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刘修文 陈云霞 缪海宏
【摘要】舟山作为一个群岛城市,其渔业发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渔村的发展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舟山渔业的发展历史,研究舟山海洋渔村的发展历程和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是必要的。通过对螺门社区及社区内的舟山第三海洋渔业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基于渔业捕捞努力量指标、捕捞产量、捕捞产值等多个渔业经济指标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探讨,总结发现其存在的渔业劳动力流失严重、渔业形式单一化、渔民收入偏低以及渔船陈旧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舟山普陀区;海洋渔村;转型发展;螺门社区
【中圖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海洋渔村是指在地理空间上依靠海洋资源生存的渔民共同体或资源型社区,其拥有独特的海洋生存方式和海洋文化,渔民对于渔村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渔村是他们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家园。海洋渔村是中国新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渔村的建设也是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现代渔村建设问题的相关研究已经不单单涉及到渔村,而是扩大到了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目前对新渔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从“三渔”角度来陈述的。王书明和唐国建均对海洋渔村的变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海洋渔村自然边界、经济边界、社会边界和文化边界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发展的关系,一个边界的发展与消退必然会影响另一个边界的发展和消退,最后所有边界的消退就会迫使渔村走向“终结”;韩立民则从渔业发展、渔民生活、乡风文明建设、渔村村容建设、渔村民主与法制建设等方面指出了新渔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又从政策保障、体制保障、法制保障、组织保障等方面对新渔村的建设发展提出新渔村发展的对策建议;张霄鹏则从中央文件对新农村建设目标上着手,从经济发展、居住改善、人才培养方面对渔村的新农村规划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国外关于渔村的建设问题的研究主要见于日本,中国学者也从日本渔村的建设中吸取了可借鉴的经验。国外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在渔村的建设问题研究中提出了在渔村开展体验学习,总结其在体验学习中的管理运营方式以及对经济、环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日本在渔业生产能力衰退,渔村人口老龄化,渔民收入减少,渔业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开始大力实施“六次产业化”,推动渔业和渔村的综合开发。日本渔业产业化均以法律为保障,以政策为支撑,以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为手段,以渔业从业人员、食品企业等多部门的联动为基础,以实现渔民增收,搞活地区经济,促进渔业、渔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外,有很多以乡村、渔村或者山村等自然环境为依托建立起旅游区,这类旅游区环境优美,更贴近大自然,也被称为”绿色旅游”,渔村旅游的开发,推动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都可以为中国渔村转型升级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舟山螺门社区作为海洋渔村的典型代表,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较快,90年代以后,发展速度减缓,渔业经济只能靠国家油价补贴维持。此外,螺门社区还出现船体老旧化、渔村劳动力流失、渔民养老保险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螺门社区的历史和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以调查的方式分析了螺门社区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变化,弄清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螺门社区的发展历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也是中国多数渔村所共有的问题。因此充分了解螺门社区渔业渔村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渔村发展的思路,对于海洋渔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螺门社区渔业发展历程
螺门社区位于舟山本岛的东北端的螺门乡,包括东边梁横岛和西面黄杨尖山麓茅洋村、嵩山村、螺门村及几个无人居岛,陆地面积5.78km2。东与普陀山隔海相望,南为大展、塘头山(里山),西连舟山海拔最高黄杨尖山,北临黄大洋和岱衢洋渔场海域。螺门最早的渔业活动可以追溯到宋元明时期。2007年,螺门撤乡成为社区,隶属于展茅街道。
