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盆底肌收缩力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

2020-11-03 02:39蔡玉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9期
关键词:障碍性盆底产程

蔡玉香

据解剖学相关研究发现,女性盆底肌主要是由多层肌肉、筋膜以及韧带所相互构成,可起到支架固定的作用,以此发挥支撑盆腔内脏器,有效维持机体排尿及排便等基础的生理功能,在确保女性生理状态平稳中占有重要作用[1]。经大量临床研究发现,产妇在生产期间可因多种因素对盆底肌造成不同类型及程度的损害,较为常见的因素包括胎儿的体重、分娩方式等[2]。一旦盆底肌功能出现障碍,则容易导致产妇合并出现多种类型的疾病,包括直肠膀胱膨出、尿瘘、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对产妇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3]。现本院就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盆底肌收缩力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展开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产后40~60 d 进行复查的产妇78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分为对照组(未发生盆底功能障碍,24 例)与观察组(发生盆底功能障碍,54 例)。对照组年龄22~34 岁,平均年龄(25.43±2.86)岁;分娩孕周37~41 周,平均分娩孕周(39.21±1.90)周;产后天数40~59 d,平均产后天数(49.54±3.33)d。观察组年龄23~32 岁,平均年龄(25.32±2.44)岁;分娩孕周38~42 周,平均分娩孕周(40.12±1.56)周;产后天数42~60 d,平均产后天数(50.12±3.3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全部均为健康初产妇;且为初次妊娠;经常规产前检查以及胎心监测显示产妇和胎儿情况良好;年龄<40 岁;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心肺功能不全者、造血系统疾病者、精神性疾病或神经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对比两组产妇生产相关临床资料,包括阴道分娩、新生儿体重、第二产程以及分娩前BMI 值。使用盆底肌扫描仪测量盆底肌收缩力,测量方法为利用肌电图描记法对盆底肌收缩力进行记录,将10 s 连续收缩值用作反应Ⅱ类肌收缩力度,在快速收缩5 次之后,计算其平均值[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盆底肌收缩力对比 观察组盆底肌持续收缩值为(25.76±13.20)μV、快速收缩值为(15.31±6.21)μV,均 低 于 对 照 组 的(36.98±18.54)、(22.38±10.87)μV,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的盆底肌收缩力对比(±s,μV)

表1 两组产妇的盆底肌收缩力对比(±s,μV)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产妇的生产相关临床资料对比 观察组阴道分娩率92.59%高于对照组的62.50%,新生儿体重(4.23±0.96)kg、分 娩 前BMI(25.83±2.15)kg/m2均大于对照组的(3.54±0.78)kg、(18.97±2.04)kg/m2,第二产程时间(66.98±13.20)min 长于对照组的(47.52±15.11)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的生产相关资料对比[n(%),±s]

表2 两组产妇的生产相关资料对比[n(%),±s]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大量资料显示,在女性怀孕期间,伴随着体内胎儿的不断生长以及子宫体积的增大,子宫的重量也会随之提高,子宫几乎完全的垂直在盆腔内,并对盆腔的支撑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压迫作用,另外,胎儿的不同体位也会对孕妇的盆底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还能够对该结构的功能带来损害[5,6]。结合以往的研究资料,女性在怀孕期间可因多种因素造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包括体重增加、糖尿病史、便秘等,而引起该病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下:①孕妇在怀孕期间的体重增加,同时也明显增加了腹腔内的压力,这就对肛提肌的收缩力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引起肌肉血液灌注量的减少,进而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7,8];②在妊娠期间由于子宫的增大而对盆底肌产生了较强的压迫作用,导致了血液循环不良以及胃肠功能的障碍,长此以往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9,10];③若产妇合并存在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则容易对盆底的血管神经及肌肉带来损伤,长时间使得盆底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随后引起盆底肌的损伤[11,12]。④部分女性在怀孕期间可能发生尿失禁,伴随而来的则是机体内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引起输尿管扩张的同时,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13]。

在本次研究中,本院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盆底肌收缩力的关系进行探究与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盆底肌持续收缩值为(25.76±13.20)μV、快速收缩值为(15.31±6.21)μV,均低于对照组的(36.98±18.54)、(22.38±10.87)μV,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分娩率92.59%高于对照组的62.50%,新生儿体重(4.23±0.96)kg、分娩前BMI(25.83±2.15)kg/m2均大于对照组的(3.54±0.78)kg、(18.97±2.04)kg/m2,第二产程时间(66.98±13.20)min 长于对照组的(47.52±15.11)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阴道分娩、新生儿超重、第二产程时间较长、分娩前BMI较高可作为影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指标。对此可制定以下几点干预措施:①孕前干预:尽量避免高龄妊娠,在妊娠开始前严格的对体重进行控制,加强对孕前的筛查与相应的管理;②孕期干预:在孕期加强对体重的控制,能够做到定期来院进行检查,强调科学饮食以及营养搭配,避免暴饮暴食营养过剩;③产褥期干预:加强对产妇进行产褥期保健工作,在生产后的42 d 进行盆底肌力的康复评价,对于高危产妇,临床工作者可对其给予专业的指导与建议,例如实施盆底电刺激疗法、盆底生物学反馈治疗以及盆底肌功能训练等。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类原因之外,认为通过阴道分娩也能够增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原因是在分娩过程中非常容易对盆底肌肉与筋膜、韧带等组织造成过度的牵拉,而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对于第二产程时间过长的产妇而言,同时增加了盆腔肌肉组织牵拉的时间,这就对产后的恢复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由此可见,在实际的临床操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各项生产操作,纠正孕期疾病,控制好产妇的体重,以此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14,15]。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盆底肌收缩力有关,同时也容易受到生产期间相关指标的影响。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有限,在收集及处理数据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可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分析以获得更加精确的结论。

猜你喜欢
障碍性盆底产程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新、旧产程标准在低危初产妇进行产程管理中的应用对比*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在产程中的应用及满意度分析
夕阳红难以启齿的元凶——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镇痛分娩会影响产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