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珍珍
摘要:口译听辨中强调的分析综合思维训练为英专基础听力教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首先介绍听辨训练的要点,即语音听辨、意义听辨、关键信息提取和语义推理;指出听辨与基础听力教学的关系,并从思辨能力、材料选取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探讨其在基础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听辨训练;思辨能力;基础听力教学
一、引言
人类对任何有声语言的理解都始于对有声信息的感知、解析和运用等环节[1]。在感知阶段,听者将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储存在听觉记忆里并初步将它们辨认为词语表征;在解析阶段,词语表征通过切分转变成意义表征;在运用阶段,听者将长期记忆中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诠释意义。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的研究显示,听在交际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达到45%,为听、说、读、写四技能中最高者。听力能力的培养是英语专业基础教学阶段的一个主要技能板块。
口译是指对口头表达的信息及文本进行的口头翻译[2]。口译体现了语言的深度运用,在大多数院校都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者的专业必修课。译员依赖“听”来完成信息输入,成功听取信息并完成理解是口译成功的前提;同时译员听的过程还需要有“辨”的参与,即能够主动、及时地对听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推测、联想和归纳。
实际口译教学常因部分学习者基础听力能力欠缺,被迫加大听辨部分学习比重,甚至为后续口译技能的教与学带来更多挑战。鉴于口译听辨与基础听力的密切关系,本文尝试从翻译思维的角度,借鉴口译听辨的思维训练方法,探讨如何将听辨训练运用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听力教学中,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的分析思辨能力,提高学习者的有效听力水平,为高年级口译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口译听辨训练要点
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间交际活动。释意派理论认为口译过程包括理解、脱离源语外壳(deverbalization)、重新表达三个步骤。[3]这里的理解指的是听到带有一定涵义的源语音流,结合自己原有知识,通过分析和解释,理解源语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意味着口译中的听力是一个听者积极组织、主动整合的思维过程。口译思维不是一般意义的抽象思维,因为译员接受的不是“直接现实”,而是源语的语言信息系统,是其系统的表层信息符号(言语链),其深层概念(所指事物)的产生需要译员根据表层信息系统的符号或言语链、通过大脑积极迅速的整合、分析、判断与推理,并在认知系统的不断参与下最终解决词语语义系统中的各类关系。[4]因此,听辨训练要点主要包括语音听辨、意义听辨、关键信息提取和语义推理。
(一)语音听辨
语音感知指的是听者由感知系统接受到语音刺激后,经过初步分析找出语音的音位学特点,然后依据记忆系统中相关的语音知识,对信息进行整合完成语音识别的过程。[5]听者对语音的正确感知经常受到词汇量、语音知识、语音变异现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训练中经常针对这些情况采用听写、跟读、朗读和正音练习等方法来加强学习者对语音的辨析和记忆能力,提高听觉系统对语音的处理速度。
(二)意義听辨
口译听力中的信息来源于词语,却不等同于词语。信息是“通过语言感知的说话的意思”。[6]语音、语义同知识结合产生语篇意义。语音识别后,最关键的任务环节是注意力的调整,即避免关注如口音和口头禅等无关内容,而专注于讲者要表达的意思,领会其中的种种细微差别。口译听辨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选择、填空、判断、回答问题等任务,而是快速完整地理解讲话人想要传达给听众的信息(message)。这就需要改变过于关注具体词语的听力习惯,将注意力重心转移到对源语信息的理解上来。单句和段落复述这种要求用不同语言组织形式表达相同意义的练习是最常用的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体会听词与得意的区别。
(三)关键信息提取
面对源源不断涌入的源语信息,要想准确高效地传译发言人的讲话,在听辨理解中就一定要区分关键信息和次要信息。概括来讲,关键信息包括关键词、语篇结构和逻辑线索。关键词是指对主要信息具有最大提示功能的单个信息点,是原文强调的重点和信息焦点,多以词汇的形式出现。关键词的选取可以从词性、句法、语义、语气等方面进行考量,有实义词、主宾语、新信息、句重音等判断标准。逻辑线索是信息的组织形式,宏观上理清关键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微观上明确各个细节信息点之间的关系。语篇结构则是在逻辑线索的基础上对段落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与已知信息进行比照关联,划分出信息模块,是对讲者思路的整理。在口译训练中,关键信息的完整准确是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必须要保证传达的内容。对这部分的训练多以主旨复述为主,选取材料由短到长、由易到难,内容要求由粗到细,从点(关键词)、线(逻辑线索)、面(篇章结构)三个层次上全面把握整体思路,抓住讲者意图传达的信息。
(四)语义推理
