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偶称谓语的语义演变

2020-11-06 06:13张艳华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

张艳华

摘   要: 本文从历时与共时、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对配偶称谓语进行细致考察。首先研究了各配偶称谓语的起源与历时发展,接着研究了社会变迁对它们的影响,并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 配偶称谓语   语义演变   社会变迁

一、配偶称谓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

我们研究的配偶称谓语包括男子配偶称谓语“妻子”“爱人”“夫人”“老婆”“太太”“内人”和女子配偶称谓“丈夫”“爱人”“先生”“老公”。其中“爱人”是男女配偶通用的。下面就对它们的起源与历时演变做简单概述。

(一)妻子

“妻子”是男子配偶的古今通称。

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妻子”最早是单音词“妻”和“子”的连用,读音为“qī zǐ”,表示的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随着汉语词汇系统双音节化的发展,经常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逐渐融合凝固,“妻子”中的“子”逐渐由实而虚,最后虚化为一个词缀附加在“妻”的后面,读音由上声“zǐ”弱化为轻声,这样“妻子”由一个短语逐渐发展凝固为一个词。

丁崇明(2005)认为“妻子”较明确地词汇化为一个表配偶称谓的词是在中古唐代时期,如唐杜甫的《新婚别》:“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至宋朝时,“妻子”作为一个表配偶称谓语的词已相当成熟,因为前面出现了数量词,如南宋《简帖和尚》:“有个妻子杨氏,年二十四岁。”明清时期,“妻子”作为配偶称谓语,在口语中已大量出现,如《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小说中都较为大量地使用“妻子”。但用“妻子”多见于口语,书面语中人们还是一直崇尚用“妻”表“妻子”义。丁崇明对古代汉语和近现代汉语的语料统计结果表明,“妻子”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完全战胜“妻”的优势地位。

“妻子”作为男子配偶称谓语,语义比较单一,而且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尊也不卑,不俗也不雅。“妻子”的这些特点使之历经时代变革,依然是生命力最强使用面最广的男子配偶称谓语。现在“妻子”为男子配偶的法律称谓,是与英语“wife”相对等的称谓。

(二)夫人

“夫人”是男子配偶的古今尊称。

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等级制度的建立,不同男人的配偶要有不同的等级称谓,“夫人”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夫人”最早用于诸侯之妻,如《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到汉代,“夫人”增加了“帝王的妾”之义,如汉武帝宠爱的钩弋夫人。从汉代起,“夫人”还用作对妇女的封号。唐朝时规定二品、三品官员的母亲和妻子称为“郡夫人”,地位更高的称为“国夫人”,如唐高宗封武则天的姐姐为“韩国夫人”。宋代,执政以上官员之妻封夫人。明代,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可见,古汉语中的“夫人”是对有身份有地位的已婚妇女的尊称。近代汉语中,“夫人”开始“流落民间”,一般官员、财主之妻,再到一般百姓之妻,都可被称为“夫人”。虽然“夫人”有了平民化的倾向,但是“有身份”“有地位”“尊称”的语义特征一直没有消失。

现在更多的是用“夫人”尊称对方或他人的妻子,含尊敬的意思,多见于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或外交场合,且多用来指称社会地位较高者之妻,这是规范用法,然而不排除用于普通人,表客气之义。

(三)太太

“太太”是男子配偶的古今尊称。

古代,“太”和“大”音义相通,《广雅·释名》:“太,大也。”“太太”连用而且与称谓有关,源于汉哀帝尊祖母定陶恭王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后又尊为“皇太太后”,皆表示“辈分与地位最高”之意。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太太》就据此推测说:“此妇人称太太之始。”明代专指中丞以上官吏之妻,其后进一步普及,凡有身份之人的配偶都可称为“太太”。“五四”以后,在上层社会,“太太”作为对已婚女性的尊称,被广泛使用,“妾”也被称为“姨太太”,还有“经理太太”“教授太太”“校長太太”等。称“太太”时,前面常要冠以夫姓或丈夫的职务名,如“张太太”“李太太”“院长太太”“教授太太”等,“太太”给人一种华贵之气,夫荣妻必贵,更深层的含义还是丈夫地位在配偶称谓上的体现。现在作为社交称谓在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世界及南方沿海地区使用较为普遍。

