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楚文化中的器物美和精神美

2020-11-03 05:45徐小锋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楚文化

[摘  要:春秋战国时代,在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楚文化犹如一颗镶嵌其中的璀璨明珠,文化历史的进程从被轻视到问鼎中原,艰难困苦中孕育出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楚文化,即漆器工艺之美、楚风汉韵音乐之美、老子庄子的哲学之美、屈原离骚殇情之美。每一種美的背后,都与楚国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信仰审美密切相关。

关键词:楚文化;漆器工艺美;音乐美;老庄哲学之美;屈骚之美]

当摩西带领希伯来人越过红海,逃出埃及,来到有“流着牛奶和蜜蜂”之称的巴勒斯坦,在沿地中海地区,犹太王大卫勇战哥利亚,挫败腓力斯人,在欧洲的另一端,幽暗的森林荆棘遍布,楚国的先祖便在这片“蛮荒之地”开始了他们“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的开国历程。

周王朝分封下的楚地,从“熊绎守燎”的蔑视疏远,到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问鼎中原”,楚国的历史注定是充满着苦难与深沉。对周天子的芥蒂与隐忍,势必要在文化领域与中原文化相对立。“龙”是中原文化的象征,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么,楚文化就把“凤”作为楚国的图腾。一龙一凤、一北一南便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潜意识里对中原的正统文化的反抗与不满,八百年的楚国历史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崇火尚凤”的血脉承袭,“尊左好巫”的宗教信仰,始祖鬻熊带着族人在幽怨哀泣中祭祀着“巫鬼”,与中原文化“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大相径庭,与古希腊的美中透出一股淡淡的“静穆的哀伤”极为相似,这种对自然的崇拜和恐惧中,楚人不断思索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在这片文化的港湾中更好地安放不羁的心灵,追求物质与精神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张正明在其《楚文化史》一书中将楚文化划分为滥觞期、茁长期、鼎盛期、滞缓期和转化期,并指出:“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说楚文化有六个要素:其一,是青铜冶铸工艺;其二,是丝织工艺和刺绣工艺;其三,是髹漆工艺;其四,是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其五,是屈原的诗歌和庄子的散文;其六,是美术和乐舞。”这六要素是楚文化领先中原文化的一串明珠,是把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外化在客体之中,楚人开始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寓于对客体的改造中,创造了漆器工艺的形态美、楚风汉韵的音乐美、老庄哲学的精神美、屈骚殇情的人格美。

一、漆器工艺的形态之美

楚国具有生产、制造漆器的物质条件和原料,如生漆需要的漆树、油桐等竹木资源。其次是楚人的智慧,随着楚国疆域的开拓,商业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使得漆器能够博采众长,激发楚人的思想活力和创造力。在湖北省博物馆展览的彩漆木雕鸳鸯形盒,精细的刻工、复杂的程序,从制胎、涂漆、描绘、打磨可谓匠心独运。在追求美学方面,尽量还原于物,正如康德说的“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他却又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在纹饰方面,把编钟的演奏场景绘于其上,极具感染力。在造型艺术方面,追求美的实用性,在木箱上绘制二十八星宿图,以黑漆为底色,兼采红、黄、褐诸色,运用线勾平涂等手法组成一幅星空的画面,富有立体感和动感,体现出对自然的思索,也只有仰望星空的民族才能产生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惊异”。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楚国器物的美“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雕刻方面如虎座凤架鼓,手法细腻、线条柔美、形态轻盈,显示艺术品的自然美和曲线美。《鹿角立鹤》独立的青铜雕塑,各相互独立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更加凸显出整体的美。杜牧诗:“楚腰纤细掌中轻”,反映楚人好细腰的形体美以及出土的高脚礼器都体现楚人对纤秀风格的审美情趣。在建筑方面,“高台基,大坡面,宽屋檐”是楚国宫殿建筑的显著特点。台榭式的建筑风格,空灵峻高,蕴含着楚人对辽阔无际的宇宙空间美的追求。在装饰方面,楚人明显存在着一种普遍的饰美心态。编钟的全套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行纹,采用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称,显得精美壮观,庄重肃穆。在音乐的发展中,允许夷夏并存,雅俗共赏,从一个侧面,展现楚人开阔胸怀。

二、楚风汉韵的音乐美

叔本华在美的理念,重视和推崇音乐,他认为:“人们既可以把这世界叫作形体化了的音乐,也可以叫作形体化了的意志。”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能旋宫转调,弥补了我国古代只有宫、商、角、徵、羽五音阶的空缺,演奏出七音阶的乐曲,音域宽广,达5个八度,可谓是“一钟双音”,与楚同时代的古希腊灿烂文明却只有三种乐器——两种弦数不同的竖琴和一种双管芦管,主要是为唱诗者伴奏,而不能合奏。楚编钟,能完美地融合钟、磬、鼓、瑟、竽、排箫等乐器,加上楚人灵动的舞姿,《大招》云:“叩钟调磬”,“鸣竽张只”,“赵箫倡只”;《招魂》云:“陈钟按鼓”,“竽瑟狂会”呈现出一幅千古绝响的极乐盛宴。