语义推理指的是在听辨中调动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进行推理思辨的行为,包括填补理解空白、预测新信息、验证或校正初步理解的信息。[7]Gile提出,理解一段信息,需要互为补充的三者,即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参与。[8]如果个别信息理解失败,出现语义“空缺”,译员就要积极调动语言外知识进行推测和填补。一方面,利用词型、语序、逻辑线索、冗余表述以及语境等语言因素进行的推理,在没有听清某个词汇的时候,仍然能理解整条信息。另一方面,调动背景或主题知识、场景知识以及各种综合性语言外知识等进行推理,例如在真实口译场景中,依靠讲者的语音、用语特点来判断其身份和基本立场,并以此验证或校正对信息的理解。语义推理的练习形式多样,填空、模拟讲话、复述等都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三、口译听辨训练与基础听力教学
(一)口译听辨与基础听力教学的相通性
《专四考试大纲》规定,专四听力要求为: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关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习的演讲和会话。能理解大意,领会说话者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能做简单笔记;能辨别各种英语变体(如美国英语、英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根据大纲要求,基础听力教学主要帮助学习者从语言因素中提取信息,侧重语言技能训练,强调语音的听辨、细节的获取、大意的概括。
由此可见,基础听力与口译听辨在信息输入过程上有诸多重合之处,都涵盖了语音听辨、信息理解、信息记忆。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与基础听力技能相比,口译听辨对理解任务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以及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二者对信息理解的考察形式也大不相同:口译听辨大多通过源语或目的语的口头表述进行,而听力训练则基于任务要求,通过选择、填空、听写等多种书面练习形式进行,大多不涉及口语表达。简而言之,听力练习是口译听辨的基础,口译听辨对听力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口译听辨对基础听力教学的要求
1.更有效的听力教学效果
多年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往往更重视阅读技能,而忽视了听力技能,从而导致包括专业学习者在内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较为薄弱,听力水平整体偏低。加之基础听力课程课时少,教学内容和技巧训练有限,师生交流不足,因而听力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例如,学习者语音识别速度慢,信息处理不完整,学习兴趣和热情随着年级升高而降低,甚至对听力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部分英专学习者在高年级学习口译,尤其是进行最开始的听辨训练时,面临很大的理解难题。如果不能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听力水平,还会持续影响后续的学习掌握。
2.输入输出协同并进的听说课程规划
在很多院校的英专课程设置中,听力与口语课程分设,由不同的教师分别备课,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各自教学目标。由于两门课的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强,听觉输入和口头输出不在同一个知识范畴内,这导致听和说这两种本应互相促进的技能无法协同,不利于后续的口译学习。
3.能熟练运用的逻辑思维能力
现阶段很多基础听力课程单纯强调的训练,侧重对一般听力材料具体细节的提取,对逻辑线索、语义、篇章的分析重视不够。口译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认知的过程,口译任务完成得好坏与译员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相关。在口译教学中,必须不断提高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9]因此,在基础听力教学阶段加大逻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鲍川运认为,作为整个专业训练中的有机部分,本科翻译训练应“以技能训练位主线,如听力理解、记忆、意义结构的分析、信息处理……”,[10]根据其难度分阶段进行训练。这当中,听力理解、意义结构分析是基础听力相关技能,有必要在低年级听力课中进行相关训练。刘和平也指出,学习者刚接触口译课程时,往往存在“语言水平不足与口译技能训练的矛盾”,[11]可提前开设相关基础训练课,为高年级的口译课程做准备。因此英专基础和高阶课程内容可以进行统筹规划,高阶课程口译课的基本技能训练可以适当前置到低年级课程中,在听力课程中可以引入听辨训练的理念和方法,能为高年级的口译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四、听辨技巧在聽力课堂的应用
将口译听辨技巧训练引入听力课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应用。
(一)强调思辨能力的支撑性
目前许多成年学习者是在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实现外语习得。先学习语言规则,再通过大量的输入练习达到熟练程度,其学习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模式。通常说来,基础阶段的学习模式是由下而上的模式,即从记单词开始,而后学习短语搭配,识别句子结构。这导致语言学习停留在字词层面,常常无法完整处理长难复合句或梳理行文逻辑,更无法瞬间搭建出篇章结构以及由此展现出的讲者思路、态度、意图等。引入口译听辨训练,能帮助学习者改变学习模式,转而利用各项专门练习,培养逻辑分析能力,从底层思维层面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提高听力技巧和水平。
