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妇女职业培训的研究与实践

2020-11-06 06:00柴倩云李尧磊
职业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柴倩云 李尧磊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职业培训提供主体之一,开展农村妇女职业培训意义重大。通过对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月嫂培训项目的个案分析,发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确立培训目标、打造品牌项目、组建培训联盟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这些实践探索对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妇女职业培训的启示是:优化职能定位,科学制定方案,创新合作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妇女职业培训;品牌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10-0029-05

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大中城市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服务业岗位需求量猛增。但是,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性别失衡问题。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8 836万人,男性占65.2%,女性仅占34.8%[1]。农村女性转移就业人口占比相对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女性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明显低于农村整体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水平[2]。也就是说,农村女性整体素质过低,就业竞争力整体性不强,不能满足大中城市服务业不断提升的岗位要求。为此,应积极探索并不断提升农村女性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通过科学有效的职业培训增强农村女性的转移就业优势。高职院校肩负着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应成为农村女性职业培训的重要平台之一。高职院校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不仅有利于厚植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为自身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方,聚焦本地农村妇女的职业培训需求,其所开设的月嫂培训项目社会成效显著,所输出的一批又一批月嫂深受市场认可。笔者拟以月嫂培训项目为例,对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社会的实践探索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妇女培训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村职业培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上强调要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在各类农民群体中,农村妇女由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技能掌握薄弱,在转移就业中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发布文件试图解决此问题。2010年,教育部、全国妇联颁布《关于做好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妇女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17年,全国妇联、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确保农村妇女参与职业培训的比例不得低于40%。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具有培训对象受众面广、培训文化水平要求低、培训目标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等办学特质,在开展农村妇女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占据独特优势。2018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 418所,比2017年增加30所[3]。众多高职院校根据农村妇女的需求和特点开展大规模、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既是提升农村妇女职业技能、增加农村妇女从事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实现“稳就业”目标的有力体现,同时也是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的极大彰显。

(二)有利于农村妇女人力资本的提升

根据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所谓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表现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4]。人力资本要通过开发来提升,常见的人力资本开发方式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劳动力流动[5]。其中,作为关注底层社会、提倡平民教育的职业培训是最适用于开发农民群体人力资本、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方式。通常而言,个体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大部分。量的部分是指个体从事有效工作的投入時间,这个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体主观意识决定;质的部分是指个体的技艺熟练程度、知识水平高低等方面。质的部分可以被客观事物环境所塑型。准确地说,开发农村妇女的人力资本,其实就是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本的质的方面。通过对农村妇女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促使农村妇女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或提升原有的技能与知识水平,就是农村妇女人力资本不断开发与积淀的过程。农村妇女人力资本的提升,激发了作为劳动者的个体潜能,为摆脱就业市场的弱势地位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家庭收入增长与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话语来论述农村农民之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长久以来,相较于人均收入领跑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一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农村群体中,相较于已转移就业到大中城市的中青年男性劳动力,留守村庄的农村妇女群体的文化水平不高,技能缺乏,就业竞争力弱。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作引领、以就业为目标的带有应用性、实践性特点的教育类型[6]。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旨在立一技之长,实现“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目标。因此,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促使农村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并优化农村家庭劳动力配置,开辟农村家庭收入新来源,是补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农村短板的有力举措。当前,高职院校对农民培训经验丰富,培训平台完善,培训体系完备,在助力农民家庭增收致富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涌现出一批好的示范案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农民“点菜”式需求,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淄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新型农民培训基地,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高职院校参与农村妇女职业培训有利于促进农村妇女依靠知识、技术增收致富,提高家庭收入,从劳动者个体层面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贡献。

二、月嫂培训项目的实践探索

(一)确立培训目标并精心选择培训行业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衢职院”)建校之后立足本地区,面向市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培养基层复合型人才为己任,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目标。在市农办、市农业局、市妇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衢职院2012年11月18日挂牌成立农民学院。通过校政合作的方式,创新了培训模式,从而更有效地整合了培训资源。衢职院积极响应衢州市所倡导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以“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提高广大农民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作为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开展农民培训。在具体操作方面,衢职院通过前期的市场考察与调研,精心选择了家政行业作为培训目标落地的行业载体。

首先,衢职院选择家政行业具有充足的市场需求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家政服务需求不断提升。艾媒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家政服务业市场规模为5 762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 072万人。中国城镇现有1.9亿户家庭,约15%的家庭需要家政服务,并且供需不平衡状况将不断持续[7]。母婴护理、养老护理、病人陪护等方面的就业人员奇缺,因此,家政岗位能够吸纳较多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妇女就业。

