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芹
【摘 要】本文从教育实践研究的角度,对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了“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教育信息化基础新成就、环境新变化、认识新高度和技术新发展等机遇和智慧校园顶层设计认识不足、分散建设、管理导向过重、忽视后续运维、缺乏与外界有效互通等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重视顶层设计、区域统筹兼顾特色、用户导向、持续运维及城教融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十四五” 智慧校园 师生实际获得感 城教融合
2020年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预备之年。“抗疫”期间我国中小学的“停课不停学”更是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一股强劲的助推力量。智慧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必将在此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更高质量、更快速度、更加适合地内涵式发展。
一、智慧校园概述
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提供个体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具有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性服务等特征[1]。
从实践的角度,可以将智慧校园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网络校园阶段,重点进行校园网的建设和计算机等设备的普及;数字校园阶段,该阶段又分为应用分散建设阶段和应用整合阶段,以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的建设为主,并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整合和平台探索;智慧校园阶段,强调集约化建设和持续化发展,强调互联互通和技术赋能,通过融合新兴技术建设开放、共享的智慧校园大平台,满足区域统筹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
二、智慧校园建设的机遇
“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98.6%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90%以上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23个省级平台互联互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全国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4.03台,比2013年年底增长51.7%,其中,“三区三州”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1.5台,增长33.8%[2]。
经过“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尤其是受2020年“抗疫”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正逐渐从实体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并呈现出一种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形态,学校的围墙也正被打破;学校的教师可以是跨区、跨学校的教师;数据将成为教育管理的核心要素;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将会更具泛在性、个性化和虚实融合的特征[3]。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提供了加速度。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之前普遍存在“夹一本书、拿一支粉笔就能上一堂课”的认识和观念被彻底颠覆;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以构建适应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和必然的趋势。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为智慧校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想象空间: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教育数据的无感知、伴随式收集,再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的挖掘分析,助力师生更精准地教与学,同时又支撑教育管理者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另外,利用区块链可以创新价值激励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生产和流通。
三、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挑战
1.对智慧校园顶层设计的认识不足
以往的智慧校园顶层设计一般存在高度不够和不能有效落地的问题。其中,顶层设计高度不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慧校园整体规划的高度不够,往往是站在校园之内的范畴进行规划,没有跳出校园围墙进行更高、更广视角的设计;二是智慧校园解决问题的视角多数是解决以往和现状的问题,没有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的设计。不能有效落地体现在顶层设计里规划的目标在建设实施过程中被打了折扣,把一些原本定制化的产品需求变成了供应商成熟产品的输出,导致最终建成的智慧校园与规划时的顶层设计存在较大的差距。归根结底,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没能深刻认识到智慧校园顶层设计重要性造成的。
2.各学校分散建设,未形成区域合力
以往的智慧校园建设模式一般是由各学校独立进行建设,采用的建设标准也不统一,不同的标准导致各个智慧校园之间的互不相通,造成了众多的应用孤岛和数据深井。另外,每个智慧校园平台都建设了用户管理、组织管理、消息通信、通知推送、表单管理、流程管理等共性的基础功能模块,这就造成了重复的投资和建设。从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各学校的智慧校园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相互之间无法互联互通,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以继承前期建设成果、支撑后续建设发展,更难以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对提高区域教育治理水平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3.以管理为导向,师生实际获得感低
智慧校园有一个不同于其他信息化产品的特点,就是決策者(购买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即智慧校园的决策者(购买者)是学校领导和信息化部门管理者,而智慧校园的使用者是广大的教师和学生,这就造成以往的智慧校园在产品设计上呈现出“以管理为导向”的产品设计倾向。然而,智慧校园用户群体中占比最大的是普通的教师和学生,但智慧校园的服务供应商无论是在前期的需求调研还是后续的免费运行维护期内很少站在师生的角度对产品进行设计和优化,广大师生的需求和问题反馈是不被重视的,这也是众多智慧校园建成之后师生的实际获得感差、用户没有黏性、系统缺乏活性的原因。
4.重视项目前期建设,忽视后续运维
智慧校园是一个持续完善的系统性工程,建设完成之后需要持续的运维,不仅需要对设备、网络等进行优化,还需要根据学校最新的业务需求进行功能模块的升级迭代。以往的智慧校园绝大多数是通过项目建设的方式由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招标,并且多是一次性的交钥匙工程,只有项目建设费的预算,没有项目建成后持续的运维费用的预算。没有持续的运维费用,智慧校园就没有了持續更新迭代和升级优化的保障,因此也就不能保证智慧校园的功能和性能可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于是,智慧校园只是“建起来”而没有“用起来”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5.局限在校园之内,缺乏与外界互通