在听力课堂中强调思辨能力的支撑性,就意味着听力教学不仅要关注语音语调等语言形式,还应将听力理解定位为一种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对语义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强调把握关键词、逻辑线索和篇章结构等关键信息。就这一层面来讲,融合后的对听力理解任务的考察就不仅仅是字词、句子的意思,还需要考察句子间、段落间明确或隐含的关联以及篇章结构的整体建构。这种对听入信息的思维加工过程,背后的支撑就是良好的思辨能力,有了它就有了顺利实现向高年级口译技能过渡的夯实基础。
(二)提升选材的系统性和时效性
传统听力教学语料来源较少,部分甚至囿于课本练习,课堂上反复操练课本上的听力材料来进行学习。这些材料大部分还是非真实录音,缺乏真实语料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同时碍于有限的课时,材料的主题知识深度往往不足,对主题相关的语言外知识准备重视不够,经常仅限于少量词汇的学习。这导致知识面不够宽广的学习者在听力过程中缺乏可以调用的背景知识,无力进行推测和联想,平白加大了听力理解的难度。
融合听辨训练的听力教学要在配合使用听力课本的同时,尽量拓宽听力材料的范围,选择真实的听力素材并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习者听力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尤其是在当今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化学习与移动计算相结合,提供了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和丰富的交互性,为听力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语言资源和学习模式支持。这些听力材料既可以通过定制主题完成系统性,又可以实时更新实现时效性。这样的听力材料和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听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能营造更活跃的课堂,实现交互式的练习听力,为高年级的口译听辨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听说并重的协同教学设计
口译对听力有很高要求,对口语表达能力也是如此。因此融合听辨训练的听力教学要从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两个层面进行改变。
听力课程设计上要改变传统课程设置中阅读、听力、口语课程分头推进的情况,推动听力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协作备课,根据学习者特点,设计听说读并重的协同教学。也就是说,听力课程与阅读、口译在教学进度上保持步调相对一致,在教学内容上选取关联专题,在学习效果考察上兼顾阅读口语能力评价。
听力教学设计课前预习要将阅读纳入进来,作为语言外知识准备的环节,通过相应专题资料的大量阅读,积累主题知识。课堂练习则要根据所练习的专题,提高对口语表达的要求,引入口译听辨训练的练习形式,如各种长短语料的复述练习、篇章结构的口头归纳练习、根据背景知识和讲话要点进行的即兴演讲、辩论、模拟会议等。在一位学习者讲完后,可鼓励另外一位學习者进行复述或根据记忆进行口译。这样既深化了学习者对专题的理解,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练习了基础的口译技巧,对于学习者提高听力能力、适应口译课程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听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口译教学奠定了基础。而口译作为英专高年级能力应用课程,不仅对听力教学提出了要求,也为其提供了借鉴。因此统筹规划英专基础和高阶课程内容,前置部分基础口译技巧训练,在听力课程中引入听辨训练的理念和方法,能从思辨能力、材料选取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实现具体应用,为高年级口译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Anderson,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New York:W.H.Freeman,1985.
[2]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
[3]Seleskovitch,D.Interpr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M].Arlington,VA:Pen & Booth,2001.
[4]Shuttleworth,M. & Cowie,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M].UK:St Jerome,1997.
[5]陈菁,肖晓燕.口译教学:从理论到课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6]鲍川运.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J].外语教育,2008(1):1-7.
[7]戴惠萍.交替传译实践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8]李学兵.如何在口译教学中培养 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J].外国语文,2012(7):198-200.
[9]刘和平.对口译教学统一纲要的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2002(5):56-58.
[10]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1.
[11]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