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

2020-11-06 02:36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公民问卷

沈 斌

(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国家对于教育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双一流”“向应用型转型”“双万计划”等渐见成效,这无形中加重高校教师的压力,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愈来愈大。Adelmann及Hochschild将美国的职业种类依情绪劳动负担的程度来区分,在职业种类为专业性、技术性及同类型工作者,且为高情绪劳动负担工作职称中包含“学院及大学教师”。[1]可见高校教师是高度情绪付出的职业之一。而且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工作过程不易控制、工作结果不易衡量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不能仅通过外在的制度规范或简化为数字的高低比较,更多地要依靠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来实现。高校教师作为高情绪劳动者,情绪劳动倾向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针对教师情绪管理的研究很多,且大多着重在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上,情绪劳动在国内教育领域属于新兴课题,且大部分探讨于各行各业中,与高等教育领域相关的研究极少。所以本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上探讨情绪劳动和组织公民行为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能了解情绪劳动对高校教师的影响,引导高校教师展现组织公民行为,提升高等教育品质,追求卓越。

一、相关研究

1.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概念是美国学者Hochschild提出的,她自1975年起即致力研究,至1993年共出版了5本有关于情绪劳动相关问题的著作。Hochschild定义“情绪劳动”为个人对于自我情感的控制,用来制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及身体表情,且情绪劳动具有交换价值,是可以被出售来换取工资的。[2]高校教师不仅需要以声音或身体与公众接触,也必须以某种情绪和状态和学生接触,而有时也必须符合学校领导者或社会期待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近年来服务观念逐渐受到重视,高校教师的角色也渐行改变,与学生不再是命令式的互动关系,在工作业务上也不只是对学生的管理、事情的调查与表格的填写而已,更重要的是与学校同事、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因此,本研究的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可定义为在学校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的互动过程中,为了达成工作的目的,必须适当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付出的心力。

过去学者多半参照Hochschild的分类标准,进行高低情绪劳动工作者的实证研究;Morris和Feldman针对情绪劳动变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援引情绪交互作用的模式来定义情绪劳动,将维度再细分为适当情绪表达的频率、对展示规则留意的程度、工作中情绪表达的多样性、情绪失调等四个维度。[3]本研究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配合本研究对象为高校教师,并参考研究者教育现场的实际经验,将情绪劳动分成五个维度,即:基本的情绪表达、表层的情绪控制、深层的情绪伪装、情绪多样化程度、互动程度。

2.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源自Barnad的“自愿合作”和 Katz 的“外角色”行为的概念。[4]直到1988年 Organ 出版《组织公民行为》一书,正式提出“组织公民行为”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个人表现出的激励制度中无直接明确规定的行为,此行为是出自于无条件、自愿的且有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5]组织公民行为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及研究者重视,主要因为任何的组织要成功,若仅靠员工在工作职务上的努力是不够的,当面临组织编制缩减、变革或者创新时,均须靠员工在工作外的自动自发,从事有益于组织、不求报偿的行为。[5]

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研究对组织的重要性日渐受到重视,尤其以企业界、公共部门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较多,其研究结果可应用在各公共部门,对于提升组织绩效有极大的贡献。大多以组织公民行为作为因变量;以主管领导风格、领导行为、领导者支持、组织气候、组织信任、组织公平、组织承诺、工作满意、薪酬公平及组织价值观等作为自变量或中介变量,少数研究以组织公民行为作为自变量,探讨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3.情绪劳动与组织公民行为。Grandy通过研究发现当员工需要通过付出努力调整外在情绪来满足组织规则时,将会产生一定的情绪耗竭,从而产生沉重的疲惫感和负面情绪体验,以致于员工降低进行组织公民行为的动力与意愿。[6]Ramachandran指出员工在工作中实施深层行为时,由于其内心感受与外在情绪表达相吻合,会积极体会组织要求其需要表现的情绪,并能够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行为,进而表现出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7]

目前,国内在探讨情绪劳动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性研究中,有护理人员、百货公司专柜销售人员、特勤人员、银行工作人员、公务员等,尚无以高校教师为对象的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的量化研究;就研究变量而言,都以情绪劳动为因变量讨论组织公民行为。本研究以福州地区大学城的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江夏学院、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8所本科院校教师为对象,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比例抽样方式,探究情绪劳动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与预测作用,在问卷调查抽样过程中,尽量兼顾不同类型的高校,以求取公正和客观。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1.研究假设。本研究假设如下:

H1: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所知觉的情绪劳动是否有差异?

H2:高校教师是否兼任行政职务在情绪劳动上是否有差异?

H3: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是否有差异?

H4:高校教师是否兼任行政职务在组织公民行为方面是否有差异?

H5:高校教师情绪劳动与其组织公民行为是否相关?

H6:高校教师情绪劳动对其组织公民行为是否有预测作用?

