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秀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内二科,广西百色 533000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中非常常见, 具有易于感染、黏膜娇嫩、供血丰富、后鼻道狭窄、没有鼻毛、鼻腔较短的特点,因此一旦出现感染,后鼻腔容易出现堵塞导致呼吸困难[1-3]。 由于小儿呼吸系统结构尚未发育完全,导致其呼吸道免疫功能较之成人相对偏低, 这也是小而呼吸系统疾病显著高发于成人的主要原因。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因呼吸道感染所致,该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中,春冬季节发病率较高,且学龄前期儿童以及婴幼儿群体是该疾病的高发人群,若不能及时进行诊断、治疗,不仅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 更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干扰,威胁其生命健康[4-7]。 由此可见,及时、科学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治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
降钙素原是临床诊断革兰阴性菌感染较为敏感的诊断指标,作为降钙素的前肽,对该物质水平的检测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机体中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 从而为医疗人员提供疾病情况诊断依据。 因此,在早期治疗以后,后续的药物疗效评价工作中广泛检查该指标指数。 血清前清蛋白是小儿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病因检查工作中的常用指标, 且该指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能够很好地辅助临床医疗人员进行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鉴别与诊断。相关研究表明[8-11],对于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患儿而言,他们血清中的相关微量元素,例如硒、 锌以及T 细胞亚群浓度的变化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患儿的疾病情况,根据研究数据来看,机体内血清硒与锌的浓度在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患儿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故而对患儿进行血清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可以作为患儿疾病早期诊断的相关参考指标。
在小儿支原体感染诊断检查方面, 则多采用超高倍显微镜对咽拭子进行检查, 临床医疗人员通过采集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观察后, 可以利用高倍显微镜清晰地观察患儿机体内支原体活体情况, 若患儿机体存在支原体活体, 则通常认定其呼吸系统已经出现支原体感染情况。 从另一角度上说,与常规的血清检查相比,运用这一实验室检查手段时,患儿无须保持空腹状态,且检测过程快速、结果直观,因此,超高倍显微镜检查在患儿与家属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12-14]。
胸片检查可以视作为小儿系统疾病临床诊断、 检查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仪器检测方法。 与胸部透视检查相比, 胸片检查能够更加清楚且细微地将患儿呼吸道病变情况呈现出来,且该检查手段具有经济、简便、快捷的优点,故而该项目也是临床胸部检查中的优先选择项目。不过从另一角度上说,运用X 线检查诊断方式,有可能会影响幼年儿童的正常生理发育。 此外,在实际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 若仅仅进行X 线检查, 假阳性概率较大,极易发生误诊、漏诊情况。 特别是对于一些疑似支气管异物情况的患儿而言, 单纯的X 线检查通常难以使得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因此还需结合其他的检查手段与患儿实际疾病情况做出综合诊断。
肺功能检测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内容, 通过检测患儿肺功能情况则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其气道中是否存在阻塞。 在支气管哮喘患儿诊断治疗中进行肺功能检查还可以很好地帮助其评估气道炎症的严重程度。 在疾病适用范围上,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婴幼儿喘息等疾病的诊断检查都需要通过肺功能检测这一无创伤性诊断技术进行其肺功能损害程度的准确判断[4]。 另外,在相关药物及治疗方式的后续疗效评定工作中, 该检查方法还能够提供相应的依据。 但是由于患儿年龄与认知因素,在检查过程中他们通常表现出较差的依从性情况,因此,在诊断检查幼年患儿肺功能情况时, 医疗人员应当注意避免将适用于成人检查的方法与仪器直接运用于儿科疾病患儿群体中。一般而言,儿科肺功能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强迫震荡法、超声波法、潮式呼吸法快速胸腹腔挤压法、气流阻断法、体描仪法等[15-18]。
纤维支气管镜检测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检查中的一种常见侵入性操作, 因为纤支镜较为柔软且能够弯曲, 将其运用至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检测时可以收获较大的视野范围, 即使是患儿肺部局部较为细微的病变情况也可以直接检查出来。 特别是在影像学检查中仍不明确病因的相关病灶或者患儿咯血、气喘、反复咳嗽检查工作中可收获理想的诊断应用效果。 加之运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检查时还可以很好地了解患儿气管、 支气管动力学情况,因此,该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诊断结合治疗功能[19]。 但值得注意的是,纤维支气管镜检测本身的侵入性操作就存在较大的风险性, 在实际的临床诊断检查工作中会发现患儿在检查结束之后有可能出现并发症情况,包括低氧血症、发热、咳嗽、喉痉挛等。 这一情况也在提示广大医疗人员, 存在下列几种情况的患儿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该诊断方式: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②处于哮喘急性发作期;③肺功能严重损害;④咯血等。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工作中需要明确其发病类型、发病原因后对症下药才能起到积极的治疗效果,换言之,只有针对性的治疗用药才能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在下文中, 笔者则主要介绍临床常见的几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药物及相关的辅助治疗措施。
