景营造的主要思路及创新路径

1.乡村“如画”场景营造的主要思路

“如画”乡村场景的营造可划分为景观似画的生态风景、主体入画的生产图景、生活美好的人文场景三大层次,每一层次各有其侧重点。通过营造景观似画的生态风景对乡村发展的客体环境进行视觉效果的提升,实现乡村客体入画;通过筑造体现乡村劳动之美的生产图景,将人们日常的生产活动进行品质提升,实现乡村主体入画;通过塑造生活如画的人文场景,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富有诗情画意,凝聚幸福因子,实现主客体交汇的美好生活入画。最终从生态、生产、生活方面实现乡村发展的全方位入画,营造出和谐美好的乡村场景,构建起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

(1)打造景观似画的生态风景。景观似画的生态环境处于乡村场景营造的第一层次,旨在通过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对乡村整体视觉效果进行提升,创造乡村新的吸引力。在此阶段,立足于本土乡村文化的历史传承,结合新时代先进的审美观念,对乡村自然环境、建筑环境进行合理规划,整合提升。对乡村本土居民而言,景观似画的生态环境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留住本土居民在地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对外来游客而言,优质的乡村环境和独特的乡土景观是吸引其前往乡村并驻留的强大引力。

(2)创造主体入画的生产图景。主体入画的生产图景位于乡村场景营造的第二层次,旨在通过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创新乡村产业形态,提升乡村生产水平,实现乡民体面就业幸福就业,以多元特色的乡村产业扩张乡村发展的表现力。随着大众文化、娱乐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扩张和渗透, 人们的景观审美观念从近现代的感性与理性美学转向新的世俗的多元体验美学, 更加注重景观体验与参与度, 在体验和参与中认知和理解景观的文化内涵。[4]消费升级背景下创造的文化消费新需求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主体入画的生产图景一方面暗含了推动乡村体面就业的要求,为乡民提供了更丰富的就业机会,让农业成为有期待有未来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另一方面也要求对乡村的产业业态进行创新,增强乡村特色产业体验和展现力,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以体验型展示型等新型产业加强乡村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展示,实现乡土文明的延续。

(3)营造生活美好的人文场景。生活“如画”的人文场景属于乡村场景营造的第三层次,旨在通过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打造乡村本土的凝聚力。乡村生活的人文场景要求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活跃的乡村文化和有序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通过构建舒适便捷的服务圈层,让居民在乡村中过上美好舒适生活,形成一幅乡村平静祥和、友好睦邻、文化多元的乡村生活图景。舒适的乡村生活是乡村建设的基本目标,构成了乡村发展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和根植本土的凝聚力,是乡村场景营造的关键一环。

2.把握乡村“如画”场景营造的创新路径

“如画”理论下的乡村振兴从乡村发展的空间、产业和人文的维度出发,确立了三条主要发展路径,一是以促进三种空间协调发展,构建乡村和谐空间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如画”空间打造;二是以延续传统农业,创新产业形态为核心目标的“如画”产业构建;三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为出发点的“如画”人文生态营造。“如画”乡村场景的营造,旨在以文化之光启迪乡村产业结构重塑,以文明之力推动居民重建文化自信,以文化特质展现乡村美好生活。

(1)以协调三种空间为主导,打造乡村“如画”空间。“如画”空间的打造,需要从思维观念上进行变革,用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规划设计去主动创造能够吸引人、留住人、发展人的空间。通过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三条主要路径,将乡村空间成功打造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构建乡村“如画”空间体系。

统筹利用生产空间。乡村的根在土地,乡村的生产在农业。打造“如画”乡村,首先要从农业入手,重拾耕作生态,重塑生产空间。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就是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合理有序的农业生产空间格局。第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绿色化农业生产转变,引导传统农民向专业化、职业化农民转变,让农业成为有发展空间的优质产业,农民成为有希望有收获的职业。第二,推动散落的乡村企业发展向产业集群转变。推动乡村企业园区化建设、集群化发展和规模化建设,有规划地引导城市的企业入驻,完善产业链,构建良好的园区生态。第三,推动杂乱的功能空间分布向合理规划的空间格局转变。促进乡村生产空间的功能划分,明确不同区域功能,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多元化、特色化开发。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乡村生活空间承载居民主要生活及活动,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合理布局生活空间,既要做好前瞻创新的顶层规划,建构尺度适宜的空间布局,还需展现独具特色的风貌景观,建立便利健全的服务圈层。乡村的生活空间规划需要深入理解乡村的文化传承和居民的价值需求,从居民具体的生活方式出发,立足本土基础,结合前瞻性的发展视野,配合生产空间的布局,进行行之有效的生活空间规划,注重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风貌景观。对于古老建筑,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以修缮为主;对于乡村新建建筑,制定详细的建筑方案,规控建筑细节,延续地域传统风貌。

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生态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严格保护生态空间,既要保护,又要修复,更要完善。乡村生态空间的保护应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完善乡村生态系统廊道,保障乡村自然环境的质量,注重对乡村区域内环境的延续和保护。保护生态空间应注重整体保护与修复完善并举,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转变产业开发方式,由传统的资源开发型向要素集聚型转变,缓解乡村资源开发压力。乡村产业的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保护乡村生态空间,应严格制定乡村行业准入名录和负面清单,结合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严禁重金属、高污染企业入驻;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进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绿色产业发展。通过引入轻资产、低能耗、强融合的第三产业,重塑乡村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

