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怡
(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350117)
古筝的音色拥有柔美以及剔透的特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中,成为国民表达自身思想理念、人文哲理的重要形式。而从古筝的历史形成过程、音乐艺术表现特征,以及人文思想等层面探究古筝乐曲的音乐特点及表现形式,能够发现古筝艺术可以将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释家理念,充分地融合到乐曲中,并使其成为古筝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古筝特殊音效的利用与研究,能够有效地拓展古筝独有的艺术思维,使其音乐内涵得到延伸,并将创作者的“时代精神”及“思想韵味”全面而深切地呈现出来。对古筝演奏者来讲,特殊音效的灵活应用能够有效地丰富演奏者的音乐演奏方式与风格,使现代音乐元素与古筝艺术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古筝艺术的发展范畴。
古筝艺术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并在古筝教育学科化、专业化的推动下,得到了积极的传承、改良与创新,使古筝艺术的文化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在古筝艺术获得持续完善与发展的同时,古筝的形制、弦制、技术、音响等层面也得到了改革与发展。在我国音乐艺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古筝音效已无法满足现代创作者的创作需求,音乐演奏者需要一种全新形式的古筝演奏方式,以此提高古筝艺术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基于此,为有效融合现代文明与古筝演奏的融合力度,使古筝演奏更具现代性、时代性,确保音乐创作者能够取得良好的艺术表现效果,诸多专家及艺术家纷纷开始古筝音效的探索与研究,从演奏技法、功能效果等层面出发,探究古筝艺术的时代性与审美性。近些年,古筝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进入鼎盛时期,使古筝特殊音效获得各音乐领域的充分关注与重视,使其在原有的乐曲演奏的前提下,获得完善与创新,并应用到现场演奏之中。很多古筝音乐创作者通过对其他音乐技巧的借鉴,使乐曲的演奏风格与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更加富于变化,并创新了音乐的表演格局,使古筝音乐蕴含丰富的时代特性与现代元素。除此之外,音乐创作者还在管弦乐的表演技巧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创新古筝艺术的特殊音效,使古筝音效与其它音效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进而表现出一种先进性、独特性。
古筝特殊音效的种类大体可划分为弹拨类、摩擦类及拍击类三类。三种特殊音效在演奏技法上各不相同,却能够有效表现出古筝艺术独有的文化特征及审美特点,充分彰显古筝艺术的现代特征与人文色彩。
拍击的基本内涵是拍打冲击,其演奏技法的应用是为了更充分地模仿打击乐的音效特征,使旋律更富有冲击力与感染力。在音乐发展的漫长经历中,打击乐的种类有数十种之多,是我国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之一。譬如,先秦时期的青铜乐,便是以编钮钟、鎛、铜铃、编甬钟、铙、钲等乐器构造的青铜乐体系;东汉晚期则出现了“皮鼓”“绸鼓”等打击乐。因而可以说,打击乐在我国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无论是乐器本身的构造,还是演奏层面的表现,打击乐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将拍击技法应用到古筝艺术的表演中,能够有效地呈现出打击乐的效果,使打击乐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听众的面前。此外,在应用拍击技法创作音乐音效时,演奏者的肢体语言发挥着难以替代的表演功能,能够有效地实现较为完整的表演套路,丰富演出内容,提升古筝表演效果。因此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借鉴打击乐的精华部分,对古筝音乐进行加工与创新,从而使身体语言得到充分展示。在技法分类层面,拍击主要分为单独类与组合类两种,其中单独类中的琴弦拍击能够帮助演奏者快速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效果,提升古筝演奏的动态性(拍击技法如下图所示)。
拍击技法图
弹拨是我国古筝演奏中较为普遍的演奏技法,主要包括点指、轮指、快速序、勾托抹托等。从音乐发展史角度看,古筝拥有难以替代的艺术地位。然而,传统的弹拨技法在古筝乐曲的创作与演奏中难以发挥出应有的艺术效果,也很难与我国鲜明的社会特点相融合,所以在艺术表现及音乐创作层面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因而,探究全新的古筝弹拨技法对推动古筝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很多艺术家在乐曲创作的过程中,都普遍将“码左区”作为全新的“调剂”,使通过“码左区”所形成的特殊音效更具凌乱性与随机性,进而作用于乐曲的编织及技法的改进,古筝乐曲也逐渐拥有了怪诞、灵动及剔透的特征。针对弹拨技法的创新与完善,我国艺术家从大量的改进与尝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灵活性与普遍性的“刮奏技法”,并受到我国古筝表演者的广泛重视与关注,该演奏手法能够通过快速的弹奏方式,给人以全新的音乐熏陶,并在古筝艺术的蓬勃发展中,逐渐得到完善与改良,逐渐渗透到专业演奏领域,成为弹拨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摩擦技法主要是模仿摩擦类器乐音效而衍生出来的演奏技法。具体来讲,摩擦技法主要指物体在接触面相互位移所形成的音乐效果,具体可分为弓子摩擦、手掌与琴弦摩擦、琴弦与指甲摩擦及其他物品与琴弦摩擦等四类。与拨弹技法相比,摩擦技法的应用更考验演奏者的基本功,且在实战演练中应用较少,但在古筝的演奏过程中,却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其中连弓法是摩擦技法中较为常用的演奏技法,是对弦乐演奏方式的模仿与借鉴;将古筝共鸣箱及琴弦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弓弦在琴弦上的摩擦,能够获得无与伦比的音乐效果。与我国传统的点状音响相比较,这种特殊的音效属于更深层次的“线状音响”,而在实际演奏中,通过连点成线的表演方式,能够完全改变古筝的表演风格及创作形态。最后在“假甲”与琴弦的相互摩擦层面,表演者能够快速地制造出连弓演奏的音效,并使弹拨技法、拍打技法与摩擦技法相互交融,编织出富于变化的特殊音效。
