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工匠精神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向度

2020-02-25 15:34陈九朋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工匠劳动者总书记

陈九朋

(淮南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对国民经济体系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意义,多次强调要以实体经济为根本,以先进制造业为关键,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养大批技术高超、素质过硬的技能人才,大力倡导在全社会形成“乐业敬业精业”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以及工匠精神重塑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因此,从历史与时代角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思想内涵与实践向度,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实现工匠精神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探索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让工匠精神重新绽放价值光芒,使其成为全社会认同的价值共识和职业文化理念。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重要论述的提出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工匠文化,并有力地回应了我国工业强国建设的时代需求,具有完整的历史和时代依据。

(一)是对古代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工匠精神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品”,其源在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具有纯正的“中国血脉”。工匠精神是古代匠人恪守的职业精神,他们所秉持的职业道德与内在的人文素养,将坚韧不拔、精益求精、持久恒一、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同时,也形成了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

从有史记载的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即舜在制陶过程中追求精工细作,从而带动河滨一代制陶工艺走出粗制滥造而追求良好品质,古代匠人执着而坚韧的身影始终出现在中华文明漫长历史画卷中。从匠人,到匠心,再到匠艺,无不刻录着中国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印记,应承着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高度。古代对工匠精神的尊崇与弘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尊重匠人的社会身份地位。据《周礼·考工记》所载,“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是最早对匠人(“百工”)工作职责进行定位的文献史料。把“创物”的百工称之为圣人,即“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充分肯定了匠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匠人专业性、重要性、创造性的认同。

二是褒扬匠人的高超技艺和追求。《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充分体现了古代匠人们在工事中所秉持的认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心理念。《庄子》记载的“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等典故,充分诠释了“技近乎道”的高超技艺。“以技入道”是古代匠人对匠艺的至高追求,他们穷其一生把对自然体悟的哲学思维与人性的意识渗透到技术思想中,把对技艺的浸淫、对作品的虔敬、对人情的体察、对自然的敬畏,以匠人的巧思,展现技术的“天道美”。[2]3

三是注重匠人的职业道德素养。《先秦·文公七年》记载“六府三事”,“三事”即“正德、利用、厚生”,体现了匠人们在传承匠心中所坚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伦理走向。古代匠人在进行代系传承时十分重视学徒的人品和道德素养,在师徒传承中形成了完整的师道尊严的法度,有力保障了每代匠人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风气,并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体制机制,以期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3]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基因,使作为中国精神之一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对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二)是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历史传承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融合与凝练,并促进了两者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让我国制造业的物质与文化根脉在工匠精神的滋养下生长得遒劲有力、根深叶茂,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培育和重塑提供了有力依据。

一是工匠在造物过程中体现出与其所依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高度融合,实现了“物质”与“文化”的相互依存。高度繁荣的中华物质文明通过工匠精神实现了价值传承。因此,工匠精神是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制造业文明基因,是每个历史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融合的完美呈现。“每一个工匠默默坚持的身影,所继承的是传统文化及其深植于风土民情所内含的生活智慧及工艺巧思。”[2]20工匠们将对自然的感悟、材料的琢磨、人情的练达、美好的存念融于造物技艺之中,造就了物质与文化的交相辉映,承载了数千年物质文明价值演进的历史印记。

二是工匠精神所融于的每一件器物都是工匠们的品格、意境、技法、德行的浸染,这些技艺之美赋予了器物穿越历史的美学境界和文明基因。工匠精神通过融合匠心和技艺的器物表达,传承着由史及今的文明魅力、民族精神和情感,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将春秋代序更迭的中华文明价值要素绵延至今。

因此,当代先进制造业发展、品牌创立、品质升级不仅需要重塑工匠精神,还需要汲取古代工匠精神中蕴含的浑厚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精神信仰等文明基因,让其在新时代继续焕发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融合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融合于创新发展的战略之中,融合于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之中。他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习近平总书记从总体布局和国家战略高度,为现代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和工业强国提供了内在精神支撑,实现了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历史传承。

(三)是对国内外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

工匠精神与制造业的发展相伴相生,而制造业的发展又是一个国家工业文明的标志。纵观东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内在支撑。国内外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经验,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例证。

