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肠道菌群及血清IL-8 水平变化研究

2020-11-05 09:03:58周超石文华朱云芮旭辉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乳酸杆菌双歧菌群

周超,石文华,朱云,芮旭辉

溧阳市中医医院普外科,江苏溧阳 213300

胆囊结石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 现今,胆囊结石患者多采用胆囊切除术治疗。 经临床研究发现,手术创伤易引发机体炎性反应,致使患者预后不佳,所以,减轻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十分重要[2]。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微创手术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3-4]。 基于此,该文现选取2015 年1 月—2019 年6 月在该院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40 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清IL-8 水平变化。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40 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是否腹泻分为正常组与腹泻组,每组20 例;另选取20 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胆囊结石;②无凝血功能障碍;③术前无腹泻症状;④自愿参加研究,知晓研究目的,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疾病及认知障碍;②合并肝、肾等脏器病变;③伴有肾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 正常组女9 例,男11 例;年龄最小为30 岁,最大为68 岁,平均为(49.53±5.24)岁。 腹泻组女8 例,男12 例;年龄最小为30 岁,最大为67 岁,平均为(49.14±5.09)岁。 对照组女10名, 男10 名; 年龄最小为31 岁, 最大为67 岁, 平均为(49.37±5.01)岁。 各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该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肠道菌群检测:取患者新鲜粪便0.5 g,倍比稀释后,分别接种至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选择性平板上,计算菌落数。 之后按菌落形态特征进行革兰染色特征鉴定。

血清IL-8 水平检测:采用ELISA 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IL-8 水平,参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酶标仪490 nm处测A 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患者血清IL-8 水平。 对术后腹泻组病例的血清IL-8 水平做长期的跟踪监测。 腹泻合并有血清IL-8 的病例,要求行肠镜检查。

1.3 观察指标

检测并比较各组肠道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及治疗前后血清IL-8 水平变化。

1.4 统计方法

将该研究数据输入SPSS 20.0 统计学软件中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肠道菌群计数

在肠道菌群计数中,腹泻组大肠杆菌、肠球菌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正常组,且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肠道菌群计数比较[(±s),lgCFU/g]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ounts of intestinal flora in each group[(±s),lgCFU/g]

表1 各组肠道菌群计数比较[(±s),lgCFU/g]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ounts of intestinal flora in each group[(±s),lgCFU/g]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正常组比较,bP<0.05

组别 大肠杆菌 肠球菌 双歧杆菌 乳酸杆菌对照组(n=20)正常组(n=20)腹泻组(n=20)7.64±0.91 7.81±0.98(8.98±0.96)ab 7.34±0.94 7.55±0.91(8.90±0.95)ab 9.51±0.97(8.14±0.99)a(6.56±0.86)ab 8.76±0.92(7.65±0.93)a(6.72±0.89)ab

2.2 治疗前后血清IL-8 水平

治疗前, 两组血清IL-8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腹泻组血清IL-8 水平高于正常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8 水平比较[(±s),mmol/L]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IL-8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mmol/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8 水平比较[(±s),mmol/L]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IL-8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mmol/L]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正常组(n=20)腹泻组(n=20)t 值P 值12.65±3.25 12.58±3.16 0.570>0.05 22.01±4.33 48.62±5.62 10.230<0.05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胆道疾病, 发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经常是出现胆绞痛后才被注意,对患者工作与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5]。 现今,胆囊结石患者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开腹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常用术式,能够完全切除病灶,疗效显著,但手术创伤比较大,对患者机体刺激明显,易影响胃肠道功能[6]。 近些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具有微创、 安全性高、机体刺激小等优势,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7]。 然而,在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非常容易出现腹泻症状,不利于营养物质吸收,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8]。

人们胃肠道中寄居着很多微生物,统称为肠道菌群,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各菌群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与量上形成生态平衡。 当肠道菌群含量正常时,可发挥良好的拮抗作用、排毒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及抗肿瘤作用等。 在行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酸分泌受限,致使正常菌群受到影响。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减少时,就会降低肠道抗感染能力,进而易造成肠道功能紊乱,所以,患者胆囊切除术后易发生腹泻。 该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大肠杆菌、 肠球菌、 双歧杆菌、 乳酸杆菌计数分别为(7.64±0.91)、(7.34±0.94)、(9.51±0.97)、(8.76±0.92)lgCFU/g;正 常 组 分 别 为 (7.81±0.98)、(7.55±0.91)、(8.14±0.99)、(7.65±0.93)lgCFU/g; 腹泻组分别为 (8.98±0.96)、(8.90±0.95)、(6.56±0.86)、(6.72±0.89)lgCFU/g,腹泻组大肠杆菌、肠球菌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正常组,且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显著低于正常组 (P<0.05); 正常组术后血清IL-8 水平为(22.01±4.33)mmol/L,腹泻组水平为(48.62±5.62)mmol/L,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9]的结果非常相似,数据如下:对照组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分别为(7.75±0.71)、(7.45±1.01)、(9.62±0.58)、(8.85±0.60)lgCFU/g;正常组 分 别 为(7.97±0.24)、(7.81±1.08)、(8.05±0.22)、(7.74±0.43)lgCFU/g; 腹泻组分别为 (8.87±0.81)、(8.79±1.26)、(6.55±0.74)、(6.82±0.45)lgCFU/g,腹泻组大肠杆菌、肠球菌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正常组,且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术后血清IL-8 水平为(20.0±9.5)mmol/L,腹泻组水平为(59.1±11.6)mmol/L,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证实,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是肠道微生物屏障中最重要的两种细菌。 胆囊切除手术使得肠道黏膜生物黏膜受损, 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结构改变。 同时,IL-8 作为重要的炎症因子参与肠道炎症反应,提示肠道免疫防御功能下降。

综上所述, 补充益生菌以调整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重建肠道微生物屏障,提高肠道免疫防御机制,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猜你喜欢
乳酸杆菌双歧菌群
喝酸奶或可治疗抑郁
科学大观园(2024年1期)2024-01-04 07:50:55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0:50
乳酸杆菌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甘肃科技(2021年9期)2021-04-11 11:19:11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科学(2020年4期)2020-11-26 08:27:06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
咽部菌群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中国药业(2014年19期)2014-05-17 03:12:16
乳酸杆菌与细菌性阴道病相关致病菌之间的关系
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筛选及其分泌条件研究
食品科学(2013年23期)2013-03-11 18:30:03
抗性淀粉在双歧杆菌作用下的体外降解
食品科学(2013年17期)2013-03-11 18: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