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湖
摘要:现代教育环境中,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关系着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初中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导学案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放学生,使其尽早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促使学生学会学化学做准备。本文将具体阐述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导学案、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导学案是相对于教案形成的一种导学工具,由教师集体讨论设计、规范导学案的具体内容,师生双方则共同享有导学案的使用权,可直接对学生产生引导、指向作用,有利于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为此,初中化学教师便要尝试利用导学案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化学概念、参与化学实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好化学的客观规律,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打好基础。
一、精心备课,以导学案开展预习活动
古人云:“预则立”,良好的预习指导可切实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做计划,按照学习计划有效汲取化学智慧。但是,在预习中,如果初中生难以自主迁移化学学习经验,则很难实现有效预习,而这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此,初中化学教师便要精心备课,根据学情特征设计导学案,并鼓励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预习化学知识,使其自主在课前有效学习化学知识,初步更新知识经验,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在“燃烧与灭火”的课前准备,由于本课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初中生也已经对燃烧、灭火问题积累了认知经验,所以我就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分别设置了学习目标、知识连接与预习作业三个项目。其中,学习目标指明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即掌握燃烧的概念,以及物质发生燃烧现象的三个必要条件,掌握灭火的原理。知识连接则以四川凉山火灾新闻为主,据此提出猜想与假设: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消防员灭火的原理是什么?据此,初中生就可自主整理与燃烧、灭火有关的科学材料,积极预习本课知识。最后,便是预习作业,主要是针对燃烧的概念、发生条件与灭火原理三个知识点设计了概念填空题,便于学生自主检测预习成效,为课堂探究做准备。
二、课堂探究,以导学案规范探究流程
学好化学需解放学生,支持初中生自主探究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从而切实改善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使其树立学习主人公意识。为此,初中化学教师便要利用导学案开展、规范化学探究活动,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其能够集中精力探究化学问题,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做准备。
在“制取氧气”实验课上,我就使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参与了实验探究活动,据此规范了实验操作流程与实现条件,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化学认知状态。在这一导学案中,我是以探究步骤的形式标注探究任务的,即:
探究步骤一: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写清楚反应原理、实验步骤,说明实验装置。
提问:为何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试管口为何要放一团棉花?
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为何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之后再收集氧气?
为何要先移动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
探究步骤二:催化剂和催化剂的作用。
探究步骤三:收集氧气的方法
探究步骤四:检验并验满氧气的方式步骤是什么?
根据导学案,本班学生基本上都能顺利实现自主探究,而这就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使其自主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为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做准备。
三、课后复习,以導学案检测学习成效
复习至关重要,是初中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不足、知识盲区展开的二次学习活动,有效的复习活动可以不断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化学,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逐步形成扎实的知识基础。为了切实优化复习指导效果,教师也要在复习环节应用导学案,支持学生利用导学案检测学习成效、反思学习不足,及时回顾化学学习过程,反思得失、对症下药,以便更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化学认知能力。
在“制取氧气”一课,由于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实验,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熟练操作实验设备,自主制取氧气。因此,在课下,我不仅公开了实验室,陪伴学生在课下到实验室复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步骤,还鼓励学生自主应用导学案复习实验探究、操作过程,总结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要点,及时复习,重复练习制取氧气的关键步骤。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可逐步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学化学,由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形式,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为此,教师便要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围绕化学教学内容去设计、优化导学案的具体内容,由此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从而切实改善学生的化学认知状态,使其尽快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闫伟.如何基于导学案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以人教版《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一课时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9(55):173.
[2]江国良.导学:初中化学案例教学新思路[J].教育,2019(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