2.研究范围。本研究旨要探讨福州大学城高校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公民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以福州大学城8所本科院校251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含兼任行政职务教师70名。研究框架包含了个人背景变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行政兼职等4项)、情绪劳动(基本的情绪表达、表层的情绪控制、深层的情绪伪装、情绪多样化程度、互动程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主动助人、尊重体制、敬业守法、自我实现、认同组织)。

3.研究工具与实施。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为“高校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公民行为问卷”,分为基本资料、高校教师情绪劳动及组织公民行为3部分,问卷内容参考与本研究相关研究文献并参酌台湾杨华清、赖慧芬等编制的情绪劳动问卷[8]和台湾丁英哲、林景莹等编制的组织公民行为问卷[9]加以分析改编,拟定问卷初稿,送请6位专家学者建构专家内容效度,编制预测问卷,预测样本33份。根据预试意见与专家看法,编制成正式问卷,进行正式问卷调查。问卷的实施,采用“问卷星”方式进行,总计发出298份问卷,收回251份问卷,回收率84.2%,有效问卷251份。

4.信度分析。为了检验高校教师“情绪劳动”分量表与“组织公民行为”分量表的题目间的内部一致性,对这2个量表计算分量表与整体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数,见表1、表2。显示这2个量表的题目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表1 “情绪劳动”分量表信度分析

表2 “组织公民行为”分量表的信度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1.年龄在情绪劳动上的差异情形。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在“基本的情绪表达”“表层的情绪控制”2个因变量的F检定皆达统计显著(p 〈 .05),表示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在“基本的情绪表达”“表层的情绪控制”的分数有显著的差异。经Scheffé事后比较得知,在“基本的情绪表达”“表层的情绪控制”方面,皆为46岁以上的高校教师的分数(M = 3.42, 3.30)显著高于 35 岁以下的高校教师(M = 3.36, 3.21),代表46岁以上的高校教师相对于 35 岁以下的高校教师在这些项目上有较高的认同。见表3。

表3 年龄在情绪劳动上的差异分析

2.是否行政兼职在情绪劳动上的差异情形。高校教师是否行政兼职在“情绪劳动”中的“基本的情绪表达”“表层的情绪控制”“深层的情绪伪装”和“整体情绪劳动”因变量的t检验皆达统计显著(p 〈 .05),表示是否行政兼职在这4个维度上的分数有显著的差异,而“情绪多样化程度”“互动程度”皆没有显著差异存在,也代表是否行政兼职对于这2者的知觉不会因为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有不同。见表4。

表4 是否行政兼职在情绪劳动上的差异分析

3.年龄在组织公民行为上的差异。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在“组织公民行为”中的“主动助人”“认同组织”因变量的F检定皆达统计显著(p 〈 .05),表示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在这两项的分数有显著的差异,其余均无显著差异。经Scheffé事后比较得知,在“主动助人”“认同组织”方面,皆为46 岁以上(M = 3.36, 3.23)的高校教师分数显著高于35岁以下的高校教师(M = 3.25,3.22),大致上来说,46 岁(含)以上的高校教师在组织公民行为表现较好,见表5。

表5 年龄在组织公民行为上的差异分析

4.是否行政兼职在组织公民行为上的差异情形。高校是否兼任行政职务在“组织公民行为”所有因变量的t检定皆达统计显著(p 〈.05),表示是否兼任行政职务在“主动助人”“尊重体制”“敬业守法”“自我要求”“认同组织”与“整体组织公民行为”的分数有显著的差异。表示兼任行政职务的高校教师对于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与整体相对于没有兼任行政职务的高校教师有较高的认同,见表6。

表6 是否兼任行政职务在组织公民行为上的差异分析

5.情绪劳动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分析。分别以“高校教师情绪劳劳动”分量表各维度包含基本的情绪表达、表层的情绪控制、深层的情绪伪装、情绪多样化程度、互动程度以及整体情绪劳动与“组织公民行为”分量表各层面包含主动助人、尊重体制、敬业守法、自我要求、认同组织及整体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计算皮尔森相关系数,若系数的绝对值愈接近 1,表示关联性愈强,设显著水平α=.01,见表7。

表7 情绪劳动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系数

6.情绪劳动对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力分析。以“情绪劳动”各维度为自变量,并以“组织公民行为”分量表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采用逐步法筛选有预测力的变量,期望能在“情绪劳动”中找出可以有效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变量组合。

高校教师感受到情绪劳动依序在“表层的情绪控制”“互动程度”“深层的情绪伪”与“基本的情绪表达”的程度越高,其“整体组织公民行为”程度也会越高,其中又以“表层的情绪控制”的影响程度最为重要。高校教师在情绪劳动上能控制自己内在的真实情感所产生冲击的工作,愈能控制情绪,相对情绪劳动的负荷越大,也愈能展现组织公民行为。见表8。

