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钰芯
【摘 要】小班长是如今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普遍模式,这个角色介于教师与幼儿之间,一方面配合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帮助其他幼儿提升学习表现。小班长的介入对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长;管理;利弊
一、当前小班长的主要产生方式和轮换机制
当前的小班长产生方式主要有教师选举、其他幼儿选举、幼儿自荐这三种,教师选举小班长时,根据的是幼儿平时的综合表现,包括学习成绩、动手能力、服从程度、在幼儿中的正面影响力等因素做任命标准;其他幼儿选举时,是根据幼儿在同龄群体中的表现是否被大部分幼儿所认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出“小班长”;幼儿自荐时,给予所有幼儿公平表现的机会,讲述自己认为自己表现优异的地方,再由教师或幼儿投票决定选择哪一位任职。轮换机制按不同周期分为长期或短期任职,主要有以学期为周期、以月为周期、以周为周期、以日为周期。以学期或月为轮换周期的小班长需要之前有着稳定而广受認可的综合表现,并在幼儿群体中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公信力,才能长期任职,这种制度下小班长的选举范围较少,只有少部分幼儿可以担任,这种轮换机制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带头模范的管理作用;而以周或日为轮换周期的小班长,选举的范围更广,更多幼儿可以有机会担任小班长,以连任作为表现好的肯定,相反,表现不好则被替换,这种轮换机制更多起到的是激励的作用。
二、教师、家长、幼儿对小班长及其职责的认识
(一)在教师角度下的现状调查
教师是小班长模式的提出者,也是小班长权利的赋予者,在教师的视角下,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研究在这个模式中,通过以下问题诸如:教师是否支持现行的小班长定期轮岗?在评选小班长的过程中具体有哪些客观标准?对小班长的权责范围划定有哪些?评判选举小班长的条件是否具备合理性,小班长的工作更趋于对幼儿的帮助性还是对教师的帮助性以及小班长模式的管理有效性。研究结论为小班长的产生源于教师对幼儿的管理需求,教师在这一现象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主导着小班长的角色选择,小班长模式的岗位制度以及小班长的权利范围。而小班长则是介入一般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角色,小班长代表的是教师对幼儿的管理要求和教学方式,行使的是由教师赋予的管理权限。在此次研究观察中,经常会看到小班长在管理其他幼儿时,一方面会按照教师的要求规范和纠正被管理幼儿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会把管理的情况汇报给教师。这说明,小班长现象的存在实际上代表的是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帮助教师更高效地完成了教育任务。
(二)在家长角度下的现状调查
小班长除了在幼儿园的表现被纳入考核范围,在家中的表现也值得被研究,尤其是幼儿在担任小班长前后的行为变化尤其需要教师和家长的不同角度进行行为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担任过小班长的家长提出有关家中幼儿担任小班长后的变化、自己对小班长模式的认可、对小班长家庭教育的理念等系列问题,判断在学校以外的家庭生活中,小班长的这个身份是否给幼儿带去了正面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位家长中有18位认可小班长模式并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担任小班长后行为表现都有进步,具体表现为对自我管理要求变高,自我约束力更高,在家中更乐意帮助父母参与家务,在做课后作业时也更为主动和自律,家长认为“小班长”的角色为幼儿带来的是一种肯定的价值,更多起到的是对幼儿的正面激励作用。
(三)在其他幼儿角度下的现状调查
在其他幼儿的视角下,主要研究的是没有担任过小班长的幼儿对小班长模式的喜好程度、参与热情、对小班长职责和权利以及小班长是否有利于幼儿间关系的团结融洽等问题。研究结论为幼儿认为“小班长”代表与其他幼儿角色的不同。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第一时间会渴望能迅速融入同龄的群体中,并建立与同类群体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获得群体带来的自我认同感。在融入同龄群以后,一旦幼儿成了小班长,便有了新的角色脚本,而赋予他们这个角色的主体即教师,通过权威性的授权为小班长这个角色加入了权威衍生的属性,使小班长在一众幼儿中代表的是权威和管理者的身份,这种权威属性不受其他幼儿的影响存在,无论其他幼儿接受与否,这个角色都已是与众不同的。
在本次观察中,我发现很多担任小班长的幼儿,在日常管理班级的活动中,会展现出与其他幼儿不同的说话和行为方式,更多时候是在模仿教师的言行,可见从幼儿角度将小班长这个角色解读为“小老师”般的存在,履行的是教师的部分权利,这个角色代表的是与其他幼儿的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异。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我就是喜欢当班长[J].上海教育科研,2003(07).
[2]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