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窗急性心梗患者采用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

2020-11-05 09:03王雪梅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血管有效率

王雪梅

兖矿新里程总医院介入诊疗科,山东邹城 2735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科常见病, 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 患者大多突然发病, 在短时间内病情可进一步发展,早期即有心脏骤停的风险,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得益于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被广泛地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 极大地减少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人数。 有研究表明[1-2],患者发病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时间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与患者的预后有着一定的影响。 为了探究不同时间窗急性心梗患者采用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差异, 该文选择了该院2018 年1 月—2019 年8 月收治8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时间窗的不同分组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标准从中选择80 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按照发病后到医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的不同分组, 发病至治疗在3 h 以内的为观察组, 发病时间在3~12 h 以内为对照组,每组40 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 例,女性患者14 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2 岁, 最大年龄为77 岁, 平均年龄为(58.43±1.9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1 例,血脂异常11 例,糖尿病8 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15 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6 岁, 最大年龄为78 岁, 平均年龄为(59.38±2.0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3 例,血脂异常10 例,糖尿病7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已经伦理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经过心电图等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②依从性良好;③患者与家属均知情。 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障碍;②合并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③对介入治疗造影剂过敏者;④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窗内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过程如下:在患者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符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征,家属同意后实施心电监护,并进行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前检查,检查监护仪、除颤仪等设备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准备好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 考虑到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风险,术前将手术基本流程与风险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工作,术前统一服用300 mg 阿司匹林(H61023177,25 mg×96 片)与180 mg 替格瑞洛(H20171079,90 mg×14 片)。 对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观察动脉狭窄程度,根据造影图像开始治疗。 在导丝的引导下置入球囊导管,到达指定的部位后,使用压力泵反复多次地进行球囊充盈, 从而达到冠状动脉狭窄部的扩张,为支架的顺利置入做好准备。 之后,对患者行经皮支架植入术, 使梗死血管再通。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球囊时,需根据病变长度进行选择,若患者血栓负荷程度较轻,则应从小到大选择球囊;否则需在抽吸血栓后根据残留血栓负荷量进行选择[3]。 在选择支架时,一般情况下球囊膨胀型支架最为常用, 常选用径向支撑力好的管状支架。 如果患者远端血管病变处极度弯曲,则应选择环状支架; 血管大分支病变的患者最好选用有较大侧孔的支架。术后,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口服,80~100 mg/d,1 次/d。给予患者氯吡格雷(H20123115,25 mg×20 片)口服,3 片/次,1 次/d。 此外,每隔1 d 对患者皮下注射5 000 U低分子肝素,连续注射3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疗效判定标准[4]:治疗后,患者病变血管狭窄部分减少75%以上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病变血管狭窄部分减少50%以上但低于76%视为有效; 治疗后尚未达到以上标准的视为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整理与分析资料,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00%,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和随之而来的心力衰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形成“栓子”使冠状动脉血管腔变窄、血流中断而引发的,常在脱水、饱餐、过度劳累与激动后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可进一步出现重度心律失常、 心源性休克等,病灶梗死面积扩大[5]。 除此之外,急性心肌梗死还会诱发其他的并发症,例如乳头肌功能失调、心室壁瘤、反复性心包炎等,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 有文献报道[6],心肌梗死0.5 h 后心肌逐步坏死,约8 h 后完全坏死。 因此,尽早疏通梗塞血管,可以最大限度减轻心肌坏死程度、降低心肌完全坏死率,这对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后,减少急性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抢救存活心肌、限制心肌梗死大小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是及时应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最早在上世纪70 年代被提出,1997 年全球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完成,标志着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进入新阶段[7]。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 需要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是帮助手术医生更为全面地了解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狭窄程度、血流情况以及心室功能等,进一步确定更为详细的手术方案。 与此同时,尽早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还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心肌损伤。 急性心肌梗死的炎症反应在决定急性心肌梗死的大小和随后救治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使减轻、 消除炎症反应成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潜在治疗重点。 然而,炎症反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确切作用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8]认为白细胞或粒细胞的浸润被认为是炎症反应的触发因素,且参与到炎症反应的过程中。在20 世纪90 年代,实验研究质疑了白细胞作为心肌细胞死亡介质的作用, 认为白细胞等炎性因子在再灌注损伤中可能只起着很小的作用。 然而,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许多不同炎性因子参与炎症反应, 它们已被证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有着一定的影响,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保护心脏的重要治疗靶点[9]。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 临床对于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时间与效果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 既往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的疗效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该文按照发病后到医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的不同分组后均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即一组患者在3 h 以内接受治疗, 另一组患者在3~12 h 内接受治疗,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7,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2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8,P<0.05)。庞延友[10]对7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甲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高于乙组78.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张利进[11]的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1,P<0.05)。该文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不同时间窗采用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不同, 尽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更好地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心血管有效率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很有效率
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