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殿荣
丽江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诗人,我熟悉的就有和晓梅、鲁若迪基、冯娜、蔡晓龄等等。但对尹晓燕、和剑猛、东巴夫三位青年作家了解甚少。直到《壹读》将收入丽江青年作家专号的三篇小说发给我,让我领略了丽江青年小说家的风采,也再一次触动了我对于丽江文学的想象。
孤独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命题。这三篇小说都不约而同地凸显了人作为个体孤独的生存状态。尹晓燕笔下的山区女教师,和剑猛笔下那个不断失去亲人的“承难人”,还有东巴夫塑造的那个脑瓜不灵光的孤儿吴铁,他们有的是因为远离人群,有的是在人群中被疏离、被忽视,或是被误解,总之这些人物读来都让人十分心疼。尤其是尹晓燕的《心里的山》,这篇小说让我不由地想到人文社印在麦卡勒斯作品封面上的那几行字:“孤独是人的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
《心里的山》开篇即营造了低气压的沉默氛围:她和他都是山区教师,他们半年多没有出山了。这次虽然是夫妻两人结伴下山,还有小狗卫卫(赛虎)相伴,但他们似乎早已感染了山里习惯沉默的特性,“从学校出门到现在,他们都没有说过话了”,而且这半年来,他和她说话已经不多了。周围群山莽莽、雾色茫茫,脚下路途并不平坦。在这样的氛围中,她一边赶路,一边回忆起如何到山区任教、嫁人、怀孕的过往。小说写出了山区教师的艰难种种,但我想小说的目的不止于此,真正触碰灵魂的部分是他们在孤独之下如何抉择:她服从了命运和环境,从不可能与他结婚,到进入了顺势而为的婚姻;而他,虽然结婚了,他的孤独并没有真正消除。小说在结尾部分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翻转:终于到了乡街上,她却没有上车,而先跳上车的他,最终也没有再跳下来……这似乎喻示着正常生活环境下,他们二人关系应该有的结局。然而,终究是孤独将他们捆在了一起。他们曾经试图一起抵抗孤独,显然,他们失败了。男人虽留下了有着身孕的女人,但男人也实在不应被苛责,他太渴望外面的世界了。男人的先行离去,进一步加深了小说关于孤独的文学命题。好在小狗卫卫寻了回来。不管卫卫是自己跳下来的,还是男人将它从车里抛了下来,卫卫对女主人的寻找,都给小说增添了一丝暖色,也使她在孤寂中得到些许慰藉。
生活在人群中的人,也未必不会感受到孤独。和剑猛《承难人》中的余仁义,就是在人群中被冷眼相看的那一个。他从十几岁开始,便饱受接连失去至亲的痛苦。先是自己的弟弟、母亲,后来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先后离他而去。大家认为余仁义是村里的“承难人”,只要活着,就会有无尽的苦难。按照民间的说法,承难人是替大家承受苦难的,可是没有人会感激他,人们只是希望他活着,希望他可以继续承受不可预知的苦难。这样的预期是多么残酷冷漠啊。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余仁义最终找到了对抗和消解孤独的办法:他对购物上了瘾。他沉迷于电视购物,从飞天茅台到航天纪念币,再到各种保健品、儿童玩具等等,余仁义和他的妻子“在这个购物的世界中,建立着自己的国度,他们是里面的王”。小说将所有苦难都堆在了余仁义身上,让读者看到了他性格变化的明确脉络,从恐惧失落,到多疑偏执,每一种转变,都拉开了他与人群的距离。还有什么能支撑他熬过这么悲苦的一生呢?迷恋并沉溺于购物,是作者给出的一个可以理解的方式。身边已经没有让余仁义可以信任的人了,他只能信赖看不见摸不着的远方,只有远方的人(虽然是别有目的的人),能够带给他慰藉,成为他与世界平等交流的渠道。小说结尾几段,加入了作者的一些声音和态度,可见作者是带着体恤人物的心理来完成这篇作品的创作的。不过如果能将这部分内容交给读者去思考,以人物自己的故事收结小说,可能会更好一些。
东巴夫《裂隙》的主人公吴铁是一个脑瓜子不灵光的人,其内心的孤独孤苦不言自明。但相较前两篇,这篇作品的暖色更多一些。正如题记所引的那句话,“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进来的地方”。小说中的这束光首先来自吴通、王怜儿夫妇对儿子吴铁的爱。虽然小说一开头便是父亲酒后气势汹汹地踹开家门,只是因为听到一些闲言碎语,怕傻儿子将来结婚害了哪家的姑娘,想要阉割自己的儿子,实际上他们夫妇二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儿子身上,想方设法教授他独立生活的本事。有风水先生想要收吴铁为徒,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好事,父亲却担心儿子收在酒鬼手下,落不到好,果断拒绝了。小说既写出了吴通夫妇的无奈和隐忍,也因为吴铁的傻,将这对父子关系呈现得更为纯粹,将这份亲情表现得更为质朴、深沉。而吴通心里同样存着对父母的爱和孝。当墨兰村搬迁到桃花村后,吴铁对一切都新奇,但他无法融入新的生活,最后选择回到荒废的家园,回到有情感寄托的地方,独自生活,为父母守灵。另一方面,古老的互帮互助的乡村秩序在小说中得到呈现。比如吴通的葬礼在族人的帮助下办得响亮,每家派出代表参与守夜,还请东巴法师来做超度仪式,围着篝火唱“热美蹉”;又比如当吴铁决定回到墨兰独居后,族人和村人都没忘了去照拂这样一个脑瓜子不灵光的被认为是傻子的人。尽管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和措手不及,这些油盐米面的照顾,让人看到了温情与爱,是绝望中的希望,是最能够打动人的部分。
本期丽江青年作家专号推选出这三篇小说,在篇目上也许并不算多,但可以看出,这三位作家都在关注人的生命状态、呈现人物的命运,有悲悯的情怀,也有正视苦难的勇气,同时也在寻找着抚慰这些灵魂的途径。这样的面貌,值得对丽江多民族青年作家的小说创作有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