一是工匠精神滋养和造就了西方发达的工业文明。梳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史,不难发现,工匠精神在许多国家的工业文明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方面,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如德国对产品质量“近乎宗教狂热般”苛求的严谨精确的工匠精神,让德国成就了奥迪、西门子、博世、拜耳等许多屹立百年的工业品牌;日本“职业皆佛行”的匠人精神,让小小的“永不松动”的螺母、拉面、寿司、电子产品、汽车工业等都贴上精益求精的标签;美国注重创新、标准、实用的“职业精神”,打造了世界工业强国地位。此外,瑞士的钟表制造业、意大利的“纯手工”定制等,无不渗透着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也非常重视对工匠精神的时代性研究,通过将工匠精神与国家历史、社会经济、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等进行连结,进而通过对工匠精神的社会培育和认同,为工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二是我国工业强国建设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我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却“大而不强”。在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快速便捷的流水生产让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日渐式微。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必须逆势而上,抓住时代脉搏,通过工匠精神激活整个国家科技创新活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引领现代制造业发展浪潮。通过重塑工匠精神,走上求品质、创品牌、重质量的精益制造道路,用工匠精神夯实基础、补齐短板,为中国的工业强国建设注入灵魂,实现其在工业强国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工匠精神对现代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在职业教育、产业政策、人才激励等领域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拓展发展通道,以期通过工匠精神的注入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实施工业强国战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不断提升现代制造业和装备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快中国工匠的培养,打造全球知名的品牌名片,形成了以爱国敬业、精益求精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观,甘于奉献、争创一流的人才价值观,以及敢于突破、勇攀高峰的创新观的内容体系。

(一)以爱国敬业、精益求精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观

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在工作实践中所遵循的价值理念、职业精神和道德准则,是支撑劳动者热爱本职、爱岗敬业、忠诚奉献的内在价值力量。职业道德针对所有社会劳动者,具有广泛性、一般性的特点,而工匠精神则是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升华,具有深刻性和特定性的特点。为有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针政策,必须赋予工匠精神新的时代使命,实现其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和锻造广大劳动者、技术工人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劳动者“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四德’教育”[3]。以爱国敬业、精益求精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观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中蕴含的敬业、奉献、爱国等文化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的价值准则具有契合性。当代工匠精神的锻造需要无数爱岗敬业者的强力支撑和守护,在制造强国建设中把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性地结合起来,并用工匠精神的时代担当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硬核的时代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广大企业职工要增强新时代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争取人人出彩。”[5]二是强调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独运,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6]当前,要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必须加强注重品牌质量、创新驱动的“软内涵”建设,用工匠精神为职业道德注入更加深远、持久的内涵与时代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7]习近平总书记以爱国敬业、精益求精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观,将工匠精神的时代使命与制造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道德精神力量。

(二)甘于奉献、争创一流的人才价值观

从屠呦呦、袁隆平、南仁东、黄旭华等“大国工匠”到平凡岗位上的许振超、魏红权、王震华等一大批各行各业“劳动模范”,他们凭借高超的技艺、坚守初心的专注、忠贞的情怀为国家担当、为事业守望,用一生的长度执着于一项事业,也为甘于奉献、争创一流人才价值观的践行作出最好的时代注解。

一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劳模精神的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3],其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具有高度一致性。具体来说,工匠精神所秉持的职业操守是劳模精神的道德基础,所倡导的精益求精是劳模精神的动力源泉,所践行的敬业奉献是劳模精神的价值内核。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8]24这就为新时代培育和营造全社会共同体认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供了价值导向,也为技能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国家支持。二是以劳模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标杆。劳模通过其执着坚毅的行为和卓越的社会贡献,从外显的角度将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彰显为他人学习的榜样,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精神层面激发劳动者不断进行自我超越,从而成就“最好的我”。三是提倡在技能报国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人才价值。广大劳动者在各个岗位上以工匠精神为内在驱动力和价值支撑,以劳模精神为目标和榜样,将二者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中,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工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4]习近平总书记所秉持的甘于奉献、争创一流的人才价值观,为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蓬勃发展之势奠定了人才基础,为大国工匠的培育提供了价值指引。

(三)敢于突破、勇攀高峰的创新观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对技法的遵循和传承不是因循守旧、默守陈规,而恰恰是工匠们在造物过程中通过累积式的技艺沉淀,并不断思考、总结和改进,进而实现突破创新。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镌刻在工匠精神中的文化灵魂和特质。在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创新的重要驱动作用,通过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敢于突破、勇攀高峰的创新观的题中之义。

