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税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维方式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变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民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以农民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引领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农民思维方式;现代化;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就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如何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这首先需要实现农民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只有变革农民的思维方式,实现农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才能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长足动力,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
1 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思维方式现代化
当前各地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从而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并用农民人均收入来衡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一些地方也忙于从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等方面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举措和做法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固然重要,但只靠国家的投入、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政策的引导和对现代体制模式的借鉴这些外部因素的推动还是远远不够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都一再证明“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再科学的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在一群传统人手里,都会沦为一堆废物。”所以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还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农民作为农业农村的主体,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只有依靠他们,才能最终将农业农村现代化落实到实践中去,换句话说,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
农民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民生活观念、生产观念以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现代化,其中农民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最为根本和关键的因素。因为农民思维方式是由农民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沉淀下来的反映和把握对象的一般方式,它规范和引导着农民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它与农民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政治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它一经形成便反过来以其精神力量影响着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农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形成现代的人格和现代的理陛,才能实现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这种转变会影响以至改变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社会心理与价值取向的变化又会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而社会结构的变化又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培育农民现代思维方式,是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维方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思维方式是人的观念形态,它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思维方式一经形成,被人们普遍接受后,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反过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 “其农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和脆弱性等特点,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上决定了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经验性、保守性、依附性、封闭性等特征。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一经形成,在农村经济社会中就具有了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了变迁,但是只要它得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没有完全被消除,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农民物质生产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巨大进步和深刻变迁,农村正由农耕的、封闭的、落后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农民也正实现着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嬗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呈現出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间的激烈碰撞,正在经历着重组和嬗变,朝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但是终究因为社会历史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制约以及活动空间的限制,中国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彻底的转变”,农民思维方式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与困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以至束缚着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第一,经验性思维向科学性思维转变中的困境。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靠的是经验,拼的是体力。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民们越来越懂得,种田靠经验、拼体力是赚不了钱的,只有学科学、用科学,掌握农业的新技术,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经济效益。所以广大农民对于祖辈传下来的“经验”,不再是唯上盲从,而是用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在农业生产上,逐步摒弃了传统的耕种方法,讲究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指导农业生产。但是,一方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还存在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难,另一方面,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接受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兴技术的能力有限,导致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出来,不足以支撑农业的发展。所以,广大农民虽然有了科学性思维方式,却在具体农业生产实践中陷入了困境。
第二,保守性思维向竞争创新性思维转变中的风险。常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使广大农民因循守旧,求稳怕变,安于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不再故步自封、安于现状,开始积极地尝试和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并在运用过程中追求创新与变革,逐步抛弃了以前简单的传统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增产,农产品不断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带来了经济效益。党和国家随之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更为农民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后顾之忧。但是,由于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自然风险,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在农村的不断发展,农民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还面临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政策和制度风险等。然而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使其不能充分认识和评估这些风险,更不能及时防范风险,以致风险来临时,遭遇失败或遇到难题,往往停滞不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各种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小农户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有效应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个体农民应对市场信息变化的能力非常薄弱, “增产不增收”现象也非常突出。
第三,依附性思维向主体性思维转变中的缺失。受家国一体的宗法政治结构和伦理本位文化的影响,农民的官本位意识很强,农民习惯依附官员和政府,因此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等、靠、要”的依附思想和观念,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广大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了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和自我实现的机会,甚至还冲破土地的束缚,不再满足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继而将目光转向了其它产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提高。但是,也要看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约50岁,60岁以上的比例已经超过1/4,农业生产面临“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困境,农业生产的主体缺位。在一些贫困地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不少农民对脱贫致富和农村建设的期望很高,但是他们中一些认为政府理应事无巨细为其办好生活上的每一件事,还有些认为,现在国家应该把资金的落实放在首位,先让他们的实际收入有明显的提高,不需要着急搞项目建设。这是典型的“等、靠”心态,这种心态也反映了贫困地区农民普遍缺乏主体意识。