其次,衢职院选择家政行业契合当前国家政策导向。目前,国家已相继制定了母婴护理、养老护理、病人陪护等家政职业的服务质量规范,大力提倡对综合素质较低、专业技能缺乏的农村妇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使这一群体转移就业到上述家政行业。以母婴护理项目为例,2015年7月,国家标准委颁布《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下文簡称《规范》)。《规范》详细规定了母婴生活护理服务的术语和定义、服务机构、母婴生活护理员基本要求、母婴生活护理员星级划分和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衢职院选择家政行业贴近本地发展实际。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在长三角地区相对较低,每年不少农村妇女会选择前往经济较发达城市打工,保姆等家政服务行业是许多农村妇女的首要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衢州保姆”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衢职院选择以家政行业作为培训目标落地的行业载体,充分考虑了本地的就业流向、人员素质等实际情况。总之,衢职院从实际出发确定培训目标并精心选择培训行业,对本地农村妇女群体进行培训,经济社会效益良好。目前,已经培养了近两万的本地家政服务人员,打造了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家政服务队伍。

(二)打造品牌项目并科学设计培训内容

为树立区域培训特色,在众多家政服务项目中,衢职院将“金牌月嫂”项目作为品牌项目,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精心打造。早在2003年,衢职院就推出“衢州保姆”工程,帮助农村妇女提升家政技能。当市场发生变化、出现月嫂缺口时,衢职院随即将培训项目转型为“衢州月嫂”,完成了培训项目的更迭。随后,考虑到一些毕业学员会重回课堂学习新技能,且高端月嫂行业仍是一片蓝海的现实因素,衢职院开始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月嫂量身定制“金牌月嫂”培训项目,为学员进入高级家政服务梯队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衢职院的“金牌月嫂”培训项目在内容上特色鲜明。

首先,培训项目实现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培训课堂成为群众田间地头的“课堂”,培训课程开班期数多,且课堂开放性好。因此,受训者可根据自身需要并结合自己的空余时间情况选择参加的课程。因为课堂有良好的开放性,普通市民可以参与旁听。此外,毕业的学员在工作之余也会选择重返课堂,吸收最新的知识。

其次,衢职院坚持培训内容和培训需求相结合。培训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补给站”。培训课程中包含急救护理、沟通技巧、月嫂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恰好是“准月嫂”最急需的知识。不少农村妇女表示在接受了培训之后自己能以更自信的心态走向就业市场,她们在月嫂行业中不仅获得了不菲的报酬,也实现了人生价值。

最后,衢职院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月嫂培训课程较为科学合理,并且注重实践性。为使培训者更好地掌握培训知识,衢职院编制了配套教材《母婴护理员培训教程》,向学员和旁听市民累计发放教材1.5万册。高质量的教材不仅增加了课程的科学性,也已然成为了月嫂从业的必备秘籍。为使培训者所获得的技能更具有实操性,衢职院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母婴护理实训中心实训基地,教学实训设施设备投入达300万元。培训课程还邀请一些优秀的“金牌月嫂”对课堂进行“反哺”,她们以教师的身份回到课堂中,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通过“传、帮、带”激发新学员的学习信心和热情。

(三)组建培训联盟

衢职院注重与其他单位协同合作,月嫂培训项目突破了部门、学校的界限,充分发挥了各主体的比较优势。当前,衢职院已经将简单的农村妇女职业培训拓展为集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跟踪于一体的一条龙式服务,而衢州市也基本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月嫂服务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衢职院的以下三大举措:

第一,搭建衢州农民学院、衢州女子学院、浙江省护理人才培养基地衢州分基地和浙江省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衢州分中心四个社会服务平台,有效整合月嫂培训资源,通过规模效应提升培训质量。

第二,深化政企合作,与企业携手成立母婴护理人才培训标准化研究院,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决策咨询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为解决母婴护理服务专业程度不足、高端人才稀缺、行业规范不完善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第三,参与组建月嫂行业联盟。衢州市基本形成了以衢职院为培训主体、以掌上衢州(96811)为服务平台依托、家政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的行业联盟。农村妇女可以前往衢职院参加月嫂培训,结业后获取从业资格认证;而后在服务平台进行注册,并接受统一管理。此举实现了多方合力、优势互补,有效推动了月嫂行业的良性发展。

衢州月嫂培训的影响力还扩展到了衢州市以外。基于衢州月嫂培训的经验,衢州市与福建南平市、江西上饶市、安徽黄山市人社部门、职业院校以及相关企业结成了“浙闽赣皖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通过技能人才共育、师资队伍共享、信息资源共用、社会服务共推、技能证书共认、就业渠道共建,打通四省边际技能型人才培养、就业、流通的渠道。培训联盟的成立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打造技能扶贫新模式,还有利于组建专家团队,搭建人才交流新桥梁。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总之,衢职院的月嫂培训项目成效显著,不仅学员对培训满意度高,市场对培训品牌也有较高的认可度。学员培训满意度调查显示,学员对培训项目满意度达到100%。追踪调查显示,上过“金牌月嫂”培训班的农村妇女人均月工资高达12 000元,全年带动妇女增收3亿元以上。衢职院开展的月嫂培训,在帮助农村妇女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和有效且快速地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成绩显著。在衢职院以及其他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衢州月嫂已经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尤其是“金牌月嫂”,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追捧,甚至出现了“一嫂难求”的现象。