一是通过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工业和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创新已经成为竞争中话语权和主动权的制胜法宝,创新型技术人才、战略科技人才是现代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因此,通过工匠精神纽带连结,带动现代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领域中敢于突破、勇攀高峰,从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8]25。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重点强化了两者的创新特质,建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工匠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凸显了工匠精神中创新要素的时代气质。因为科技的创新离不开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追求极致的精益精神、潜心专研的敬业精神和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而上述四者正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从更高层面来说,工匠精神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精神动力支撑和落地生根的价值导向。因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做的不是“守成”,而是创新,用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注入灵魂,增添最亮的底色。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重要论述的实践向度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工匠精神的生成源于一代代工匠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的坚守和“琢磨”,是制造文明和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包含职业道德观、人才价值观、创新观等丰富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促进了工匠精神与中国梦、制造强国、改革创新等时代主题的实践连结。

(一)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提出中国梦,并科学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将“国家梦”与“个人梦”有机结合,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国情怀”让国家、民族与个人命运相系,实证性地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支撑“富国强工”的当代工匠精神与中国梦具有紧密联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实践逻辑。

一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职业道德精神和人才价值支撑。“无工不富”“无实体不强”,工匠精神对制造业文明发展具有“强基固本”、注重质量品质和内涵增长的作用,是保证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价值确证。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与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这与工匠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无论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还是人民幸福,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强力支撑,以及工匠精神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回归。

二是为实现中国梦汇聚伟大的中国精神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0]工匠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劳模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红船精神、航天精神等共同构筑成中国精神完整体系,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并有助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确立。通过工匠精神培育,将其厚植于每一个劳动者的自觉行动中,进而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体认,汇聚起全体人民的力量洪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11]

(二)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

在历史上,工匠精神造就了璀璨辉煌的中国制造文明,手工业、制造业以及科技发明都受益于工匠精神所赋予的内在驱动力,使得中国上千年里一直走在世界造物史的前列。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工业基础上,无数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奋战在生产技术、科研攻关一线的专家、工人、劳动者,以异于常人的意志、毅力和创新精神筑就了新中国工业体系基础,开启了工匠精神与现代工业文明相伴相生的发展之路,让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成为那个时代工匠精神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业化进程进入发展快车道,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让千百万技术工人加入流水线生产大军,中国迅速崛起为制造业大国。但这种追求“短平快”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让企业习惯于“赚快钱”,抛弃了“潜心于质量,专注于品牌”的优良传统。同时,现代工业快速、重复、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消磨了工人们应秉持的传统工匠精神的专注特质,在很长时间里,工匠精神在“利润、效率、收入”的高声喧嚣中被掩盖。

进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层面政策的相继出台,夯实了中国制造由量向质转变的政策基础,推动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蜕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中国制造需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企业和劳动者都应弘扬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出“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价值导向和良好风气。

实现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现实融合,需要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一是在个人层面实现创新性发展,要重新塑造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价值精神,让全体劳动者在工作中以打造精品为目标,以爱岗敬业为内在支撑,以勇于创新为前进动力,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制造强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在企业层面实现创造性转化,企业家要摒弃浮躁的社会习气,专注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工艺的改进和品牌的塑造,更多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打造精品,打造品牌名片,让企业成为当代工匠精神茁壮生长的沃土,为制造强国助力。

(三)是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工匠精神内含有创新的特质,这是工匠们能够在世代传承中不断突破求变的重要驱动。当前,传承工匠精神,就是要实现工匠精神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结和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12]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更具有时代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实证性地将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联结在一起,为全社会在更深远的领域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理念提供了广阔视角。

一是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强调通过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有进有退、劣汰扩优。其中,对劳动力和创新两大要素的强调,突出了工匠精神与创新要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相互作用的实践逻辑。通过培育劳动者工匠精神,提高其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创新理念,能够更好发挥创新要素的驱动作用;反过来,创新驱动效能的发挥,可以进一步凸显工匠精神对劳动力素质和效能提升的内在促进作用,两者相互为用,同行于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