(四)老婆

“老婆”是男子配偶称谓语的俗称。

有人认为“老公”“老婆”作为配偶称谓语是改革开放以后由港台及东南沿海一带传过来的,其实“老公”“老婆”作为称谓语,古已有之。

“老婆”一词最早见于唐代,但表示的是“老年妇女”之意。如唐《寒山子诗集》:“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此处“老婆”是两个并列的单音节语素“老”和“婆”组成。据杨子华(2007),“老婆”作为对妻子的俗称,最早见于南宋的话本小说中。如南宋《杨温拦路虎传》:“大王新近夺得一个妇女,乃是客人的老婆,且是生得好,把来做扎寨夫人。”又如宋吴自牧《梦粱录·夜市》:“更有叫‘时运来时,买庄田、娶老婆卖卦者。”还出现了“小老婆”的说法,如南宋《错斩崔宁》:“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个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师也。”这说明“老婆”作为一个词语,用来指称男性配偶已相当成熟,“老”已完全虚化。元、明时期,“老婆”已是很常见的配偶称谓语,在市井小民阶层广泛使用。因为是俗称,市井味比较足,所以常用做背称。如《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中西门庆便道:“莫非是卖枣糕徐三的老婆?”王婆摇手道:“不是。若是他的也是一对儿。大官人再猜。”西门庆道:“敢是银担子李二的老婆?”王婆摇头道:“不是,若是他的时,也倒是一双。”这里徐三和李二都是市井小民,西门庆在和王婆背后议论时都以“老婆”称呼他们的妻子。

陈辉霞的研究表明,《金瓶梅》中“老婆”出现160次,指称配偶的占155处,是“妻”的三倍①。可见宋、明时期,在市井阶层,用“老婆”称呼男子配偶已相当普遍,并将这一称谓作为基本词汇使用了。

(五)老公

“老公”是和“老婆”相对的女子配偶称谓语的俗称。

“老公”与“老婆”一样,最初由两个并列的语素“老”和“公”组成,泛指“老年男性”。如汉刘向《说苑·政理》:“(齐桓公)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艾功名以成,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这里“老公”皆为对老年人的通称。“老公”作为对丈夫的俗称,和“老婆”一样,最早也见于南宋的话本小说中,如《错斩崔宁》:“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个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师也。”此时,“老公”作为对女子配偶称谓语的俗称,已非常成熟,具有造词功能。宋元时期在市井小民阶层已被广泛使用②。值得注意的是,明末,“老公”又发展出一义项,指太监。如《红楼梦》第八十三回:“门上的人进来回说:‘有两个内相在外,要见二位老爷。贾赦道:‘请进来。门上的人领了老公进来。”由于这一特指义项的存在,“老公”作为丈夫的俗称很快被停止不用了,“老婆”也因失去了伴儿逐渐不被使用。但“老公”“老婆”作为一对对称的配偶称谓语,自南宋以来,一直在吴、粤方言中流传使用至今。

近年来,随着港台剧的大量涌入及国人南下经商打工,受吴、粤方言区经济、通俗文化及娱乐的强势影响,“老公”“老婆”迅速在内地流行开来,逐步稀释掉最初的那种粗俗的市井味,成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极具口语化又富于生活气息的配偶称谓语。