解放初,螺门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全村渔民仅依靠着几十条破旧的小木帆船以打鱼为生。1978年7月,以螺门捕捞队、茅洋、梁横大、小岙渔业村为基础,率先联合组建了全国首家乡办集体性质“螺门渔工商联合企业”,实行产运销一体化经营,这在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突破性的创新,政府也对集体化给予了巨大的支持。1985年5月,渔工商联合企业改名为“舟山第三海洋渔业公司”,简称“三渔公司”。在这之后,螺门捕捞大队也成立了“螺门海洋渔业公司”。在两家渔业公司的良性竞争环境下,螺门在当时渔业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年均产量也一直维持在2.1万t到2.3万t的水平,而且渔船数量和渔业从业人员也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渔业经营体制由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改变为渔民股份合作经营和个体私营,经过这样的改革之后,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又提高了许多,而且也增加投入改造新渔船,在1998年渔业产量达到55068万t.第一次突破5万t大关,渔业达到鼎盛时期。21世纪后,渔业呈现稳定发展趋势,虽然没有像90年代末期那么高产,但是渔业每年的收入额还是在稳定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
从螺门社区渔业生产结构发展比较滞后,主要以底层双拖网生产为主,随着近海捕捞空间日益萎缩,捕捞强度过大,生产成本较高、收益低。近几年在国家油价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渔业经济才得以维持现状。螺门无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支撑,海洋养殖海域有限,这些都是螺门渔业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街道渔船老旧化、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等问题日显突出,渔业船舶多为上世纪90年代以前建造,没有对老旧渔船更新的计划。虽然渔业技术在不断提高,渔业知识也越来越普及,但渔业产量却并没有提升,加上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流失,渔民老年福利得不到保障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螺门社区渔业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
2 螺门渔业情况调查结果
2.1 螺门社区调查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85年到2000年,渔业劳动力先增后降,但总体保持了稳定,而且渔业劳动力中大部分是捕捞劳动力,捕捞劳动力占比在80%左右。从2000年到2010年,渔业劳动力的人数总体在稳步增长,特别是2005年到2006年渔业劳动力人数有大幅增长。相对而言,捕捞劳动力的数量总体增长幅度不大,捕捞劳动力人数在2000年到2005年下降,在2006年到2008年有所回升,2008年以后数量又出现了下降,由此导致捕捞劳动力在渔业劳动力中的占比逐渐减少。
从图2可以看出,捕捞产量在1985年到1994年间总体保持稳定,从1995年到1996年捕捞产量保持高速增长,在1998年达到了顶峰值55068t,首次突破5万t大关。而在这之后,从1998年到2010年,捕捞产量便逐年下降。渔船数量变化趋势与捕捞产量总体保持相同。渔村的人均收入除了在1993年有所下降,其余年份都是在稳定增长的,在2010年達到最高的14847元。
2.2 舟山市第三海洋渔业公司调查结果
展茅街道下辖三家渔业公司,即螺门渔业公司、舟山第三海洋渔业公司(以下简称三渔公司)和舟山市海腾渔业有限公司,展茅街道的渔业主体仍然在螺门社区。三渔公司作为螺门社区渔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其调查结果可以作为螺门社区渔业情况的有力补充。
由图3可以看出,三渔公司渔业劳动力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呈现高速增长,80年代后期趋于稳定,而在2004年到2016年这段时间,劳动力先下降后小幅上升,然后呈现稳定状态:捕捞劳动力的变化趋势和渔业劳动力总体上保持一致,捕捞劳动力占渔业劳动力的比重在1982年高速增长,之后一直保持在80%左右的高位。
由图4可以看出,三渔公司捕捞总产值在上世纪80年代的增长趋势非常明显,但在2004年到2016年间,捕捞总产值和捕捞产量都是先降后增,但增长的幅度并不大。
从图5可以看出,捕捞努力量方面,上世纪80年代三渔公司的渔船数量增长很快,但进入21世纪后,渔船数量、吨位及功率数均呈现了先下降然后又逐渐增长的趋势。
3 螺门渔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劳动力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梁横岛大岙、小岙两个渔村的渔民陆续迁移到螺门等地居住,这使得螺门渔业劳动力有所增加,因此出现图1和图3中渔业劳动力的增加。进入21世纪后,螺门的渔业劳动力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这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末,螺门区域内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涌现以及鱿鱼市场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当地居民和外地务工人员加入到了渔业活动中。与此同时,受到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影响,海洋捕捞业逐渐萎缩,因此出现图1中捕捞劳动力下降的趋势。