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吉平
【摘 要】绘本,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既有文学内涵,又有色彩丰富、形象鲜明的图画特点。为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其价值,我们在选择绘本时首先要考虑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水平。基于部分教材容易产生忽视儿童学科地位和情感指导的问题,教师应选择适合儿童的教材,创建以人为本的儿童观、“为我所用”的阅读概念和“重感轻理”的学习概念。
【关键词】绘本教学;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一、幼儿园绘本教学的相关概述
绘本最早缘起于欧洲,发展已逾百年,后经台湾传到大陆,专门指儿童文学中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越是成功的绘本,图画与文字越是配合得紧密而巧妙。成功绘本的角色塑造、情节设置、结构安排以及版面设计,无不是基于儿童的接受习惯和欣赏趣味而进行的。绘本之所以成为一种为孩子喜闻乐见的书籍,是由绘本最大的特点决定的,即图画具有独立的叙事功能,能更好地帮助儿童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进而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从文字来看,该书是围绕主人公萝丝来叙事的,仅用了47个字描述萝丝散步的过程,没有涉及另一个主人公狐狸,但在图画中狐狸却出现了,始终跟随着萝丝,想寻找机会吃掉萝丝,却总是扑空。如果单从文字上进行讲述,故事本身并不动人,但与图画结合在一起时,故事就完整生动了许多。
二、幼儿园绘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绘本选择不当质量不高
目前,教师对绘本的选择主要参考推荐书目,很少根据孩子的成长水平来选择绘本。大多时候教师们对绘本的选择不是很在意,因此对教育目标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
(二)缺乏延伸教学
教师总是将课堂控制在自己手中,往往忽视孩子们的兴趣、感受以及是否对其产生显现思维。机械式教育往往达不到互动式、配合式教学的完美效果。
(三)绘本教学无视儿童主体
大部分教师容易出现自己的讲述代替了孩子的自由阅读,用自己的教学思路代替幼儿的阅读思路,不给儿童思考、想象的机会,剥夺了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绘本讲述忽略情感引导
教师要为儿童创设生动而富有情感的活动情境,引导幼儿融入角色,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促进幼儿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这对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儿童获得的是冰冷的信息、空洞的评价以及虚假的情感,这就违背了绘本教学的初衷。
三、优化幼儿园绘本教学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特点的绘本进行教育
不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特征,他们对阅读,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兴趣也不同。所以在选择绘本时,选择较少的文本和尽可能多的图片。例如,一个3岁的孩子无法理解太多的文字内容,所以他应该选择冒险或幻想的绘本,里面有更多的图片和更明显的情节,以吸引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这样绘本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创新和锻炼。
(二)强化多方合作延伸绘本教学
在理论上,高校的科研开展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理论支持,深度的理论才便于教学的更好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绘本教学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三)教学目标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儿童观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绘本教学要坚持“儿童本位”思想,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及阶段性的差异。在教学中,除了鼓励幼儿了解绘本外,教师还应该承担起教师的责任,例如通过阅读,讲话带有情感、动作、道具,促进幼儿对绘本的兴趣。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还建议教师应该关注开放式问题,并辅之以小组讨论。教师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制作一本绘本,以培养他们对绘本的兴趣,并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帮助孩子通过阅读绘本感受隐藏在图画背后的东西。
(四)教学过程要体现“重感轻理”的价值观
幼儿园、小学绘本教学应当采用感性启发教育的方式,减少知识灌输的理性认知方式。只有教师“情感”投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唤醒和感染儿童,才能在教学中启发儿童感悟生命、张扬个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绘本教学的整体效益。在享受绘画乐趣的过程中,孩子们将继续提问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儿童的沟通和表達能力的发展。绘本教学可以提供各种观察,思考和感性体验,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总之,绘本教学作为孩子的“第一本的读物”,对孩子未来的阅读和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应该尽可能围绕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阅读环境,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出版物,采用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真正发挥绘本的教育价值,使孩子们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郭华.幼儿园绘本教学有效性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9(01).
[2]王立秋.幼儿园绘本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02).
[3]刘瑞.幼儿教师社会主题绘本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