二是创新可以促进各生产要素的叠加效应和级数效应,通过创新的有效驱动可以实现各生产要素的高度聚合和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财富高附加增长和发展质量的大幅跃升,此为创新对“物”的驱动效应。此外,创新也是工匠精神传承发展的内在驱动和不懈追求,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无限增值效应,通过创新既可以使技艺得以传承,又能够在传承中实现质的飞跃和突破。因此,创新是工匠们迈向卓越的必由之路,此为创新对“人”的驱动效应。在社会发展实践中,放大创新对“人”与“物”的驱动效应,将工匠精神、创新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系,让两者具有更加深远广阔的奋斗图景。

四、构筑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培育的良好生态

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绝非“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整个社会协同努力,才能使工匠精神价值理念融入每一位劳动者的自觉行动,成为支撑中国制造共通的精神力量。在经过改革开放前期“热闹的喧嚣”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成长后,国家理应用理性的“顶层设计”为中国制造注入更加科学而有持久生命力的价值元素,用工匠精神引领追求精益求精、敬业专注、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全社会应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加大现代职业教育变革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着力营造“匠人、匠心、匠艺”培育的社会环境和生态。

(一)加大现代职业教育变革,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生长土壤

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发展变革的内生动力主要源于社会对人才素养与知识技能结构需求的转变。当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端制造业崛起,对人才的职业综合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现代职业教育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基础,形成协同育人模式。[13]

首先,现代职业教育要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准确回应国家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和素养提升的要求。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对职业的坚守、对事业的专注、对岗位的敬业、对产品的精益求精”,是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人才培养的内在核心要求,这恰恰是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很少具备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短板”。职业院校通过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既符合技术传授的要求,也符合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14]把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内容,让工匠精神走进课堂,走入实验实训,融入学生内心,用工匠精神支撑起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与发展。

其次,现代职业教育要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大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塑造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德、修身”方能“立业、治世”。工匠精神在传承发展中,崇尚“以德为先,德艺兼修”,凸显了道德特征的精神走向,这也正是工匠精神得以产生和传承的价值基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培养中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应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实践实习等课程体系“同向同行”的培养机制,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课内、课外、学习、生活的全覆盖,让思想道德观念入脑、入心,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成长和发展奠定深厚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厚植“匠人”文化,打造新时代工匠的社会身份和价值认同

工匠精神首先是“人”的精神,更具体来说是匠人、劳动者所传承和秉持的精神理念。在古代造物史上,工匠精神主要形成和发展于从事手工业、制造业的工匠之中,并打造了古代独特的“匠人”文化,这种“匠人”文化通过血缘代际和师徒传承等方式成为滋养工匠精神生长、壮大的沃土。在今天的工业文明发展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受众更加广泛,包括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厚植“匠人”文化,营造全社会对工匠精神和技术工人的价值认同,拓展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

在社会身份和价值上,要形成对现代工匠社会地位、工作价值充分认同的社会文化和制度体系。这涉及到社会评价体系和用工制度层面的问题。通过从国家到企业再到人民大众这种自上而下改革方式,改变当前技术工种劳动者所普遍遭遇的“人苦钱少,不受重视”的尴尬处境。国家要制定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支撑政策,形成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以劳模精神为榜样力量的现代工匠培育体制和价值导向,树立尊重劳模、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和激励机制。企业要在具体操作层面形成有利于职业技能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性环境,充分实现对技术工人社会身份和工作价值的认同。社会大众既要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号召,将“匠人”文化深植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共识和社会心理,同时,也要努力养成良好的敬业和工作精神,做生活中的“工匠”,让工匠精神融入血液,成为民族和大众性格特质的组成部分。

在职业发展通道上,要给予现代工匠以充分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空间,形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良好用人机制。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在企业层面建立完善的生产技能型、研究型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晋升机制,从待遇、职称、荣誉、职位晋升方面切实做到让长期埋头奋战在科研、技术、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劳动者“流血流汗不流泪”,让有贡献者不寒心,从而实现“有为者有位”的正向激励机制,并以此来提高广大劳动者争先创优的精神价值追求,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有利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让“匠人”文化厚植人心。

