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醇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525(2020)08-00-01
胶质瘤属于颅脑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肿瘤,在所有颅脑内肿瘤中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占比。主要呈现浸润性、侵袭性生长,与周围的脑组织没有明显的分界,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手术治疗的方式为主,但是手术一次性彻底切除的几率比较小,并且手术对患者的脑部损伤比较大,如果手术采用的是扩大性切除病灶,就会损伤正常的脑组织,会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其临床复发率比较高。所以,大多数患者在术后都会接受放疗,可有效抑制肿瘤的快速生长,但依然会对脑部造成损伤,导致放射性脑损伤的形成。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在临床上有很多相似的特点,都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但是两种疾病的治疗方式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实施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很多患者及家属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临床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核磁共振(MRI)已经成为了临床上主要的诊断方式,此种检查方式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等特点,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明确反映出组织病变及代谢的变化,通过对水分子扩散的观察,从而反映出组织空间的内部结构,从中获得高分辨的图像信息,所以,在诊断结果中可以观察出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区别。
胶质瘤在脑组织损伤疾病中比较常见,属于一种原发性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其生长比较活跃,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差,具有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等临床特点。一旦确诊之后,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并且最大的程度的将病灶完全切除,术后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化疗与放疗,在治疗过程中,有一部分患者会有放射性脑损伤的出现,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同时也对生命安全具有较大的威胁。手术后接受化疗、放疗的患者,经常会在手术的位置出现新的强化病灶,或者是在原来病灶的范围内进行扩散,出现这两种情况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胶质瘤术后复发,二是由于放疗导致的放射性脑损伤,两者的治疗方式差异性比较大,对于复发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的可能性比较大,出现放射性脑损伤的患者,一般在临床上需要持续观察,有一部分患者是可以自行消退或者相对较平稳。所以,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成为了临床上关注的重点。虽然病理组织的检验是对两者的最佳诊断,但是对于患者来说,其伤害性比较大,具有一定的弊端,因此,影像学的检查成为了检查的重要方式,对接下来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放射性脑损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早期的假性进展,二是晚期的迟发性脑损伤。早期的假性进展主要在放疗后的半年之内发生,大多数患者在放疗的三个月之内发生;迟发性脑损伤发生在半年之后甚至数年之内,最晚的也可以在10年之内发生,在临床上大多患者在放疗的一到两年之内。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与放疗医师的技术、放疗设备及剂量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放疗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坏死及肿胀,使血管内皮细胞连接比较紧密,继而破坏血脑的屏障,使其通透性增加,形成放射性脑损伤。在临床上,放射性脑损伤只会出现在原放射范围内,即使扩大了放射范围,其损伤也不会出现在原放射范围,目前对于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没有明确的表明。
胶质瘤复发的病理机制与放射性脑损伤完全不同,胶质瘤的复发主要是由于新生血管的形成所致,肿瘤的恶性程度与肿瘤病变处新生的血管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胶质瘤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的10个月到1年半之间,与放射性脑损伤时间点有所不同,两者在进行核磁共振增强的检查时,放射性脑损伤其强化病灶张力比较低,一般呈花边波浪状强化,并且术中不明显,同时,伴有明显的占位性改变,与胶质瘤复发的表现比较接近,所以在临床上鉴别的难度比较大。胶质瘤与放射性脑损伤发生情况;检查的过程中主要方法为:MRI平扫、增强与灌注加权成像(PWI)扫描,根据仪器参数进行设置,MRI平扫包括横断位与矢状位;PWI应用的是多层采集,一般采集时间在5分钟左右。每个层面采集完成后保存50副左右的图像,灌注成像后,进行增强扫描,主要方位为横轴位、矢状位与冠状位。评价标准:(1)胶质瘤复发诊断:病灶占位比较明显,连续两次MRI检查显示强化灶有明显增大,脑组织活检显示有肿瘤活性細胞。(2)放射性脑损伤诊断:连续影像学检查病灶没有变化或者缩小,强化病灶周围的水肿及占位有所减轻,临床表现比较稳定或逐渐好转,进行组织学检测并未发现肿瘤细胞。
当强化病灶出现在原手术范围之外,则胶质瘤复发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接受三个月的消炎、脱水等内科治疗之后,病灶的范围越来越小,那就一定是放射性脑损伤,而胶质瘤复发其病灶只会越来越大,缩小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如果病灶的强化范围大于5毫米,并且存在超过三个月的时候,胶质瘤复发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虽然上述的辅助检查可以判断是胶质瘤复发还是放射性脑损伤,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工作当中,核磁共振的平扫及增强扫描依然不能对二者进行有效地判断,无法对临床的治疗方式进行指导,就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也就是核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本文主要表明,应用MRI检查判断胶质瘤复发的患15例放射性脑损伤患者6例;其发生率分别为22.06%、8.82%;两者的rCBVmax、ADCmin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从病理机制上可见,胶质瘤复发时ADC值降低表明肿瘤细胞比较密集,发生放射性脑损伤时,由于吞噬细胞浸润、凝固性坏死,可以导致ADC值升高;除此之外,由于手术所导致的胶质增生、瘢痕形成及局部损伤时,也会出现ADC值的改变。ADCmean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陈孟达等人在研究中显示,胶质瘤复发病人rCBVmax、ADCmin值分别为(2.42±1.47,0.86±0.21)×10-3 mm2/s,与放射性损伤病人相比差异较明显(P<0.05),ADCmean值为(1.37±0.32)×10-3 mm2/s与放射性脑损伤病人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本文结果基本一致,这就证明了MRI方式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MRI、PWI检查有助于判断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诊断,rCBVmax、ADCmin值是临床诊断的最佳参考数据,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