(2)以产业创新发展为核心,构建乡村“如画”产业。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部分,是振兴乡村的必要前提也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乡村产业发展应着力解决乡村产业单一化的问题,为乡村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如画”产业,应实现从产业振兴向产业“如画”的跃升,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提升乡村发展的高度与品质。

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是推进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先行者,也是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的示范者。[5]瞄准影响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瓶颈制约,通过整合资源、集成要素、激活市场,甚至组团式“批量”对接中高端市场,实现农业农村产业的连片性、集群化、产业链一体化开发,集中体现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有效健全产业之间的资源、要素和市场联系。乡村发展的新载体有助于开拓乡村发展的功能价值、创造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新的乡村发展路径。首先,挖掘乡村多元化价值。依托各地的生态资源条件和文化资源遗存,挖掘乡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开发价值,推进乡村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丰富乡村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体系。依托乡村优质的生态环境、特有的农耕资源和生产基地,以第三产业为抓手开拓乡村,发现新的空间,实现乡村发展的功能重塑。其次,推进创新型平台载体建设。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创造新型的以“农业+”为模式的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创新乡村农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推进农业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互联网等要素融合发展,创建各具特色的产业综合发展服务平台。

建立融合型新业系,丰富产业发展形态。首先,推动产业融合开发,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对乡村现有产业进行改造活化,利用新时代的产业发展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发展的数字化和集约化水平。同时利用“文化+”“旅游+”“科技+”“生态+”等模式,积极探索农业与其他产业要素之间的融合路径,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与文化发展的对接、科技发展的嫁接、时代发展的衔接,推进乡村运动体育产业、养生养老产业、文娱教育产业、田园生态体验等新型产业形态。其次,促进产业特色开发,塑造新优势新品牌。依托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文化资源优势,有序开发地方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区。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同时,注重乡村品牌的建设,强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将乡村打造为知名品牌产业的发展基地,利用品牌效应带动乡村整体发展。构建起乡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业一品牌”的发展格局。最后,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通过开发创意性的文化产品,挖掘本土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符号,将特色文化进行物质化呈现,传播地域性特色文化,提升乡村产业的经济效益,建立乡村对外文化形象,吸引外来游客。

(3)以美好生活期盼为导向,营造乡村“如画”生活。乡村“如画”人文生活的实现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灵魂所在,也是“如画”乡村营造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世事如何变迁,乡村发展的核心始终是人本身,重视人的需求,关注人的发展是始终需要遵守的法则。“如画”理论下营造的乡村不仅仅是建设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更是从满足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出发,在具有优质生态环境的美丽乡村建立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充实人们乡村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以完善的文化治理体系保障乡村和谐,最终构建起具有“如画”乡村文化生态的理想生活场所。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第一,增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变革。为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供需不匹配、消费热情不高、消费习惯尚未形成等问题,政府应继续加大乡村文化消费的优惠措施,实施惠民工程;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6]创新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地供给方式,由政府单一提供的模式转为政府与民间共同供给;搭建城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体化建设。第二,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建设,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变革。政府应为农民文化休闲活动提供一定面积的公共空间,为乡村文化体育运动提供合适的场地。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一方面充分传承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发掘其表现力和融合力,利用传统文化载体开展乡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升活动的文化层次;另一方面,要创新乡村文化活动载体,创新活动的表现方式,创造寓教于乐的活动项目。

加强乡村文化治理建设,强化居民文化认同。第一,推动乡村治理“三治”融合,促进乡村文化体制改革。乡村文化治理应促进权力下放,让乡村不同的管理组织拥有实际的组织和管理权力,推进乡村基层自治。加快乡村文化体制改革,厘清乡村各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和部门关系,改变以往被动管理的局面,引导管理部门主动深入到具体的乡村发展中去寻找不足之处,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治理水平。第二,推进乡村社群治理,强化新乡贤带动作用。传统乡村中,乡贤是乡村中的灵魂人物,他们重视教育和文化,对维护乡村稳定、宣扬乡土精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的乡村依然呼唤新乡贤,他们拥有现代社会身份,能够为乡村的发展带来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科学技术,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引导乡村进行文化传承。第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培育乡村文化自信。通过系统梳理乡村现有的文化资源,深刻理解乡村文化内涵,建设乡村生态博物馆,宣传乡村文化价值,引导村民参与到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强化村民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重现乡村优质的田园风光,重塑乡村舒适的人居环境,重建乡村繁荣的文化社区,重拾乡村原本的乡情乡愁,可以强化本土居民对乡村发展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吸引外来居民投入乡村建设,实现和谐有序、睦邻友好的乡村生态体系。

四、总结

乡村的美丽,来自自然生态的适宜,也来自农业生产的生命力,意味着乡村居民的美好栖居。“如画”乡村的建设,是实现从自然修补到文化修复,从景观建造到回归故里的一次升华。[3]“如画”乡村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出发,通过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打造如画空间,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创造;通过开发创造型新载体、建立融合型新业系、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创造如画产业,实现从产业振兴到产业“如画”;通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乡村文化治理建设,实现从美丽乡村到美好生活的跃升,营造“如画”的人文生活,构建令人向往的理想的生活空间,最终使乡村中的发展要素融汇成一幅彰显新乡村生活方式的画卷。乡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注入文化、融入创意,进行创新创意化发展,实现乡村的颠覆性变革。“如画”乡村场景的营造实际上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前瞻性的视角提出未来对于乡村发展的美好期望,在乡村能够建立起一种更加舒适的生活方式,让乡村成为未来人们生活就业的优质选择。

猜你喜欢
营造理论空间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坚持理论创新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神秘的混沌理论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空间是什么?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创享空间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