图3中三渔公司的渔业劳动力和捕捞劳动力变化趋势与螺门捕捞劳动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也说明三渔公司的劳动力以从事海洋捕捞为主,且经历了与螺门捕捞业相似的发展与萎缩期。劳动力问题是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渔村在劳动力方面存在问题也是非常明显。从数据上看,上世纪螺门的捕捞劳动力占了渔业劳动力的绝大份额,而进入21世纪以后,捕捞的劳动力占比越来越少。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还有专业从事渔业生产人员的老龄化。从发展趋向判断,渔业专业劳动力的数量逐年减少,而且递减速率加快,质量下降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这—变化,对未来渔村体制的演变将产生直接影响。而且现有掌握技术的专业渔民在股份合作单位里,大都以股东身份出现,从而促使现有股份向少数人集中,不断地出现两极演变。
3.2 捕捞产量与产值
螺门的渔业还是以捕捞为主,捕捞产量和产值均到渔业产量和产值的99%左右。螺门在1984年三渔公司成立后开始有捕捞生产的记录。自1985年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捕捞产量比较平稳。1988年,原螺门捕捞队改组为村办企业“螺门海洋渔业公司”。这样两家规模经营的渔业企业,大大地促进了螺门渔业产业的竞争力。1994年到1995年,渔业经济体制由集体所有、统一经营,转为渔民股份合作经营和个体私营,三渔公司和螺门渔业公司两家集体经济所有制的渔业公司实施转制改革后,极大地调动了渔民资助经营的积极性,渔船改造与捕捞产量与产值迅猛增长,对应了图2中捕捞产量的高速增长。
3.3 人均收入
渔民人均收入也是反映渔村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了渔民们的生活保障,在渔业不太景气的几年间,渔村的渔民们的收入也还是在缓慢的增加,其主要还是得益于国家实行的油价补贴政策。
3.4 捕捞努力量指标的变化
不论是螺门还是三渔公司,捕捞努力量(包括渔船数量、渔船吨位和功率数等)均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有较大幅度增加。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东海区渔政分局批准,9对100吨位、184kw功率大型机动渔船到禁渔线以外试捕成功,从此开启了外海捕捞。期间,小吨位、小功率渔船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渔船。从图2可以看出,这一期间螺门的渔船数量明显减少,而捕捞产量却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在进入90年代,渔船数量基本保持了增加趋势。进入21世纪,螺门的渔船数量持续减少。这一方面是渔业资源影响捕捞业萎缩的结果,也是国家政策的导向。随着全国“十三五”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和浙江省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的开展,浙江省老旧渔船、“三无”渔船、船证不符的渔船都将进行整治处理,因此,今后渔船数量将会持续减少。
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1 渔业劳动力流失
渔业劳动力在逐年减少,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渔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但更多的是渔业产业萎缩的结果。渔村内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因为从事渔业无论从收入、风险、辛苦程度,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渔村的孩子都想走出渔村、走向城市。虽然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会从事渔业工作,但比例并不高。此外,劳动力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数量上。随着渔船的现代化升级,许多的电子设备和仪器将成为渔船上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无疑会让渔业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但是现在螺门的渔民大多还是年纪较大的人,文化水平较低,很多人根本不懂电子设备和仪器,开展培训的基础较差。而且这些渔民到了退休年龄,也没有了学习进步的积极性。舟山市政府目前正积极进行人才引进,对青壮年从事渔业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训。
4.2 渔业发展单一化
螺门的渔业以捕捞为主,这在以前渔业资源丰富、捕捞能力水平较低的年代还可以维持。但现代化渔村的发展仅依靠捕捞渔业是不可持续的。当上世纪渔业经济体制由集体所有转为渔民股份合作经营之后,由于对渔业资源缺乏准确的评估和科学的管理,从而留下了“公地悲剧”的隐患。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传统渔村必须要多元发展,在传统捕捞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的渔业相关产业来谋求发展。渔村经济要以“立足渔业、跳出渔业”为原则,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渔村第二、第三产业,这是渔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同时,现代渔村要抓住体闲渔业的发展契机,拓展渔业休闲娱乐等功能,把渔村兴建成为集生产整修、加工贸易、生产补给、渔民定居、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渔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