(六)丈夫

“丈夫”是女子配偶称谓语的古今通称。

“丈夫”作为女子配偶称谓语,古称“夫”,是与“妻”相对的一个概念。“夫”,据《说文·大部》:“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意思是身高一丈(周制一丈相当于后来的八尺)的男子即可为“夫”,所以又称“丈夫”,即丈高男子,也就是成年男子,这是“夫”,也是“丈夫”的本义。后来“丈夫”引申出女子配偶义,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古代男子长到一般成人身材(“丈高”),发育成熟后方可婚配,另一方面可能跟历史上有些部落存在的抢婚习俗有关,女子为抵御抢婚,只好选择丈高男子做配偶③。“丈夫”和“妻子”一样,从古至今作为一个很中性化的称谓语,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成为生命力最强的女子配偶称谓语。现为女子配偶的法律称谓和通用的女子配偶称谓,是与英语的“husband”相对等的称谓。

(七)先生

“先生”最早是单音词“先”和“生”的连用,后来在连用中逐渐融合凝固,最后发展成了现在这样一个表称呼的名词。

“先生”最早是单音词“先”和“生”的连用,本义是最先生的,犹言头生子。《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意思是(姜源)怀孕足月,初生之子健康如小羊羔。此时,“先生”是偏正结构的短语。后来,“先生”发展为表父兄。如《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马融注:“先生谓父兄也。”此后,意义进一步扩大。到《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这时的“先生”已开始指称有学问、令人尊敬的长辈了,即“年长有德者”。至此,“先生”发展为一个表尊称的词。随后,“先生”又出现了表老师的称谓义。《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韦昭注:“古者称师曰先生。”称老师和年长有德者为“先生”,是非常普遍的,此用法一直延续至今。

“先生”的一个重要称谓义就是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需带人称代词作定语)。这是我们本文要研究的内容。有学者认为,称丈夫为“先生”,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如《列女传·楚于陵妻》:“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能保命也。”刘晓玲认为:“此处可以视作妻子尊敬丈夫对丈夫的一种敬称。”④我们赞同刘說,因为“先生”作为一种敬称,在男尊女卑的夫权社会,女子尊称丈夫为“先生”合乎情理,此处“先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配偶称谓语,只能视作妻子尊敬丈夫而使用的对丈夫的一种敬称。可见,“先生”具有的“丈夫”这一称谓义源自对“年长有德”者的尊敬。虽然现实中的“丈夫”不一定“年长”,也不一定“有德”,但“丈夫”这一称谓义一旦定型,“先生”所“与生俱来”的尊重意味就定型了⑤。称“丈夫”的称谓语非常丰富,相比较“丈夫”“老公”“爱人”“男人”等而言,“先生”是尊重意味最浓的。妻子对人称自己的丈夫为“先生”,本身就包含对丈夫的尊重意味,而称别人丈夫为“你(她)先生”也包含着对这对夫妻的尊重。

(八)爱人

“爱人”作为配偶称谓语,其实是非常年轻的一个词。

古代典籍中,“爱人”是作为动宾短语出现的,意思是爱护百姓、友爱他人。《礼记·哀公问》:“古之为政,爱人为大。”《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仁者爱人。”这些“爱人”的意思都是指爱护人民、友爱他人。据刘群(2006)研究,现代汉语中的“爱人”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新文学作品中,郭沫若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诗剧《湘累》中就有“我的爱人哟,你什么时候回来哟”。但那时“爱人”,可能还是英语“lover”的意译词,还没有被广泛用于对配偶的称呼。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出现了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而结合的革命伴侣,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内部开始用“爱人”作为对配偶的称谓。其后,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爱人”称呼配偶,如瞿秋白《乱弹·忏悔》:“落拓的学生青年,常常会做这样的梦:将来找到相当的职业,不一定太阔,甚至于很清苦的,可是有一个爱人在怀里,有一个温暖的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爱人”开始风行中国,并剥离了本身的罗曼蒂克色彩,只要结了婚,对方就是自己的“爱人”。很快“爱人”取代了其他配偶称谓语,在普通百姓中广为使用。