以往的智慧校园大多是局限在校园围墙之内,没有跳出校园围墙的局限,实现与外部系统和服务之间的互联互通。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与学校之间没能形成有效的互联互通的机制,校际之间的名师、名课等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和流通,无法通过相互帮扶促进区域整体教育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是智慧校园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脱节,造成智慧城市中的教育便民服务无法通过智慧校园推送给师生、家长等教育用户,同时智慧校园中普惠性质的优质教育资源无法通过智慧城市的平台推送给广大市民,不利于学习型社会环境的构建和终身化学习体系的形成。
四、智慧校园建设的对策
1.重视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及其有效落地
“十四五”时期的智慧校园建设首先要重视顶层设计。一方面,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要站在区域全局的高度和未来发展的广度进行规划设计,要重点解决好四组关系的问题:既要解决校园内部需求的满足问题,又要解决内外双向互通的问题;既要解决过去、现在的问题,还要前瞻性地解决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既要解决以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继承问题,又要解决对今后信息化建设发展能力支撑和集约建设的问题;既要解决平台建设的问题,更要解决区域智慧校园统一建设标准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智慧校园建设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落实顶层设计里的各项规划指标,做好过程管理和验收把控,确保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严格按照顶层设计的规划要求实施的。
2.区域统筹建设为主,兼顾各学校特色需求
区域统筹建设共性基础能力和通用业务功能模块,学校负责各自特色的业务应用的“统分结合”建设模式将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新趋势。一方面,将智慧校园建设中用户管理、组织管理、表单管理、流程管理等共性的基础技术能力和考勤管理、选课管理、公文管理、成绩分析等各学校通用的共性业务功能模块由区域统筹进行建设,将这些能力进行提炼、封装,形成底层基础能力模块,搭建成可共用、可延展、可定制的“通用软件基础设施”和“智慧校园应用超市”,不仅可以整合接入前期建设成果,实现信息化投入价值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后续的智慧校园建设发展可以直接调用平台的基础支撑能力,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集约化建设和持续化发展。另一方面,在区域统筹建设的基础上,各学校负责各自特色业务的建设。综上,整个区域的智慧校园将呈现“区域协同、基础统建、特色纷呈”的建设成效。
3.坚持用户导向,切实提高师生服务获得感
“十四五”时期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必然将从“建起来”升级到“用起来”和“用得好”,能够在新时期脱颖而出的智慧校园必将是“深挖用户、服务用户”的产品,这也将是检验智慧校园建设成果好坏的重要标准。实现智慧校园从“建起来”到“用起来”“用得好”的跨越就要求智慧校园的职能定位由“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真正站在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等终端用户的视角进行产品设计和功能实现。整合汇聚区域各类优质服务内容和各类优质教育服务资源,以服务的移动化为抓手,打造区域统一的智慧教育服务入口,盘活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构建覆盖区域全体教职工、学生、管理者、家长、市民和百姓的服务体系和互联互通的沟通体系,让教育和泛教育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畅享区域智慧教育的便利,从而保持智慧校园平台用户的黏性和智慧校园平台的活性,进而推动区域整体教育治理体系的优化和治理水平的提升。
4.转变观念,做好智慧校园的持续运维
“十四五”时期要保证智慧校园建设成果的落地就必须做好持续的运维工作。要做好智慧校园的运维工作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方面是观念认识的转变,必须扭转智慧校园是“一次性交钥匙工程”的传统认识,必须认识到智慧校园的持续活跃是需要持续的运维和优化迭代升级来保障的,这就需要在智慧校园项目的规划之初就考虑项目后续长期的运维费用的投入,可以采用竞争的机制来保证运维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是运维模式的转变,采取区域统一运维的模式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由于智慧校园的“通用软件基础设施”和“智慧校园应用超市”是由区域统筹建设的,因此区域统筹进行智慧校园平台的运维也就更加具有可行性。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整体的运维成本,还能保证智慧校园持续得到专业的运维服务。
5.构建开放的城教融合体系,推动互联互通
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城市的一个组成,智慧校园的建设应具有自身特色,但智慧校园的建设对智慧城市应当是开放的[4]。“十四五”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将从“管理”走向“治理”,“治理”更加强调政府、学校、家庭、企业、民间机构等多方参与、广泛协同[5],因此打破校园围墙的局限,实现校园内部与外部的双向开放互通,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推动实现“城教融合”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将智慧校园打造成一个开放的生态。一方面实现将智慧城市中的教育便民服务推送到智慧校园平台上来,让师生、家长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即可享受智慧城市中的教育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实现将智慧校园中的优质普惠的教育资源推送到智慧城市平台中,让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广大的市民和百姓,从而推动学习型社会环境的构建和终身化学习体系的形成。
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开放型生态,智慧校园的建设发展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和疫情带来的加速影响,以智慧校园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只有感知新变化、分析新问题、采取新对策,才能保证智慧校园的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通过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金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2]王家源.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改善成效显著[EB/OL].(2020-05-25)[2020-07-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5/t20200525_458577.html.
[3]田俊,陈兰枝.抗疫时期“停课不停学”的特征、问题与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J].教师教育论坛,2020(4):4-8.
[4]王运武,于长虹.智慧校园:实现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37.
[5]任友群.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一[J].电化教育研究,2018(6):27-28.
(作者系北京市顺义区张镇中心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