第四,封闭性思维向开放性思维转变中的局限。长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农民生活圈子狭窄封闭,这种“坐井观天”的生活方式铸就了其封闭性思维。这种封闭性思维造成他们思维定势和僵化,他们恋家怀旧,视角单一,农本商末,忽视市场经济的发展,看不到市场“那只无形的手”。改革开放后,农民走出山村步人城市的机会增多,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洗礼,眼界开阔,接受的信息量增大,过去高度封闭的生活空间和思维空间从根本上被打破。但是, “人”出去了, “物”却没有出去,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和文化产品没有走出去,农业经营和农产品流通方式滞后。而且农业生产不能形成规模,市场化较弱,农业竞争力依然不强。
3 以农民思维方式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策
思维方式是由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决定的,同时,还受世界观和社会心理以及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所以引起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影响人类思维方式的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其中,人的观念、知识、思维工具和情感等是内在的、直接的因素,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文化氛围和思维传统是外在的、间接因素。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其中外在因素通过内在因素而发生作用。农民思维方式的变革也是一个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由农民自身的观念、知识和情感等决定,受农村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维方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发挥思维方式的能动性,以农民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当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依然在合格线徘徊,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首先,国家应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按照“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 “加快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好、生产技能强、经营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基层政府应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机制,开展“农民夜校”,以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为平台,鼓励高素质农业人才带头讲农业,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鼓励农民根据实际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培养管理型、技能型、文化性的新型农民,提高他们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最后,政府在加大农村科技投入之外,还要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技推广条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形成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同时,选派一批懂农业、爱农民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进行技术推广和帮扶,为广大农民送宝傳经。
第二,增强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现代农业风险防范制度,提升农民抗风险能力。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必然就有风险,农业生产较长的周期性以及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使农民市场活动的风险程度进一步增强,所以农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定要有风险意识。不但要有风险意识,还要有抗风险能力。这就需要政府要不断加强现代农业风险防范制度建设,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现代农业生产主要有三大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对于自然风险,要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各级政府及经办机构首先应大力加强农民风险意识培训, “以农户喜闻乐见的方式及以‘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培训效果,进一步提高农户风险意识及参保意愿,使农户由被动参保向主动参保转变”;其次加大农业保险力度,提高农业保险理赔标准,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对于市场风险,要降低就要延长产业链,打造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潮下,技术风险也越来越凸显,降低技术风险,要求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一定要跟上。
第三,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参与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如果农民本身没有主动“站起来”的觉悟,无论国家给予多少的支持和补助,也只会是“偃苗助长”。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参与度,首先,应加大宣传和引导的力度。政府要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在农民群众中宣传到位,解释透彻。农民最关心的是政策的实施能不能为他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村级干部应该担任好宣传员的责任,主动深入田间地头,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话语为群众讲好各项惠民政策,通过各项惠民惠农工程的开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倾听农户的意见,不搞“一刀切”,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其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让他们参与到决策和治理的全过程,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第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升农民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能力。深化农村改革,首先,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坚定农民的文化自信。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农业文化,鼓励农民发挥自己的才能,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现代农业文化品牌;其次,要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更多地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和文化产品传播出去;再者,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发展涉农电子商务,多渠道、多形式与市场对接,实现农产品和文化产品买全国、卖全国,买世界、卖世界;最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农地经营、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等方面,鼓勵和发展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模式经营,实现农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和市场化,推动现代农村产业的发展。
4 小结
农民思维方式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同时又反作用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变革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不相适应的传统思维方式,树立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农民作为农业农村的主体,其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尤为重要。如果农民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就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向前发展,而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有利于加快农民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中立,杨楹,林振义,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梁成艾. “职业农民”概念的历史溯源与现代扩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之视角[J].农村经济,2018( 12):123-128.
[3]郭少华.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7):238-241.
[4]杨志敏,中国农民思维方式及其现代化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3.
[5]肖望喜,陶建平.政策性农业保险如何助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19,(18): 92-93.
[6]赵鲲.充分发挥农民振兴乡村的主体作用[N].农民日报,2018-01-13( 003).
[7]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J].农民科技培训,2017,(02): 4-8.
[8]彭志武.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民培训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经济,2019, ( 01):106-108.
[9]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N].人民日报,2018-07-06 (01).
[10]尹晶晶.农民内生动力提升视角下乡村振兴实施机制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 6):12-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