限于篇幅,对目前不常用或使用范围很窄的配偶称谓语,如“老伴”“内人”等就暂不一一论述了。

二、社会变迁对配偶称谓语的影响

萨丕尔说:“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常最能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思想各方面的变化。作为表达婚姻关系的配偶称谓语,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一类词语,词义的产生、变迁、消失甚至再度活跃有更深层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无不映射着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及传统历史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相比较“老公”“先生”“老婆”“夫人”“太太”等其他配偶称谓语,“丈夫”“妻子”历经社會的变革、时代的变迁而常用不衰,一直是使用最稳定、生命力最强的。“丈夫”“妻子”的特点是: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夫妻双方的关系,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一般用在法律等比较庄重、严肃的场合,书面意味比较强;只适合背称,不适合面称。鉴于“丈夫”“妻子”这对配偶称谓语在历时状态下使用一直稳定、生命力一直很强的特点,下面分阶段介绍配偶称谓语的历时变迁过程时,就不再单独介绍“丈夫”和“妻子”了。

(一)辛亥革命以前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的宗法、家庭、伦理观念比较森严,反映在汉民族的婚姻关系上,丈夫是家里的主人、权威,丈夫的地位和身份是“上”而“贵”,“妻子”是“下”而“贱”。自然要求在称呼“丈夫”时使用尊称、敬称,对“妻子”的称谓只能用谦称、卑称或贱称。于是妻称夫是“君”“郎”“卿”“先生”“丈夫”“老爷”“官人”“相公”等;而夫称妻则是“妇人”“内人”“贱内”“拙荆”“糟糠”“家里(屋里的)”等。仅有的对女性的尊称如“夫人”“太太”只能限于对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的妻子使用。

宋元时期,出现了带有大众化、平民化、略显亲昵又不见等级色彩的“老公”“老婆”这样的夫妻称谓语。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出现这样的配偶称谓语,令人称奇。据陈辉霞(2007)分析,一是因为民族的融合影响中原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宋元时期,外族对中原的入侵,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北方游牧民族那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个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原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开始在当时中国的市井阶层萌芽,并缓慢发展,在这种新生力量的推动下,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为老百姓所接受并使用。如南宋《错斩崔宁》:“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个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师也。”《古今杂剧·鸳鸯被》二小姑白:“我今日成就了你两个,久后你也与我寻一个好老公。”从某种程度反映了人们追求男女平等的愿望。由于封建思想仍旧占统治地位,社会等级制度和观念根深蒂固,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的传统观念仍占主导地位,“老公”“老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要求,但落后的社会制度一直制约着它们的使用范围⑥。“老公”“老婆”作为一种“俗称”,只在市井、平民阶层使用,一直不被上层社会所接受。随着“老公”的“太监”义这一贬义义项的产生,至清朝,“老公”已从官话中退出了配偶称谓语的舞台。“老婆”因失去了自己的“伴儿”,很快随之消退。但“老公”“老婆”作为一对对称的配偶称呼语,自南宋以来,一直在偏远的吴、粤方言区中流传使用至今。

总之,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配偶称谓语表现出的特点是:与“男尊女卑”的社会特点相适应,配偶称谓语整体上呈现出“尊夫卑妻”的特点。虽然在某一阶段出现过“老公”“老婆”这样的有平民化倾向的配偶称谓语,但终因与主流社会相对立,使用范围和前景一直受到极大压制,以致最后在通用的官话中消失。“老公”“老婆”这一配偶称谓的出现只能视为人们追求夫妻平等、自由的一种愿望和萌芽。

(二)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封建的专制制度被推翻,加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压制人性的封建等级文化受到了无情的批判,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然而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并没有彻底从历史舞台上退出,反映到称谓语上,就是这一时期的配偶称谓语极为复杂。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旧的配偶称谓语还深植于人们的大脑中,并被不断地使用。另一方面,对女性有明显歧视的配偶称谓语已几近消失,相反,追求男女平等的新的配偶称谓语开始悄悄出现⑦。

