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明,郑贝思,黄楚瑜,钟 敏
(1.海南省琼海市中医院,海南 琼海57140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510006;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内容物突出或移位,压迫神经或软组织,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神经根性放射痛、麻木,伴有或不伴有腰部疼痛及马尾神经根症状[1]。该病常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或炎症刺激所致[2]。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突出物、局部封闭及保守治疗,其中保守治疗又包括口服镇痛消炎药、口服中药、针刺、推拿等。上述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费用昂贵,具有创伤性;口服药物虽然起效快,但存在心血管、胃肠道等不良反应,患者的接受度不高[3]。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证”“腰痛”等范畴,中药、针灸和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疼痛均有明显的效果。斜扳法通过施加压力改变突出物与受压神经根的关系,有松解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粘连、纠正紊乱小关节的作用[4]。本研究观察斜扳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1月在琼海市中医院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6~64岁,平均(51.5±7.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2年,平均(2.2±0.8)年。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8~65岁,平均(52.1±6.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4年,平均(2.0±0.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腰痛放射至臀部及下肢,呈跛行步态,腰部生理弧度消失,功能受限;病变部位椎旁有明显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5]。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治疗前1个月内未进行其他相关治疗;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伴有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脊髓肿瘤等其他相关骨关节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合并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疾病及精神异常者;无法遵医嘱治疗者。
2.1 对照组 给予电针治疗。主穴取腰椎病变部位及其上下部位双侧夹脊穴,患侧秩边、环跳。配穴根据下肢疼痛部位选取,后侧痛选取殷门、委中、承山,外侧痛选取风市、阳陵泉、悬钟,前侧痛选取髀关、伏兔、足三里。夹脊穴用0.30 mm×50 mm毫针垂直缓慢进针,进针深度为25~35 mm;其余主穴用0.30 mm×75 mm毫针直刺,进针深度为55~70 mm。配穴用0.30 mm×50 mm毫针直刺,进针深度为25~40 mm。进针后提插或捻转数次,使针刺穴位处有酸麻重胀感,主穴以针感传至下肢为佳。得气后,所有夹脊穴均加用电针(华佗牌SDZⅡ型电针仪),将每组导线上下连接,选择断续波,频率为1 Hz,电流量以局部肌肉出现跳动、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斜扳法。患者取俯卧位,先用、揉、按、拿等手法放松腰部肌肉。然后患者取侧卧位,腰部稍弯曲,下侧下肢伸直,上侧下肢弯曲,医者用一只手扶住患者臀部,另一只手扶住患者肩前部,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使腰部旋转,此时常听到“喀喀”响声,左右各1次,先扳患侧再扳健侧,使髓核还纳、复位。如果腰部能前屈后伸、活动自如或症状减轻,说明腰椎间盘复位成功。一般情况下,经1次斜扳治疗后症状可减轻,以后仅采用、揉、按、拿等手法治疗;对病情较重者,治疗5 d后可行第2次斜扳治疗。
3.1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McGill疼痛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McGill疼痛评分:包括疼痛分级指数(45分)、主观疼痛感受(10分)、现有疼痛强度(5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疼痛程度越高。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包括疼痛程度、日常活动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社会活动、旅行等内容,总分为50分,分数越高表明腰椎功能越差。JOA评分:包括主观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膀胱功能等内容,评分范围为0~29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订[5]。治愈:患者自觉腰部及下肢异常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对日常生活与工作无影响;好转:患者腰腿痛较治疗前缓解,腰部活动功能改善,但仍有部分阳性症状,对工作与生活无明显影响;无效: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未改善,甚至恶化。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McGill疼痛评分、ODI及JOA下腰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McGill疼痛评分、ODI及JOA下腰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cGill疼痛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JOA下腰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c Gill疼痛评分、ODI评分低于对照组,JOA下腰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McGill疼痛评分 ODI评分 JOA下腰痛评分观察组 30 治疗前 44.40±1.77 37.73±3.07 14.80±1.42治疗后 19.40±2.62△▲ 21.10±2.54△▲ 24.53±1.72△▲对照组 30 治疗前 44.97±2.08 35.63±3.06 14.90±1.26治疗后 31.13±2.54△ 29.93±3.48△ 19.37±2.09△
西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在异常应力作用下,腰部生物力学失去平衡,使腰椎节段性失稳,进而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对神经根产生机械性压迫、化学物质作用及髓核液产生自身免疫反应而引起局部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6]。《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曰:“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阐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认为是由外邪侵袭、肾精亏虚所致。该病通常分为气滞血瘀、寒湿阻络、湿热下阻、肝肾两虚型4种证型,病机为经络阻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经脉失养。
电针疗法是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的一种外治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Ca2+含量,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受损神经元轴突恢复,维护神经元自我保护机制,从而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根水肿症状[7]。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会出现下肢后侧、外侧或前侧疼痛,电针时应选取相应部位循行经脉的穴位,如足太阳膀胱经的殷门、委中、承山,足少阳胆经的风市、阳陵泉、悬钟,足阳明胃经的髀关、伏兔、足三里。诸穴相配,共奏疏经通络、活血止痛、强健筋骨之功。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效果良好,且费用低,无明显不良反应,故颇受患者的认可[8]。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电针治疗基础上加用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斜扳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分析原因在于:斜扳法及手法治疗可在局部产生热效应,具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解痉止痛的功效[9]。研究认为,斜扳法不仅能纠正关节错位,拉伸肌纤维及韧带,松解粘连,调整椎体、受压神经根及突出椎间盘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还可以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减轻炎性反应与水肿[10-11]。
综上所述,上述两种治疗方法从不同的治疗理念出发,均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但斜扳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电针治疗,获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