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萍
【摘 要】所谓数学“学困生”,就是指那些感官和智力正常,但数学学习成绩低于其智力的潜能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数学目标要求的部分学生。对待此类学生,我们应当放好心态,调整好态度。因此,通过培养数学学困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交流的信心与能力,不仅有利于他们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对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有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困生;交流;健全人格
一、走近学生、尝试表达
学困生相对而言比较缺乏自信心,因此往往会关上自己的心门。作为教师,应主动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其特长的部分制造机会,让学困生尝试表达,积累成功的积极体验。
案例一:在我教 “运算律”这一课时,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导入以后,我发现孩子们情绪高昂,出示情境图,我准备请一位学生起来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我决定叫小庄,他站起来后有些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很明显,他没有认真听讲。我微笑着让他坐下,请另一位同学回答,最后让小庄再说一遍,这次他很小声地回答了问题,那節课后半段他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当本节课学习到将具体算式抽象为一般字母表达式时,我进行了小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我走近小庄发现他一个人在那边弄橡皮,我问他为什么不和其他的成员一起讨论,小顾告诉我:“老师,每次小组讨论的时候他都不讨论,他根本就不会……”他有些生气,辩解说:“我会!”我笑着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会,现在你和其他同学好好讨论,一会儿老师想请你回答,好吗?”他看着我说:“嗯,好的。”
二、提高密度、建立自信
对学困生的提问,我们应当注意放低问题的难度,让学困生尝试回答。由于学困生相对来说自制力较弱,所以来适应注意高密度,即反复抓、抓反复。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自信心。
案例二:在学习“运算律”时,遇到计算题,我常常会叫一些学生上黑板板书,然后全班集体核对答案。那天我第一次叫小吴上黑板写,她的表情有点紧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动不动,我走到她跟前,问:“小吴同学,这道题你会做吗?”她低着头摇了摇,我明白她的意思,便换了其他同学。做完以后,全班同学核对答案,我问了一下:“这四道题全部做对的同学举手。”我留意了一下,她也举手了。下课后,我请小吴到了走廊上,很明显,她很紧张,也许是认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我问她:“小吴,老师凶吗?”她摇摇头,我接着问:“这节课老师教的东西你听懂了吗?”她点点头。我说:“你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女孩,老师很喜欢你,所以上课的时候常常会提问你,老师发现你的进步特别大,对于书上概念的掌握非常熟练,班上很多同学都要跟你学习。今天的四道计算题你全对是吗?”她抬起头,看着我,愣了一会儿,点点头,我说:“那么老师让你上黑板写,你为什么说自己不会呢?”她不说话,我耐心地等了一会说:“其实你不是不会,只是害怕上黑板,对吗?”她想了想,点点头,我又接着说:“老师知道你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其实老师小的时候也很内向,可是在老师上四年级的时候,我的妈妈告诉我,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仅要会,还要敢于表达,敢于上台锻炼自己,你说对吗?”她依然没有说话,我打开书,告诉她:“明天我们学习练习五,第二大题的简便计算我老师想请你上黑板写一写,并且说一说你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到。”
三、活跃课堂、正确引导
课堂的氛围对学生的参与度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给予正确的引导,形成良好的班级竞争,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班级发言,加强交流能力。
案例三:在学习第六节“找规律”时,有三个木偶娃娃和两顶帽子,首先我引导学生怎样才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提醒大家要有规律地寻找。接着让他们拿出课前做好的木偶娃娃和帽子进行搭配。小徐高高举着小手,我让他起来回答,可他的发言有点偏题:“老师,我觉得这道题很不公平,为什么有三个木偶娃娃,但是只有两顶帽子呢?这样会有一个娃娃没有帽子,我觉得应该有三个木偶娃娃有三顶帽子……”我想了想回答,“你的问题很好,但这个不是我们课堂上应该讨论的。”然后我让大家继续讨论。再请同学回答时,同学说得很好,大家按照要求发现先选定一个娃娃,搭配两顶帽子,再选定一个娃娃,搭配两顶帽……也就是有3个2相加,当我再请几位同学起来说说看的时候,小徐的小手高高举着,我请他回答,他说了另一种方法,即一顶帽子可以给三个木偶娃娃戴,一共有两顶帽子,也就是有2个3相加。我夸了他说得很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孩子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挑战,而及时的沟通交流是让孩子的心理保持健康的重要途径,在学习中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让我们的孩子更好成长。
参考文献:
[1]盖晓蓉,赵冬燕.交流技巧训练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06(29).
[2]段定来.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策略[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11).
[3]张春萍.如何让数学学困生摆脱困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