在上层社会,人们仍习惯使用“太太”“先生”“夫人”称呼已婚的人。尤其是“太太”一词,“五四”以后,在上层社会,“太太”作为对已婚女性的尊称,被广泛使用,到民国,“太太”的使用已处于泛滥时期,“妾”也被称为“姨太太”,还有“官太太”“经理太太”“教授太太”“校长太太”等。因“太太”大都不参加工作,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靠“先生”供养,所以自这时期起,“太太”就给人一种对“先生”有着人身依附性的感觉。同是表尊称的“夫人”则没有这种感觉,尊重意味更浓,使用对象、场合更严肃庄重,如“孙夫人”“蒋夫人”等。

“内人”“内子”“贱内”等对自己妻子的贱称,使用频率仍较高。

如:去干吗呀?内人打算替你们两位做媒呢。(钱钟书《围城》)

这是内人。她身体不好。(杨沫《青春之歌》)

据梁章钜《称谓录》:清朝时,反映女性地位卑微的配偶称谓语如“小妻”“小妾”“小妇”“山妻”“贱内”“贱荆”“山荆”“拙荆”“糟糠”等还大量存在,但是“五四”以后,这类称谓语则几近消失。相反,追求男女平等的新的配偶称谓语开始悄悄出现,为典型是男女通用的称谓语“爱人”的萌芽及夫妻之间互称名字的出现。

互称名字的如:

鸿渐吓得倒退几步道:“柔嘉,你别误会,你听我解释——”。(钱钟书《围城》)

“爱人”作为配偶称谓语,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但那时“爱人”,可能还是英语“lover”的意译词,还没有被广泛用于对配偶的称呼。随着共产党的成立,出现了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而结合的青年革命伴侣,因共产党一贯主张男女平等,一些对女性有歧视色彩的称呼,如“贱内”“做饭的”不宜使用,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配偶称谓语“先生”“太太”“夫人”既不贴近群众又无法反映出革命者的情怀⑧。于是中共党内开始用“爱人”作为对配偶的称谓。“爱人”的“爱”字,“被认为是对夫妻间爱情的勇敢捍卫,丈夫可以用它称呼妻子,妻子也可以用它称呼丈夫,双方在称谓上完全平等,比之于传统的夫妻称谓,宣扬了真正的男女平等”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爱人”作为一种全新的配偶称谓语,在解放区开始流传开来。如:

落拓的学生青年,常常会做这样的梦:将来找到相当的职业,不一定太阔,甚至于很清苦的,可是有一个爱人在怀里,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瞿秋白《乱弹·忏悔》)

余永泽赶忙热情地给道静介绍:“这是罗大方,我们历史系的同学。”他又转过身把道静介绍给他,“这是林道静,我的爱人。”(杨沫《青春之歌》)

但从全国的范围来看,“爱人”的使用范围还极为狭小,使用主体还极其有限,仅限于解放区的革命知识分子中使用,只能算是“爱人”普遍使用前的萌芽。

总之,该时期配偶称谓语呈现出的总的特点是:使用情况很复杂,传统的和新近出现的相互交错,与新旧交错、充斥变革、风起云涌的时代特征相一致,在配偶称谓语的使用中,旧的配偶称谓语还深植于人们的大脑中,并不断地被使用。同时,追求男女平等的新的配偶称谓语已开始悄悄出现。

(三)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前这一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人与人之间实现了真正的平等,表现到配偶称谓语上,就是“爱人”一词在全国迅速普及。

社会变革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外在因素。社会主义新中国,男女平等,女性有了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再依附于丈夫而生活。这就需要一个新的配偶称谓语表达、体现这种新型的夫妻关系。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在解放区流行的“爱人”正好体现了这种新的思想观念。于是不分性别、对象、地位、阶层,既可自称又可他称的“爱人”就像一股清新的风,迅速在全国盛行开来,并很快取代了其他配偶称谓语,成了配偶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先生”“太太”“夫人”这些词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产物,不适合广大革命群众使用,一度被摒弃;对女性带有轻侮贬抑色彩的“贱内”“糟糠”等更是从人们口头销声匿迹了。

