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素质教育被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要在发展和创新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乐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美,就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探索数学的奥妙……”数学原本就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想办法把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利用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对于数学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意识到数学对自己今后发展的作用时,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热情就会被激发起来。
关键词:学习数学;小学生;激发;生活实际;学习知识;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兴趣
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态度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的积极学习,这是一种自发行为下产生的动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然后根据学生的总体水平状况,设定相应情境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会在友好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数学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兴趣,提不起精神,学习非常的被动,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因此,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不断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现实生活中,当代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限,尤其现在的孩子,社会实践很少,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目的在哪里,懂得用简单的计算器就好了,不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串接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的陪伴,数学知识在解决人们生活问题的同时,也在和人类共同进步。
就好比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求法时,教师不妨出示若干张组合图形的图片,如:中队旗、房屋的一面墙、风筝、用七巧板拼成的一个长方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随处可见,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组合图形。在这段时间内的数学教学后,学生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数学学习经验,对数学知识产生了一定兴趣,并在之后的学习中,坚持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数学,由此也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二、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比起对结果的重视程度,更应该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在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结果只是在衡量学生短期内学习的效益,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并在精神上对数学学习产生求知的欲望,这对未来投资,会获得一定的长期效应,对学生之后的学习过程有着启蒙式教育的作用。很多学生会在课堂上产生压力,对于教师的任务安排,学生会在潜意识里认为是强加式的,会对“被安排式学习”和“自发学习”的概念模糊化,如若心理调剂不成功,就会混淆这两者。所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了解到教师的任务安排只是督促学生的行为,学生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坚持施行,这一直是教师所面临的教育问题难点。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坚持找寻的,也是教师在不断探索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的。
例如:如在“找次品”的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视频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引导学生猜猜看,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学生展开了各种猜测,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次品”这一话题,让学生明白什么叫“次品”,同时让学生明白“次品”在现实生活中会造成较大的危害,明白找次品的重要性。这节课通过形象的视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只有有趣味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三、 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学习不僅是学生层面从教师层面的索取行为,更是师生友好关系的心理交流,从情感方面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总之,教师可以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探究师生良好关系构建的影响因素。
(一)师生关系的融洽是决定学生敢于在课堂的表达的关键
学生只有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才能抛开心理负担,毫无压力的施展。教师的教学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堂氛围的定义,学生在面对自己喜欢的教师时,会积极地表现,并且很容易爱上这门课程。所以,教师和学生需要多多相处和沟通,和睦师生关系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搞一些活动:如集体包饺子,一起做水果拼盘,跳健身操等等。集体活动中的互帮互助,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温情的一面。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更要给予更多的耐心与爱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融入集体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平时的课堂中,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困生回答,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在面对任何学生时给予的态度都是“人人平等”,给予每个学生主动发言的机会,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师接收到评价反馈时,会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有着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师需要善于接收学生意见并改进,会对课堂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部分教师也在强调课堂中问答无法被回应的状况,而这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带给学生的教学感受所造成的,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后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也会在之后的课堂上继续回答问题;但是当学生的意见无法被教师所接纳,教师的回应方式极端化,就会造成学生排斥回答问题。在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描述: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他在第一节课中伸出五个手指问一位黑人学生:“这是几个手指,”学生回答“三个”,这位白人教师没有训斥学生,而是回应学生说“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对了。”白人教师以鼓励孩子的方式,让小孩儿不会因为没有回答正确而自卑,教师用自己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羞愧,这种出乎意料的回应,不仅没有对学生造成伤害,还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赢得教师的好感。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正面的称赞他们的回答行为,让学生意识到“回答问题的过程比问题的结果更为重要”。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接受问答环节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阻碍你举手的关键,人人都可以就教师的问题发表态度,这是自由讨论的过程。学生受到鼓舞,才会继续前行,教师对于学生言论的态度是帮助学生课堂问题积极思考的关键。
(三)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部分学生,平时和同学相处时能说会道,可是在课堂中老师一提问他就蒙了,在课堂上是个旁观者,他们只是在安静地听,面对老师的提问很默然。以前我总把他们的表现归于学生的能力,经过心理培训我认识到学生出现这种问题也有平时教育的因素。
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有意思,而且会认为课堂氛围很枯燥,从而内心抵制这种学习感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改善和完善教学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变换教学模式,寓教于学,减少非必要的程序,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就好比在讲评习题时,可以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叫学生上讲台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胆子大了,语言表达的更严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这样的课堂才能够“活”起来。
再如:我在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例题是:我们班全场得分42分,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分别得多少分?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我就问:老师不教,也不许看书,你们能解决出来吗?有一个小男生声音很响亮“能”,我高兴地赞叹:老师还没教你就会了,那就把你解答的过程跟大家说说。那个男生一口气把整个解题思路和过程很完整说出来。在他的带动下,其他的学生兴致也很高,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 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由于小学生专注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自制力比较差,容易开小差,很快就会产生心理疲劳,所以,教师需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辅助工具,像“巨型圆规、三角尺、半圆尺、贴图、模型”等做实际展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内过于抽象的知识内容,这也是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它能引起学生注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内容,在离开课堂后也能够认真钻研数学课本。
五、 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处处与生活紧密联系。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首先提出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橡皮泥是学生熟悉的玩具,又由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时已经知道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不变的特点,因此学生很快的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转化法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形状,就可以求出橡皮泥的体积。这时我借机叫学生求手中梨的体积,提问,你能像求橡皮泥的体积那样求梨的体积吗?为什么?学生展开讨论。汇报最优方法:把它放进水里求体积。结合生活经验,学生进行动手实验发现上升部分水的体积等于梨的体积,即梨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再想一想,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出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为什么排水法不能測出乒乓球的体积,可以用“排沙法”求乒乓球的体积,用“测质量”法求冰块的体积。教学时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巧妙地利用思想转化的方式向学生输出课堂知识。
总之,数学学习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只有在教师输出信息的同时,学生也能通过思考接受知识,这样才会将课堂效益扩大化。所以,教师在课堂讲述内容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深入细致的探究问题的根本,充分沉浸在课堂知识汲取的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中总结适合学生阶段的教学方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真正地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作者简介:
蒋雪花,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