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艳
[摘 要]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章通过同课异构课例启发我们:教学既要立意高远又要落地生根。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关注学生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同课异构;核心素养;品质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8-0042-02
“打造品质课堂,促进素养提升”是江苏省海门中学第35届百花奖的主题。借此契机,江苏省海门中学邀请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田园高级中学的邹老师、江苏省天一中学的杨老师与本校的倪老师围绕《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进行同课异构,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幸福生活”的视听盛宴。同时,还有幸邀请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常熟市教研员王延东老师担任点评工作,让大家在评课中深受启发,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反思,笔者认为以下四点属于同课异构中的“求同所得”,值得借鉴和参考。
一、创设真实情境,培养政治认同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情境的创设恰为政治认同的培养提供了理想的摇篮。
来自上海的邹老师以浙江“陇东村”为例,创设了真实情境。课堂上以“陇东村”的花样蝶变为主线,为大家展示了民主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实践。原本的“陇东村”是一个只注重经济效益,而生态环境却令人十分头疼的村庄,“脏、乱、差”是“陇东村”之前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陇东村”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却奇迹般地实现了蜕变,现在的“陇东村”甚至以环境优美、人居舒适著称。学生在“陇东村”的巨变中真切地感受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魅力,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江苏省天一中学的杨老师一开始就把大家带到了一个叫作“幸福村”的地方。这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有着水稻、樱桃、葡萄等丰富的农产品,有鸟叫、蛙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说的就是这里。学生扮演“幸福村”的村民,开展“村民选举”,为“幸福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大家都以为“幸福村”是杨老师编织的一个“桃花源”般的梦,其实不然。原来,“幸福村”的真实原型就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学生不禁感叹于这改革先行者——小岗村给大家带来的幸福体验,而这种体验恰恰会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制度、对道路、对理论的认同。
江苏省海门中学的倪老师则利用本土优势,在课前就让学生走进社区,发现社区中的“小幸福”。学生通过拍摄视频、照片的方式记录社区中的美好片段。在课堂上,倪老师让学生对照片进行解说,带大家一起见证社区中的这些“小幸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通过实践,在课前就感知到了社区的美丽,在课堂上又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分享,发现原来大家都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学生的切身体会将会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内心的政治认同,转化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设计思辨问题,感悟科学精神
问题设计是整堂课的灵魂,而在政治课堂上,如何设计出更具思辨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我們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这三位教师恰好给大家做出了优秀的示范。
邹老师在“陇东村”的治理过程中,就“能带来经济收益的工厂是否该拆”设计了以下问题:如果你是该村村民,对这些违章排污的工厂,你会选择拆还是留?为什么?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内心往往会产生很强烈的矛盾感:拆了,会影响村民的收入和村庄的发展;不拆,环境会持续恶化,造成严重污染。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生逐步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
杨老师设计了“幸福村”需要搬迁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基于村庄整体发展规划需要,“幸福村”面临一次大规模搬迁,有些村民认为搬迁与自己无关,村民委员会做主就行,还有些村民认为村里的事自己也有权发表意见,你同意哪个观点?关于“涉及全村村民的事谁说了算”这一问题,有学生认为村委会可以做主,还有学生认为应该人人参与,投票表决。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倾听他组发言中感悟到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总结中发现民主管理的美妙。
倪老师结合社区养宠扰民案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社区养宠滋生出很多社会矛盾,那么社区到底能不能养宠?很多喜爱小动物的学生,纷纷表示可以养。也有些学生认为社区养宠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因此不能养。社区到底能不能养宠,如果能养又该怎么养,是困扰全国很多社区的问题。学生在真实事件中,了解、发现社会,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感知、体验社会,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综合分析观点时,顿悟、回归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
三、普及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如何在课堂中让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邹老师在课堂中,通过违建工厂最终拆除的案例,让学生感悟到:企业负责人要自觉尊法守法,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守法律底线,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我们的学生将来有一天会走上社会,我们作为教师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要求,逐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这样将来他们才会更加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杨老师则引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内容: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俗,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杨老师紧跟党的步伐,真正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在课堂上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倪老师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然后提出下列问题:(1)居委会的性质是什么?成员如何产生?与政府是何关系?(2)有关社区居民利益的决定应如何做出?为什么?(3)居委会为什么要设置公开栏?应该公开哪些内容? 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达到该目的?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这样的抓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原来与法律的距离如此之近。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的方式,培养学生学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并让学生懂得尊法守法的必要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今天获得的点滴法律知识、形成的些许法治意识,必将在明天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添砖加瓦。
四、厚植核心素养,体验公共参与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这一课中,公共参与这一素养显得尤为突出,如何让学生在参与社区中感悟幸福生活是本节课的主旨。
邹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十分接地气的活动:海门老小区面临加装电梯改造的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居委会干部,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帮助居民们顺利走出第一步?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激发了公共参与的热情和信心,提高了公共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杨老师把新潮的APP设计与时下热门的垃圾分类相结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假设你所在的社区在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较为缺乏,意识比较淡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高等等。请你为社区更好地推行垃圾分类工作设计一款APP,包括APP的名稱、条目、具体内容,并说明设计的目的与思路。这样的课堂活动紧跟时代潮流,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增强学生公德意识。
倪老师让每个小组抽取一个有关“共创社区 幸福生活”的话题,然后围绕抽到的话题,根据提纲,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简案。这些话题涵盖了空巢老人、社区停车、社区养宠、垃圾分类等。每个小组抽取到话题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样的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学生可以根据抽取到的话题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并在交流过程中借鉴不同话题小组的智慧,从而体验公共参与的价值、感受公共参与的作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展开,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中学德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在课堂中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而三位老师的教学为我们在探求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一线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学生德育的领航者,我们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