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蓝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一些省市已经使用一年了,从2020年9月开始,将有更多的省市开始使用这套教材。本文从教学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理解教材中体现的唯物史观
教师要学习并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阐述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阐述,加深对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的理解,从而在宏观上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能够看到,在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都是“通史+专题”的结构,在排列讲述重要的知识“点”,即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时,都是根据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条纵横交错的“线”来安排的,而关照相对较长时段的历史,即以专题形式概括的“面”,也是在重要的“点”和基本的“线”的基础上呈现的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这种安排体现在教材“目—课—单元”的编排中。教师要注意这种编排。
1.必修教材的中国历史部分
必修教材的中国历史部分展示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内容。
(1)中国古代史
要引导学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及古代的中外交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国情,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中国近代史
要充分理解和讲述近代外部世界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中国的民族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西方列强入侵造成的;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3)中国现代史
要使学生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長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看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不断融入世界、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理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2.必修教材的世界历史部分
必修教材的世界历史部分展示了距今5000~6000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展现了人类是如何从原始状态成长到今天的高度的。
(1)世界古代史
要让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理解、尊重、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同时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论述。
(2)世界近代史
要关注在这段历史时期,历史的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要注意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而且要讲清资本主义在欧、美、日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也要注意资本主义发展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3)世界现代史
不仅要讲述资本主义的危机所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对峙的冷战,看到社会主义制度从理想变为现实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曲折前进,看到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看到在和平环境下世界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以及人类面临各种严重问题,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感悟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整体,构成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在曲折中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选择性必修教材《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传播与交流》都是“专题+时序”结构,均为中外混编,按照专题编排,各专题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其呈现方式同样是“目(点)—课(几个点连成的线)—单元(面)”。教师要注意这种编排。
二、理解教材体现的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
要教好基于核心素养新理念的教材,教师必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过程。
历史教育是对人的培养,但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度在学科上发力,教师也常纠结于历史知识的容量和难度,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因此,重建历史教育价值的关键,是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以人为本的教学,要聚焦于受过历史教育的人应该具有的能力、习惯、气质、品格等,这就需要抓住新教材体现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其全面渗透到教学当中,正确引领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要进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全面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认识核心素养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意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提升程度。
二是要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通过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拓展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陌生的、复杂的,甚至是不确定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三是要注意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创设测试核心素养的多种类型“新情境”。例如,“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生活情境”,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问题;“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如某种社会风俗的来源、某一国际争端的历史背景问题;“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等。多维度地创设各种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问题解决好,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四是要进行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对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四点:(1)明确运用史料的目的,史料是通向历史的桥梁;(2)选择典型的、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史料;(3)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获得可信的历史解释,建构历史;(4)根据史料的运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五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材料和信息。教材的主体是正文,但是功能性辅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一定要用足功能性辅栏提供的各种材料、信息和要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如教材每一课都有“史料阅读”和“学思之窗”(有材料有问题)栏目,教师要引导学生研习这些史料并扩大史料范围,通过史料研习,开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
三、注意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提升程度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机械分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转变为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几个方面的综合表现。下面举例说明。
在进行必修课程的专题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具体反映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4课)的教学时,对于“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可能有以下两种。
第一種: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这种设定有两个缺点:一是过于简单、空泛,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指向不具体、不明确,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不强。二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
第二种:这一教学内容的目标可设定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及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这样的设定,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指向明确,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成,并可以测评。
四、整合教材内容,进行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
首先,要注意每本教科书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单元(大主题),教学可围绕该单元所呈现的主题进行内容整合。
第二层次:课(中主题,从属该单元),教学也可围绕课整合内容。
第三层次:目(小主题或小专题,从属中主题),也是单元有机内容。
由于单元—课—目,即大主题—中主题—小主
题(专题)之间具有逻辑关系,因此,整合相关课的内容,开展单元主题教学,或整合相关目(专题)的内容,开展课的主题教学,在高中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两门通史、已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之一。
其次,还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整合。
一是加强历史横向联系的整合。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史事整合在一起,使学生以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进行认识。例如,可将必修课程中国史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与世界史的“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整合在一起,使中外历史上早期人类历史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新的学习主题,既能使教学内容更为集约,又有助于学生在人类起源的大视野下进行学习。
二是加强历史纵向联系的整合。对历史发展中有前后关联的内容加以梳理,将分散在各专题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学习主题,或设计出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必修课程中国史的教学基本完成后,可以将“中国疆域的发展”整合为一个探究主题;在必修课程世界史的教学基本完成后,可以将“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整合为一个探究主题;在完成了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后,可将“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整合成一个探究主题,等等。教师可分别设计综合探究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五、将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理解与运用,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包括“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学业质量”“学业要求”。以“学业要求”为例,每个学习模块后面都有“学业要求”,具体说明学生在学完该模块后应达到的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度。如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部分内容为:“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和世界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发生或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括号外的内容,是对教材学习内容的概括;括号内的内容,是所涉及的核心素养。
教师要特别注意并引起重视的是,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学业质量+学业要求=核心素养的培养标准=教、学、评、考的要求。
六、根据学业质量水平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在教学评价中,要改变以往的作业(日常评价)主要是知识的巩固和练习的情况,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观,更重视作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将作业变为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和问题解决。因此,要改变作业题的简单复述、封闭结构、大量练习的情况,加强作业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加强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对必修课程“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专题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可根据学业质量水平2,要求学生运用文献、实物、口述、图像、音像、数字等多种史料,对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力发展情况、工业革命后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高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论述。教师在评价时,主要关注学生是否了解工业革命的时空背景,是否能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否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否能够从大历史的视野认识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是否认识到工业革命对国内阶级关系和社会变化造成的影响,是否认识到工业革命的世界性影响,等等。如果学生达到了这些要求,就可以判断学生在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达到了学业质量水平2(合格)的要求。
再如,给出材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回答。(本题选自2015~2016新课标测试题)
材料一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人权宣言》(1789年)
材料二
“各联合国国家的人民已在联合国宪章中重申他们对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平等权利的信念,并决心促成较大自由中的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受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
——摘自《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问题:
概述从《人权宣言》到《世界人权宣言》反映出的对人权认识的进步。
评判标准:
本题最高标准为学业质量水平3
学业质量水平3:能够利用两则史料,对人权问题的历史进步进行论证,形成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示例:《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反封建的纲领性文件,阐述的人权主要局限在政治权利;《世界人权宣言》是世界人民和各国努力实现的目标,把人权扩大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从《人权宣言》到《世界人权宣言》,反映出实现人权是人类的普遍理想和追求;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特别是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祸,人权进一步得到重视,人们对人权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学业质量水平2:能够利用两则史料,对人权问题的历史进步进行论证,但解释不够全面丰富。
学业质量水平1:能够利用两则史料,对人权问题的历史进步进行论证,但解释比较单一。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课标制定和教材编写,给教师在专业和自身发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教师要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具有整体化、结构化的必备知识结构;要具有情景化的教学策略;要聚焦于必备知识的深度教学,提倡批判性思维;要重视学生实践探究的活动教学;备课要备学生,要从教师“怎样教”变为学生“怎样学”;不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等等。这样才能将教材中体现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成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