三、高职院校参与农村妇女培训的经验启示

(一)优化职能定位

当前,职业培训的提供主体主要包括企业、职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高职院校与其他主体相比在师资力量、教学经验、科研力量、教学场地等方面优势突出。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职能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在职业培训市场竞争中反而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为改变当前高职院校培训能力与培训资源倒挂的现象,学校管理层需要明确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社会服务职能是高职院校教学育人职能和科学研究职能的自然延伸。鉴于农村妇女在转移就业中技能缺失、弱势明显的现状,高职院校应主动参与其中,通过职业培训承担起提升农村妇女知识、技能水平的重任。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在发展理念、管理模式、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关注农村妇女的培训需求,并且根据需求提供优质的课程服务。其次,需适当增加培训力量的投入,优秀师资、科研力量、培训资源适当向农村妇女职业培训倾斜。在农村妇女培训中注意课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以农村妇女易于理解的方式教授其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最后,培训需要做到精准培训,并根据社会变化及时进行项目的迭代和更新。高职院校在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农村妇女易于进入的行业,并且做好培训对象分类,以实现精准培训的目标。课程还应具有战略目光,能够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升级或改革培训课程,瞄准产业未来需求,通过人才培养引领发展。

(二)科学制定方案并培育特色项目

培训方案是培训计划的前提,是培训活动的基础。培训方案的科学性决定了培训课程是否合理有效,科学的培训方案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要素: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周期、调整工作。具体来说,在制定农村妇女职业培训方案时,培训目标应当具体、清晰、明确、可实现;培训内容最好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和农村妇女心理特点进行组织和编排,降低农村妇女的理解难度;教学方法做到综合性、创造性相结合,保证农村妇女可以吸收并且运用;能够根据培训反馈及时进行方案的调整。在培训过程中杜绝死板、僵化,灵活使用信息化工具,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培训,充分激发学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此外,信息工具能及时对农村妇女学习进度进行记录,并且客观评价其掌握程度,不仅对农村妇女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客观上也能帮助培训教师了解学生状态,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调整。考虑到农村妇女基础知识水平较低、所能接受的知识有限的现实问题,她们的职业培训不应仅仅被视为短期的学习任务,应随着农村妇女对自身社会角色的理解和技能掌握而不断深入。在培训中引导农村妇女形成科学的学习观,鼓励农村妇女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可以尝试结合区域特色与学校优势专业,打造特色培训品牌。培训项目与区域特色相结合时优势往往更加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妇女这类群体对熟悉的事物接受度更高,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培训更容易引发农村妇女的关注。高职院校也需做好培训项目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打响培训品牌的知名度,并且广告效应也能消除农村妇女的一些顾虑,推动农村妇女积极参加职业培训。

(三)创新合作机制并发挥多方主体的比较优势

事实上,由于农村妇女职业培训项目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而单一主体的师资力量、经济力量、科研能力有限,仅仅由某一主体组织培训项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政府、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职业培训相关主体加强沟通与交流,明确各自职能,创新合作方式就很有现实必要。具体来说,应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高职院校引领、其他主体积极参与的职业培训合作机制。在农村妇女职业培训新型合作机制中,各方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地方政府应扮演好培训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做好农村妇女职业培训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从制度层面对农村妇女参与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予以激励和保障。作为主要引领者的高职院校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根据需要开放学校的培训资源,努力打造现代化标准化实训基地,鼓励优秀教师参与到农村妇女职业培训中。作为重要参与者的社会培训机构应着力于提升自身的培训“硬实力”,并且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開展农村妇女培训工作或承接一部分政府组织的农村妇女培训工作。第三方机构的工作重点在于以独立身份参与培训课程的质量评估,通过客观的评估促使培训提供者改进工作、提高课程质量。政府、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以及第三方机构通过紧密合作,实现农村妇女培训需求调研、方案制定、生源组织、考核实施、技能鉴定、就业指导、跟踪服务的全程管理。各主体发挥比较优势,从而达到农村妇女职业培训工作“1+1>2”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9-04-29)[2020-02-14].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4/t20190429_1662268.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1——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EB/OL].(2019-09-29)[2020-02-14].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1909/t20190929_401639.html.

[3]宁永红,赵丽丽,张倩.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妇女实施职业培训的现实需求及建议[J].职教论坛,2017(33):47-52.

[4]江涛.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84-87.

[5]黄宏伟,胡浩钰.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家庭收入流动性[J].当代财经,2019(12):17-26.

[6]李尧磊,韩承鹏.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参与滇西扶贫的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5-8.

[7]艾媒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2019全球及中国家政服务行业新兴市场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R].艾媒咨询,2019.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