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玲
【摘要】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的独特价值,引领学生探寻言语表达的奥秘,从学习原点出发,设计靠近学生表达的最佳路径,构建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鲜活的体验中亲历言语经验的生长。
【关键词】最佳路径 体验活动 有效迁移 言语生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和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几位作者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童年画卷,刻画了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教学时,教师应努力设计靠近学生表达的最佳路径,落实本单元的语义要素,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的原野,去发现言语表达的奥秘,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
一、设计靠近学生表达的最佳路径
语文是一门经验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及运用能力,利用真实的言语情境,使学生参与到语言表达当中,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要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从儿童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感受,帮助学生轻巧地打开一扇窗,去领略情趣盎然的画面。
1.学生的视角
教师要真正地俯下身子,把自己当成儿童,以儿童的视角品读文本,以儿童的方式思考问题。“我是儿童”是走近学生最白然的方式,亲切地、像和伙伴一样聊聊天,体察他们阅读的最初感受,预测他们的兴趣和疑惑。教学《童年的水墨画》中《溪边》这首小诗时,教师可以以“作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让你把《溪边》画下来,你会画些什么?你又会给这些人和景物涂上什么颜色?学生会联系文本语言,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被溪水染绿的人影、立在钓竿上的红蜻蜓,一绿一红,相映成趣,实现“赏画面——品语言——悟情感”的教学目标。《剃头大师》中“我”剃头的水平与“大师”这一称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产生了戏剧化的效果。初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在文中分别指谁,接着追问:同样是给小沙剃头,一个是“害人精”,一个却是“剃头大师”,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带着疑惑去品读、联想、思考、发现,人物形象就在这样的比较中丰满、立体。
2.生活的情境
生活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教师要考虑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更熨帖的话题,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言语形式和文本进行对话。《肥皂泡》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吹肥皂泡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避免生涩的讲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童年时期玩肥皂泡的场景,创设情境:开始吹泡泡了!慢慢地吹,轻轻地吹(师生一起做动作),你吹出了什么样子的泡泡?再轻轻地一提,肥皂泡落下来啦!赶紧用扇子轻轻地扇一扇,泡泡去哪儿了?你的泡泡呢?飞得又高又远了呢!这样的对话,还原了学生熟悉的情境,搭建了一座走近文本的桥梁,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吹肥皂泡时动作的轻柔和肥皂泡的轻软。教学《童年的水墨画》时,教师可以将“溪边”“江上”“林中”的情境进行还原,引导学生积极“发声”,想象“儿童垂钓”“江中嬉戏”“采蘑菇”的画面,这样,色彩的点染,动静的转换,就白然而然地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设计鲜活的体验活动
学生言语的习得不是简单的输入过程,它需要学生真正进入,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丰富体验,建构个性化的言语经验。作为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单元语文要素和每一篇文本所承担任务的点,以此来设计“精简、聚焦”的学习活动。
1.活动的建构
《童年的水墨画》可以按照“识字词——想面面——品语言——悟趣味——巧拓展”的思路进行学习活动设计。教学中以“为诗作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知有趣的事、有趣的景;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发现诗歌特点,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展开讨论,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人物的可贵品质。活动的建构必须“量体裁衣”,这个“体”是文本独有的价值,也是学生学习的原点。在目标聚焦、有梯度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攀爬,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2.鲜活的体验
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才会走向深入、深刻。《剃头大师》第五自然段写道:“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在生活中,不少学生理发时都有这样的经历:被推剪夹住头发弄得很疼;碎头发掉在脖子里、落进衣服里,痒得难受。激活了学生已有的体验,他们就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对“受刑”一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学习《肥皂泡》第五自然段,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去倾听、去想象,走进梦幻般的泡泡世界。此时教师稍加提示:“还有哪些人、哪些事、哪些地方,需要送去温暖、光明和希望?”“假如你就是那美丽的泡泡,你会带着希望和梦想飞到哪儿?”如临其境的感受,让语言有了温度,有了画面,从而在学生心里扎根、发芽。
三、发现言语的本质规律
引导学生把握言语的本质规律,能够加深学生對语言内涵的理解和认知。在引导学生发现言语本质规律的过程中,要突出语言的精准,并注重精妙的表达。
1.精准的语言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言语风格,这些言语带着经历、带着思想、带着情感,只要我们细细咀嚼,便能走进那一个个美丽、奇妙、有趣的世界。
《肥皂泡》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语言细腻飘逸,具有生动鲜明的画面感。这些语言都是作者独特的表达,精准又不失灵动,如何让学生感受字字句句的用心?首先要“读明白”,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比如“轻清透明”,可以先理解“轻”和“清”,再把几个字的意思合起来;“五色的浮光”,可以结合教材的插图,想象阳光照在泡泡上呈现的颜色;“颤巍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其次要“读进去”,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感受文字的美妙:“玲珑娇软”要读得轻柔愉悦,读出作者的喜爱;“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要读出孩子们内心的紧张、担心和期待。最后还要“读出来”,再次走进文本,揣摩词句,这样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引起内心感受与情感共鸣,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精准,是言语表达最本质的特征和规律,只有在语言的关键处“进进出出”“辗转徘徊”,才能让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生长。
2.精妙的表达
《童年的水墨画》语言简约凝练,作者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儿童生活的水墨画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可以借助想象来感受三首诗共有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面之美,还有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儿童的欢乐。《剃头大师》语言风趣幽默,略带调侃的意味。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换词、表演、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生动、风趣。同时,课题本身就很有意思,值得玩味,学完全文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学生在交流中会生发对作者那段童年记忆新的认识,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珍贵的童真童趣。《肥皂泡》中“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一连串的排比,是对那份纯真的念念不忘,是追寻梦想的执着与快乐,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
四、实现经验的有效迁移
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实践,给学生实践的空间,在内化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更扎实地迁移运用。教师要联系已有的资源,或挖掘课外的其他资源,聚焦目标,实现言语经验的有效迁移。
1.经验的积累
在发现《童年的水墨畫》三首小诗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后,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其他三首诗——《街头》《花前》《树下》,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生动活泼、情感明朗的特点。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写一写童诗,模仿文本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学生自己的童年画卷。《剃头大师》用一些趣味性的词语表达,抒发了童真、童趣这一内涵,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有哪些趣事,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言语的积累运用。
2.有效的迁移
本单元的习作目标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而选文看似写事,其实都蕴含着写人的方法。如《剃头大师》中“我”、小沙、剃头师傅的描写,各有特点;《我不能失信》中通过一件事具体表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特点。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都可以成为范例。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鼓励学生发现并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事件写清楚,把人物特点写具体的,从读中学写,帮助学生开拓写作的思路。
部编版教材以语文要素为统领,站在整个单元的角度选编文本,体现了“单元组”的整体性、系统性,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又独具特点和价值,有着各白的“担当”。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习原点出发,深入挖掘文本的独特价值,引领学生探寻言语表达的规律,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云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