表8 情绪劳动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系数表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福州地区大学城8所本科院校教师情绪劳动会因年龄、是否兼任行政职务有不同感受。本研究结果发现,兼任行政高校教师在情绪劳动有较高的负荷,46岁(含)以上的高校教师在情绪劳动有较高的觉知。

(2)福州地区大学城8所本科院校教师会因不同年龄、是否兼任行政职务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公民行为展现。本研究发现46 岁(含)以上的高校教师有较佳的组织公民行为,兼任行政教师有最佳的组织公民行为。

(3)福州地区大学城8所本科院校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相关。高校教师“情绪劳动”和“组织公民行为”有中上的表现,其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准,表示高校教师情绪劳动分数愈高,其组织公民行为的分数亦愈高,亦即高校教师所感受情绪劳动的程度愈高,其组织公民行为就会愈良好,二者有正相关。

(4)福州地区大学城8所本科院校教师情绪劳动能有效预测其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情绪劳动在“表层的情绪控制”“互动程度”“情绪多样化程度”“基本的情绪表达”与“深层的情绪伪装”等五个维度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准且为正值;代表兼任行政教师情绪劳动的“表层的情绪控制”“互动程度”“情绪多样化程度”“基本的情绪表达”与“深层的情绪伪装”等五个维度对组织公民行为具有预测力。

2.建议

(1)对学校行政部门的建议

其一,开设情绪管理课程与讲座,涵养教师情绪管理智慧。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为高度情绪劳动工作者,教师的整体情绪劳动平均得分为3.24,已逾中上程度。目前相关教育政策以及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往往在学生身上,教师们的真实情绪却为大家所忽略。学校里相关的情绪管理研习课程相当缺乏,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教师与同事、学生的接触机会日益频繁,教师除了必须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外,也需要制造理性与感性兼备的温馨情绪,其所承受的压力与过去相较,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当前教育体制中缺乏教师情绪管理与身心辅导的关怀措施,若教师的心理问题不能适时解决,则将来可能产生更大的危机。因此,教育主管机关若能有效整合现有心理卫生以及医疗单位资源,设置专业的教师心理卫生咨询专线、网络平台以及辅导工作坊,由心理咨询师给予专业协助,将有助于教师的情绪压力获得舒解。

其二,建立沟通渠道,凝聚学校向心力。本研究发现担任行政职务教师比普通教师呈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究其原因,担任行政职务教师经常参加学校重要会议,对学校提出较有建设性的决策参考,对学校表现出更强的向心力。[10]因此,建议学校行政部门,经常通过会谈或会议方式,协助教师加强对于本职工作的了解,并能与行政部门充分合作,以实现行政服务教学的目标。

其三,重视经验传承,关怀并协助青年教师。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体组织公民行为上,中老年教师的表现程度都高于年青教师,究其原因,中老年教师相对于年青教师而言,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对学校事务相当熟悉。因此,建议学校行政部门,应多给予这些教育热诚的中老年教师支持与肯定,同时安排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与沟通,以同侪辅导的方式,主动给予年青教师关怀与协助,并提供经验的传承,协助年青教师及早适应业务,并有机会展现工作成果,也较能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不仅有利于校园伦理的建立,更能提升其对学校的认同感,进一步展现组织公民行为。

(2)对高校教师的建议

其一,充实情绪管理相关课程,以提升情绪管理的能力。为了顺利推展教学科研业务,高校教师既要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又要符合社会及家长的期待,工作压力是相当大的,但是对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不允许有太多个人的情绪表现,所以要经常充实情绪管理相关课程,让自己能够做好情绪管理,除了使自己能在工作中获取成就感外,也让自己的身心都感到愉悦与健康。

其二,充实专业知能,以顺利推展业务。本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的题项得分,以“自我要求”维度中的“我会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教育或进修活动。”得分最低,或许是平日工作量大,比较不愿意利用时间追求新知,[11]但是为了顺利开展教学科研,专业知识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随时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以更新自己的旧知识。

3.研究展望

(1)研究对象方面。本研究受限于研究时间、经费及问卷回收率等因素,仅针对福州地区大学城8所本科院校进行研究,因此在研究结果的推论上,有其限制性。因此,在未来研究时可扩大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使得研究结果更有广泛性;此外也可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学校进行研究验证。

(2)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仅采用抽样对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在研究对象的真实感受方面较无法完整表达,问卷发放回收的数量及比率,没有进行全面普查来得真实。在此种情形下,若能够通过更多样的研究方法,如访谈法,或许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因此,未来研究可以兼顾“质”与“量”两方面,以获得更精确的研究结果。

(3)研究变量方面。影响高校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变量很多,本研究仅就高校教师个人背景变量进行探讨,未来研究可考虑加入其他变项,例如:工作压力、学校组织气氛等相关研究,探讨不同变量与情绪劳动、组织公民行为交互作用的情形,使研究内容更丰富。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公民问卷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问卷网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十二公民
问卷大调查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