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20-11-06 06:13王丽霞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丽霞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各种文化融会贯通的情况下,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土壤、根基及源泉,是保护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力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是对其在现代社会的创新、传承和发展。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内在契合为主线,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新媒体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协同推进,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增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培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不同地域的一辈辈人磨合摸索形成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文化环境、政治氛围、人文地理及经济条件等信息,内容上包含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及行为方式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长期积累了丰厚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组成,其中爱国如家、人本思想、创新精神、知行统一、和谐精神等优秀的文化内涵得到全社会认同,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1-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各种文化融会贯通的情况下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土壤、根基及源泉,在许多方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发展,是保护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力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精神土壤,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及个人层面等哲学思想的时代展现,是对其在现代社会的创新、传承和发展[1]。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到夏朝建立,发展至今,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流文化,以传统节日、古诗词、传统民族艺术等为载体,又跟随时代变化,结合时代精神,是保护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及坚实力量[3]。

高校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而不能割断历史”,以史为鉴、以史为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实现对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输送,满足其持续发展和不断补充文化意蕴的需求[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发展。如,“爱国”来自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和谐”深受儒家提出的“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阴阳和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足常乐”,佛教提出的“因缘和合”“中道圆融”“平等慈悲”等关于“和”的思想。这些思想既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土壤,又跟随着时代所变化,结合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必价值观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并根据现代社会特点和历史要求,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谦”等积极思想因子,与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吸收新时代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及个人层面等哲学思想的时代展现,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和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激发高等学校青年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爱国奋斗激情,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的重要举措。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根基,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內涵,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使其入脑入心,激发高等学校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达到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辅助和补充,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主渠道、新媒体网络教学辅助、校园文化感染、实践活动践行、专家讲座宣讲等的育人效果,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新时代高等学校和社会文化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1.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通过设置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经典解读模块,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大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典故、格言、道理,以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提高思想境界。高等学校青年学生应把个人理想、价值与国家新时代发展伟业统一起来,以个人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内涵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等树立坚持国家意识,提升专业认同、职业认同、社会价值认同,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基础。

如,可以在思政课程“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和文化课程“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的基础上增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经典解读模块,该模块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介”“中国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原历史与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论语》解读、《孟子》解读、《大学》解读、《道德经》解读、《诗经》解读、《周易》解读、“中国诗词赏析”“毛泽东诗词解读”“中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等课程。

2.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中

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并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和道德培育作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传递的价值理念与高等学校青年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着重引导高等学校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自强意识、友善意识、和谐观念及良好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的目的,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内化和践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主线,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现思政课程专题教学全覆盖,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思悟践,知行合一,学校制定了《新乡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首批遴选了8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促使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四个回归”。

3.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媒体网络中

新媒体网络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形式,已经融入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校园网设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网站,运用网络语言,通过微信或微博公众号及时推送,利用网络交流实效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使大学生们接触到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魅力,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高校宣传部、团委及学生处可以微信或微博公众号等为载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引导青年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4.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团委、学生处等职能部门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青年通讯社、广播站、礼仪团国旗班、班委等学生组织发起,以校园网、新媒体网络、校报、校宣传栏、校史馆、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室走廊、教室室内文化窗等为载体,以高等学校青年学生为校园文化活动参与主体,积极开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深入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进头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努力挖掘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和精神内涵,以“彰显传统文化新魅力、引领新时代道德风尚”为主题开展“我们的节日”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活动中

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传递教育的文化内涵运用到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接受教育,不断培养高等学校青年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实践活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生活,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社会考察和专题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结合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撰写实践活动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的调研报告,使大学生们深入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在实践活动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锤炼意志品质,坚定党和国家意识,培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从而积极、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可以开展以“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为主题的寒假返乡“六个一活动”,即拜访一位家族长辈,开展一次家庭活动,寻找一项家乡民俗,撰写一篇家训家风心得,晒一张全家福,挖掘整理一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生活实际的格言、家规、家训;举行“传承家风文化助力成长成才”主题演讲比赛;组织开展主题为“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且内含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根基,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运用新媒体网络传播新渠道,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国学讲坛、学术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挖掘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及精神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匡正和启迪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參考文献:

[1]杜蕾.高校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2]张晓宏.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6.

[3]冯启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6.

[4]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编号:2019-ZZJH-266)。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