(四)改革开放以来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千变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体现在配偶称谓语上是一些不符合国际惯例、容易引起误解的称谓语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一些被封存多年但尊敬意味很浓又不带浓厚等级色彩的旧称谓语重新登上大雅之堂,一些充满着生活气息、通俗化、口语化的称谓语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使用。

现在再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后在大陆使用至今的配偶称谓语“爱人”:“爱人”直译成英语是“lover”,即相愛的人、情人之意。更重要的是“lover”(情人)常使人联想到一种不正派的男女关系,在对外交流,包括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的交流时,用“爱人”指称配偶,不免使人产生误解。有人就批评“‘爱人不仅在表达身份上含糊不清,而且在表达感情上含糊不清”⑩。加上“爱人”又缺乏年龄、性别特征,现在,“爱人”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主体已受到一定的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受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在称谓上的影响,“太太”“夫人”和“先生”等称谓语被重新起用,而且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用法越来越平民化,不仅指港澳台同胞中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成功人士及配偶,而且也用于内地人。不仅可用来指称他人配偶,在背称时也可用来指称自己的配偶,尊敬、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先生”“太太”“夫人”作为配偶称谓语的尊称,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层次、不同场合使用配偶称谓语的需要。

现代夫妻关系平等、自由、和谐,人们急需像称呼父母“爸爸”“妈妈”一样称呼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于是,轻松、随意并充满着生活气息的“老公”“老婆”迅速迎合了这一要求。现在从平民百姓到高级知识分子,从街头小巷到大学校园,甚至恋人之间,处处都能听到“老公”“老婆”的声音。同时,“老公”“老婆”产生之初时的市井味慢慢被磨损、淡化了。随着一曲《“老公”“老婆”我爱你》唱响大江南北,更是促进了“老公”“老婆”的普及,提高了其受欢迎程度。“老公”“老婆”今天之所以能如此普及、受人欢迎,与自身的用法和特点是分不开的。“老公—老婆”作为一对功能完全对等的配偶称谓语,有性别特征,可面称也可背称,加上固有的口语化、平民化色彩,反映了人们平等、自然、随意、和谐的现代夫妻关系,恰好弥补了“丈夫—妻子”书面有余、口语不足的不足,又填补了“爱人”“先生”“太太”“夫人”使用上的空缺,所以“老公”“老婆”迅速普及。

注释:

①陈辉霞.从“老公”“老婆”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J].阅读与写作,2007(4).

②像南宋时期的《错斩崔宁》和《杨温拦路虎传》这样的通俗小说大致是当时的民间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故称“话本”,基本反映了当时民众口语的原貌,“老公”“老婆”在这些话本中的频繁出现,说明宋元时期它们作为配偶称谓语在市井小民阶层已被广泛使用。

③向亮.湘西苗语、土家语与汉语的称谓语比较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5.

④刘晓玲.浅论称呼语“先生”、“小姐”的历史发展[J].语言研究,2002(S1).

⑤陈慧.“先生”称谓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⑥杨阳.“老公、老婆”称谓微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9).

⑦刘红艳.汉语男性配偶称谓与汉语称谓原则[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7.

⑧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⑨吉凤娥,赵利伟.汉语夫妻称谓的古今嬗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03).

⑩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陈辉霞.从“老公”“老婆”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J].阅读与写作,2007(04):24-26.

[2]丁崇明.男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功能配置及竞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01):44-50.

[3]李晓.当代农村配偶称谓语浅析[J].语文学刊,2012(23):111-112.

[4]梁丽.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配偶称谓语的历时演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99-100.

[5]刘群.现代汉语中的夫妻称呼语[J].襄樊学院学报,2006(01):82-84.

[6]杨子华.《水浒》中宋元时期的夫妻称谓方言[J].菏泽学院学报,2007(03):50-55.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论农村家族的现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