由于小儿呼吸系统结构尚未发育完全, 其呼吸系统解剖学生理特点与成人相比较为特殊,因此,当他们的呼吸道出现过多、黏稠分泌物时,则会因为难以及时排出而长时间滞留于肺部及气管当中, 这种情况无疑又加大了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难度。 氨溴索是常采用的一种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药物, 其本身所具有显著的祛痰作用能够在治疗中得以有效发挥, 患儿呼吸道中滞留的分泌物被很好稀释,促进痰液顺利排出,其临床症状也显著缓解。 同时,运用氨溴索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时,还能够帮助其维持呼吸道黏膜纤毛上皮细胞正常功能, 从而抑制呼吸系统炎症进展。 有临床研究显示[7],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工作中予以患儿运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可以收获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并且在患儿的具体用药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或并发症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0-23]。
免疫增敏剂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能够起到改善患儿免疫功能的作用, 其治疗有效率也得到了应用证实。 按照免疫增敏剂的来源不同,该类药物可以分成中草药、化学合成小分子、微生物制剂以及生物制剂等多个类型。 中草药类的免疫增敏剂中所运用的中药组分也较多,例如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牛膝多糖等,这些中药成分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生物反应调节活性, 当将其用于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时,可以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提升患儿的免疫能力, 对于提升其综合治疗有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价值[24]。 在微生物制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则是斯奇康, 治疗时主要通过增强小儿体内UK 细胞活性及巨噬细胞活性来进一步稳定嗜碱细胞膜,此外,斯奇康可以进一步在患儿机体中诱导感染素分泌生成, 从而起到调节其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在生物制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免疫球蛋白。 将该类药物作用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时, 可以通过调节补体与细胞因子的功能来诱导靶细胞的凋亡, 进一步抑制呼吸系统炎症。 并且,免疫球蛋白也可以通过对树突状细胞的活化等方面进行调节,从而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程度[25]。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则是一种具有各种不同生理功能的临床一线药物种类,在治疗呼吸衰竭、严重喘憋、全身严重中毒症状、 感染性休克等合并症的重症肺炎患儿时适当地运用该药物可以有效提升患儿的临床效果, 不过在一般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治疗工作中通常不考虑加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在极低体重儿的慢性肺疾病常规治疗与预防工作中尽可能避免运用该药物。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该药物时,临床医疗人员需要对药物的具体使用剂量进行严格把控,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谨慎用药[26-27]。
在下文中笔者主要介绍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两种常用辅助治疗措施。 ①吸入氧气雾化,吸入氧气雾化又称为雾化吸入法,主要是以氧气为驱动力,驱使氧气雾将药物形成相应的微小颗粒,从而便于患儿吸收药物,更进一步地发挥药物在机体中的作用[28]。 同时,运用该治疗措施时, 患儿能够在吸入药物的同时吸入一定量的氧气,能够帮助患儿进一步改善其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疾病症状。②患儿在吸入NO 之后,可以起到相应的抗炎、抗菌效果; 其次,NO 自身能够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 对细菌中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产生较强的生理抑制作用;另外,NO 还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离子,从而提升肥大细胞膜的稳定性, 于保护患儿机体免疫机制方面价值显著。但是,临床应用NO 时,其具体的吸入持续时间、 吸入最佳浓度等参数还需要广大医学工作者孜孜不倦深入研究[29-30]。
综上所述,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可以根据患儿实际临床症状进行合理选择采用,同时,结合患儿年龄特征、生理构造特点进行综合考量给药。 科学的诊断方式加上针对性的治疗才能真正改善患儿疾病状态, 促进其健康发育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