20世纪70年代,古筝是我国古典乐曲的主要创作媒介,其主要特征及特点是对其他器乐音效的借鉴与模拟,尤其是在借鉴人工音响与自然声音的过程中,古筝特殊音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创新了古筝音乐的表演风格及表现形式,使其成为整合其他民族音乐的重要枢纽,并成为丰富古筝音乐表现方式、音乐功能的重要抓手。譬如,借鉴锣鼓音效,能够使古筝音乐具备演奏喜庆音乐,营造欢快气氛的功能。而由于古筝乐曲特殊音效拥有较强的模拟性与借鉴性,能够通过摩擦技法、拨弹技法、拍击技法的模拟,对各种乐曲进行模拟,使古筝在近代的发展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进而改变着国人对古筝演奏的刻板印象,使古筝艺术真正地融入现代交响乐体系当中。譬如,在台湾信乐团演奏中,便利用古筝演奏,模拟多种音效,使乐团演奏更富于变化,也使古典器乐、管弦乐与现代音乐得到充分的融合,推动现代音乐的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古筝音乐逐渐与电子音乐相融合,使古筝乐曲富有现代电子音乐的特征及特点,更有艺术家将古筝演奏与传统戏曲进行深入的融合,使古筝在模拟戏曲锣鼓的同时,也模拟现代电子音乐,使戏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在一起,并且在旋律转变上,更加自然、更加灵活、更加丰富、更加富有动态性。
然而在古筝声效形成之初,由于古筝的特殊音效与传统古典乐曲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演奏形式、演出风格及表演效果等层面,遭受了诸多的批评与非议,但随着现代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古筝特殊音效逐渐得到现代创作者的认可与重视,并通过对古筝演奏技法的应用与创新,极大地提升了特殊音效在古筝演奏领域、歌曲创作领域及乐团演出领域的表演地位。因此可以说,古筝特殊音效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中具有难以替代的推动功能,可以有效地将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彰显出全新的艺术表现特征及优势。古筝乐曲的特殊音效,能够全面而彻底地融合我国古典乐器的演奏优势、特征、特点,使其焕发出全新的艺术魅力。譬如,拍击技巧是对我国古代打击乐的模仿,弹拨技巧则是对琵琶、古琴等器乐的模仿,而摩擦技巧则是对二胡等弓弦摩擦乐器的模仿。通过提升古筝特殊音效在现代乐曲演奏中的应用,能够使人们注意到中华民族其它古典乐器的优势及特点,进而提升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力度,调动音乐创作者对古典音乐的创作激情,与此同时,也给其他器乐演奏及现代化发展带来启示。譬如,在琵琶演奏中,可以融入打击乐音效,在二胡演奏中,可以融入古琴音效,抑或交叉使用不同的演奏技巧,使古典音乐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然在现代乐器中,也可以利用古筝的特殊音效融合模式,将多种西方乐器的演奏技巧相融合。譬如,在长号演奏中融入中号的表演技巧,在风琴演奏中融入古筝演奏技巧等。因此,充分利用古筝的特殊音效,能够引发音乐技巧融合的大浪潮,推动我国音乐体系的快速发展。
在音乐文化传承层面,古筝虽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同山水画、书法、围棋等拥有同等的文化地位,然而由于传统的古筝演奏技巧较为古老,表演风格与现代审美观格格不入,因此在音乐文化的传承上,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特殊音效的融入与发挥,使得古筝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古筝艺术,进而投入到古筝艺术的学习之中,充分感受古筝艺术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与艺术思想,为后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在教育领域,融入现代元素的古筝艺术,能够调动青年学生参与古筝表演的积极性,进而对古筝乐曲以及包含古筝旋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投入到音乐文化的学习及传承中。所以,古筝乐曲中的特殊音效在音乐发展史上,对激发古筝艺术活力,丰富古筝演奏技法,推动古筝艺术的现代化转换及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功能。相关政府部门应联合社会组织、高等院校、音乐人共同发展并创新古筝乐曲中的特殊音效,使其成为推动我国古典音乐快速发展的重要媒介。
古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同时也是融合现代文化与传统人文哲理的重要枢纽与媒介。通过对古筝特殊音效的表演技法的探究(摩擦技法、拨弹技法、拍击技法),发现古筝乐曲的特殊音效是对不同器乐的借鉴与模拟,是对不同形式音乐的融合与创新,并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中,提升古筝演奏的艺术活力与艺术影响力,为我国古典音乐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