编钟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能完美演奏《楚殇》屈原放逐的悲愤,《竹枝词》的悠扬动听,乃至贝多芬名曲《欢乐颂》的清脆明亮。1997年中国香港地区回归,谭盾以编钟为主体演奏出《交响曲1997:天、地、人》,奏响千禧年跨世纪的乐章,承载“中华龢钟”大国重器的标志和中国声音。

三、老子、庄子的哲学之美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支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马克思、恩格斯将地理环境视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参与者,是劳动过程的要素之一。楚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长江和汉水交汇于此,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水汽十分充足。在人文方面,荆睢山区的刀耕火种,江汉平原的步履维艰,到后来的赫赫国力“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老庄的“柔弱胜刚强”的辨证法思维以及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由此而产生。“一个民族的哲学—美学思维决定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观照方式”,一弱一强、一阴一阳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在楚国的文化中星光璀璨。

战国中期的楚美学,就其基本流派来说,就是道学的美学,主要为:“法天”“齐物”“神遇”。《老子》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与冯友兰人生四境界中的天地境界有着神和,非人力所能及了。曾侯乙墓出土的銅鹿角立鹤,乃楚人所臆想出来的神物,把它置于墓中,可以佑死者之躯于幽冥。楚人认为人死魂在,也会发现墓穴之中的棺椁里,大棺与小椁之间有孔洞的存在,人死后精魂依旧可以在冥间遨游,也可以借助鹿角立鹤高飞登天,与神同列,其宇宙意识和空间效应令人震撼。所谓“齐物”,要旨在于分合与转化。分与合、破与立、毁与成。《庄子·齐物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于一。”这已经包含了辨证法的思想,对立与统一的相互存在关系了。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在楚人的思想里他们倾向于解构,这也反映在楚国的美术作品中,把人和兽、人和鸟、人和蛇具化成神怪,含有极其高深的美学思想。最后说“神遇”,《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来讲庖丁解牛,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以神驭形,以意驭象,神和意属于形而上的,是一种“绝对精神”,是意识的一种能动性的表现。

在地理环境方面,楚人在“江汉川泽山林之饶”的环境中生息繁衍,“大底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且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祥,民生其际,多尚虚无。”[2]水的灵性滋润着楚人的活泼、抒情、浪漫、虚无的情怀,赋予了哲学和文学洒脱、神秘之感,这较之中原的拘谨、庄重来说,多了几分的灵动、诡谲。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无色无味,无形无刚,柔弱至极,但它却能成其一切。楚国的先哲善于用水和气来探讨世界的本原,“人之生,气之聚也。”这也与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的气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有着天才的巧合。

四、屈原的楚骚之美

屈原,与古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同时代,二者都具有高洁的灵魂,敏而好学,有着极好的天赋,“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官至大夫,长袖善舞,地位显赫,“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然而为佞臣贼子所不容,向怀王进谗,怀王进而疏远屈原,不听屈原之忠谏,郢都沦陷后,屈原被谪迁至江南,行吟泽畔,投奔汨罗江,以表其“察察之身”,“皓皓之白”。屈原忠君爱国,敢于直谏,虽被放逐,但心却始终向着楚怀王,此种悲剧何其感人,他的“美德”“美政”和“美辞”就像高原上的雪莲花,纯白无瑕。

(一)美德

屈原是一位才德兼备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志洁行廉,在《离骚》自喻为“美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来类比屈原内心的真善美。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描绘一个身披香花与美玉,幽芳高洁的美美君子,内心的美德不言而喻。美德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它乃是以居间者为目的的。”“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征,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性。”[16]屈原的名字“平”“原”“正则”“灵均”中就不难发现中道哲学、中和美学的蕴藉,屈原“好修为常”的人格持守和美政理想

(二)美政

在政治方面,屈原主张要像三皇五帝那样,选贤任能,任用贤明的人才,亲贤臣远小人,“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同时君王本身要具备良好的德行“夫惟圣哲之茂行兮”;在法治方面,屈原主张内修法度,“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使法公平公正地实施,这是诗人美政的憧憬。在那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污浊官风里,诗人愤世疾呼“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即使美政实施不了,仍秉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坚信真理、正义的存在。

(三)美辞

屈原诗的美可以用“惊采绝艳”来形容,《离骚》《九歌》大量使用比兴的手法,用善鸟香草来配忠贞,恶禽臭物来比谗佞,语言句式上面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对偶节奏和谐,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如“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气势磅礴,节奏感强,铿锵有力,将屈原那种壮志难酬,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表现感人肺腑。郑在瀛一辈子研究《离骚》,他说:“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谓真名士。”它给艺术带来高洁绮丽的情思。严羽在《沧浪诗话》云:“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

参考文献

[1]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韩林德.境生象外:华夏审美及艺术特征考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3]李帆.《刘师培卷》“南北文学不同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徐小锋(1990.04—),男,湖北省京山市人,武汉市江汉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楚文化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论楚文化传统价值观在楚剧中的传承与升华
循木耳影踪,访千年古迹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浅析楚文化中的丝绸植物纹样
楚文化在湖北园林设计中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浅谈楚文化对当代漆画发展的影响
传承与再造——武汉东湖梨园广场环境艺术小品造型与色彩设计
越墓随葬品文化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