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书法课程思政研究与思考

2020-11-06 06:02王付顺王立前
青年时代 2020年22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课程思政书法

王付顺 王立前

摘要:本文简要梳理了“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分析了概念的基本内涵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书法课程思政”的教育优势,指出书法课程隐形包容,由道入技,传统经典等三个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并就书法课程如何实现思政教育,以及书法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提炼和思考。指出“书法思政”要在写好汉字,用好经典,选好作品,讲好故事等几个方面深挖教育资源,形成具有书法课程特色的思政教育。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书法;实现途径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培养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抓牢、扎实,实施“三全育人”。在“思政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公共课教育阵地建好、用好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一、高校“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

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从优选课程内容为主的自身完善阶段,完善和发展了思政类课程育人功能,到开发思政类课程的相关课程探索阶段,挖掘其育人辅助功能,弥补了思政课程的一些不足。而“大思政”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大学生思政教育进入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新阶段。2016年10月《文汇报》刊发《上海高校:“思政课程”转身“課程思政”》文章,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概念。之后《中国教育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相继刊发课程思政文章。2017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从此,“课程思政”开启了思政教育改革的新征程。

二、“课程思政”内涵的界定

“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来的,“思政课程”进行思政教育属于“显性”灌输式为主的教育;而“课程思政”则侧重于“隐性”渗透式为主的教育,因为思想教育的特殊性等需要“润物细无声”地持续发力,隐形发挥作用。可见,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仅是全员育人,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化。通过深挖所有课程的思政资源,开发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构建了学校、课堂和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格局。其意义在于一是一切课堂都是育人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堂进行理想价值引导;二是所有课程都具思政功能,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教育内涵和育人功能;三是思想教育更多地以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开展。

三、“书法课程思政”优势

书法课程既有专业技能训练,又包含艺术人文修养,也有精神品格陶冶。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全面而深刻的。它绝不是简单的写好字,也不是单纯艺术修养,因其更强调字外功的全面提升,其课程更在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中优势突出。

(一)隐性包容

书法除了需要研究诸如技法、风格、创作、审美、文献等书法本体问题,还要关注书法与哲学、历史学、美学及文学等复杂关系。显然,书法学科的这一属性与学科和专业划分精细化的现代教育是不一致的,却有效地避免了现代教育专业精细分化造成的“教育体制性和价值性的疏离,教育目标异化和场域的缺失”等问题。所以,书法课程是现存大学课程资源中最具包容与综合性的课程之一,其跨文学、文字学、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于一体的“隐形”属性决定了其对人的影响是全面而隐形的。在培植人的精神信仰,塑造完善人格,陶冶高雅情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政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二)由技入道

书法学习除日常技法训练外,更重要、更漫长的是文化素养的渐修过程,最终由技入道。技法训练如碑帖临摹是自律的,而读万卷书,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涵养自己、不断提升审美素养与道德情操又是自省的过程。技法理论并不深奥,但要真正体悟并化入笔下需在不断学习中渐次获得,故书法学习更重“悟”。这一过程与思政教育极为相似且互相融通,当学习者的学习到一定阶段时,古代书论中的只言片语才会让人茅塞顿开。否则,即使理解其意义,也不会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这种情况在书法教学中屡见不鲜。

(三)传统经典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一直以其强大的精神塑造力规范着中国的人文理念和道德旨归,对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积极的作用。”就大学教育而言,尽管“我国大学的发展必须借鉴西方大学发展模式、道路,但是更要将大学这一‘文化机构建立在本国文化传统中,并将我国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惟有如此才能让我们大学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根基”。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复兴传统文化,继承民族之魂已成为社会共识。而在思政教育领域,把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形成合力已经形成共识,成果正逐步显现,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的书法理应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四、“书法思政”的实现途径

(一)写好汉字

汉字是慧与美的合璧。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祖先智慧和情感的创造。汉字是书法的载体,而书法成就了汉字的慧与美。汉字在每一个时期的形体变化和美感特征都刻下了时代烙印。古朴神秘的甲骨文折射出原始先民质朴的生存状态和对未知世界的迷茫;典雅厚重的金文则更多反映了宗教祭祀仪式感的庄重及先人对自然神和人格神的敬畏;而秦小篆则反映了第一个统一王朝所崇尚的秩序感,汉隶则昭示出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度……此后所谓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等无不为时代思想文化思潮所影响。因此,每个时代的经典法帖就是那个时代无声的录音带,而临摹学习就是感知历史文化的过程,就是认识美,发现美,养成美的情趣的过程,就是敬畏法则的过程,就是养心静心踏实认真习惯养成的过程。

(二)用好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十分重视人格修养与价值追求,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了以“修身为本”的人格追求,而把“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作为修身之正途。同样,中国书法传统中也有分明的价值判断。自杨雄“书,心画也”之论始,继之有柳公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刘熙载“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的表述等。这一书学传统为书法人所推崇,与敬畏经典成为源远流长的价值取向。同时,书法作为艺术是展示个性美的,是充分尊重个性、尊重创新的。一部书法史在某种意义上是书法风格的历史,尽管风格受时代、思潮、地域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最主要的是书家个性气质、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

(三)选好作品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自我生命的体认。人类对于宇宙、自然万物和人本身的观念、精神本质体认而赋予了书法美学与人格精神。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态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会被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与主体书家、自然造化三位一体。通过对生命精神的张扬,达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抒写性灵、展现天地生生之道。这是书法对人类的卓越贡献。

(四)讲好故事

晋人王羲之临池学书、水为之黑成为“墨池”;唐代怀素,因家境贫穷,采芭蕉叶练字,老叶用完了舍不得用新叶就在新叶上悬臂练习;北宋欧阳修没钱买纸,就用芦秆在沙地上练字。又如虞世南“德行忠直”,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心正笔直”,蔡襄“才德俊伟”,黄道周“不谐流俗”,岳飞“精忠报国”,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等。正是历代书家刻苦勤奋、正义凛然的感人故事,彰显了书品和人品的崇高,才最终成为了我国书法历史中的丰碑,令人高山仰止,成为后人学习效仿的楷模。反之,宋朝秦桧虽有高超书艺,因品行不端、残害忠良而遗臭万年。

参考文献:

[1]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60-64.

[2]倪文东.高等书法教育的问题与初心[J].中国艺术,2017(3):22-25.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课程思政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