(三)传承“匠心”理念,增强新时代劳动者秉持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

“匠心”理念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质,是造物工匠们秉持的人文精神,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具有内在的道德与价值规约性。从古至今,工匠们用一生努力,去攀登一项技艺的高峰,用专注和信仰完美呈现每一个细节,把技法中“所承载的精神镕铸成永恒”。因此,要把“匠心”理念所内涵的崇德敬业、专注求精的人文精神,塑造成新时代劳动者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传承“匠心”理念,要做到以人为本,即要树立广大劳动者主人翁精神,把每一位社会主义劳动者价值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紧紧相系,把个人奋斗精神与国家精神紧紧相系,激发每一位劳动者创造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匠心”是值得在全社会培养的人文精神,要重塑大国“匠心”,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对于“匠心”的追求,服务于当代社会建构和发展。[15]因此,要扭转工匠精神培育和弘扬过程中的被动、滞后局面,让广大劳动者成为“匠心”理念的主动传承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动承担者,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匠心”的传承之中,让广大劳动者共建工业强国,共享社会发展的伟大成果。

传承“匠心”理念,要做到知行合一,让广大劳动者把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觉行动。“匠心”是实现从人到物、从技艺到文明的精神联结,可以说,“匠心”本身就带有知行合一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既可以在全社会形成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又可以有效培育出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事实上,全体社会劳动者只要尽心尽力、尽善尽美做好自己每件事,就是自觉践行“匠心”理念,并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和榜样力量。通过实践,把“匠心”理念打造成职业信仰和职业精神渗透进每一个劳动者的自觉行动,形成精湛技艺与敬业专注精神的完美融合,凝结成劳动者知行合一的优良品质。

(四)勇攀“匠艺”高峰,提升新时代工匠的职业追求和职业品质

工匠精神,“匠艺”为基,“匠心”为魂。“匠艺”是匠人和匠心在知行合一实践中形成的时间与空间的积累凝练,是对手艺、技法、造诣的最高指称,也是追求精益制造、精良品质的根本途径。“对于匠人而言,在从产品的构思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残留着自己双手的痕迹,渗透着绞尽脑汁的思虑。产品不仅是商品更是艺术品,它的好坏代表着自己的声誉、尊严与道德品格。”[16]因此,当代劳动者和工匠要勇攀“匠艺”高峰,不仅要练就过人本领,更要经过岁月的沉淀、实践的检验,并将德性、智慧与担当融入其中,在传承中创新技法,不断提升职业追求和职业品质。

勇攀“匠艺”高峰,要秉持专注创新的精神。专注执着是修行技艺最重要的心理素养,当前价值的多元化、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都会对需要专注精神的“匠艺”坚守产生直接冲击。但越是艰难,越凸显专注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培育工匠精神和攀登“匠艺”高峰的弥足珍贵。广大劳动者要做到专注技术、本领的提升与磨练,就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用恒心和毅力经受时间和一切困难、障碍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拥有“匠艺”水平的工匠,不断攀登技艺高峰。同时,创新不仅是新时代的精神气质和发展动力,也是勇攀“匠艺”高峰的精神气质。如前所述,工匠精神的传承绝不意味着固守陈规,更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实现“匠艺”的不断精进和突破。在现时代,劳动者在打磨自己技艺的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摸索创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提供奔流不息的动力。事实证明,哪怕是普通的一线工人,也可以成为创新的主力军。“行行出状元”就是最好的诠释,这与工匠精神价值导向完全一致。

勇攀“匠艺”高峰,要端正德性,勇于担当。古人在造物中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所昭示的是:制造产品犹如做人,要体现生产者德性和责任担当。随着人民大众对精致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性能和品质的标准逐渐推升,无论企业还是劳动者都应注重修炼内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在精益制造、“匠艺”打磨、品质提升、品牌创立等方面下足功夫,用品德、责任大格局成就大品牌。随着我国现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富有工匠精神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高技能人才越来越渴求,这也是我们在培育劳动者工匠精神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即重视劳动者品行、道德素养和担当意识,加大“德艺双馨”职业人才的培育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结语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明基因,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具有严密的历史与时代逻辑以及重要的实践导向,是新时代我们党实现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强国战略的重要理论指导,也是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复工复产和制造业复苏振兴的行动指南。站在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交汇点上,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工业强国之路,既要实现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又要发挥工匠精神在现代工业发展中的价值支撑作用。通过职业教育变革与发展,打造学校、企业、社会联动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的良性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工匠劳动者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劳动者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工匠神形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