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写作的语言学意识

2020-11-02 02:43刘洋
丝路视野 2020年9期
关键词:写作

刘洋

摘 要:文学是语言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语言是文学形成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只有选择与文学相适宜的语言进行表达,才能体现出文学的价值。儿童作为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希望,肩负着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的重任,因此儿童文学的写作对于创作要求更高,对于语言的使用要求也更加严谨,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学意识。

关键词:中国儿童文学 写作 语言学意识

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它的特定对象是儿童。儿童天真烂漫、简单直接,他们不会因为作者的名气或者理念而去读书,读书往往只是因为喜欢这个作品、能被作品所吸引,所以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能让孩子们感觉到快乐有趣的语言便显得格外重要。这就要求儿童文学创作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学意识,能够以儿童为本位,从现实生活中的儿童视角着手,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生命体验,使作品集可读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

一、注重词汇选择,力求语言淺易简洁

文学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是作者将现实中丰富的生活原型和纷繁复杂的情感与自己的个性结合在一起再创造的一个过程。作家创作文学的目的不是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更多的是指向于作家自身的生命感悟,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情感的感知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文学语言对一般语言进行了升华,融合了作家丰富的想象、多层次的情感以及深厚的知识积淀,能够将读者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认为是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意在言外的文学语言,生动刻画了作者内心的所思所想,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对于儿童文学作品,展现语言的丰富性是有必要的,但儿童由于其年龄小、生活经历以及所学知识有限,对待事物的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要选择他们能看得懂的字词,读得懂的句子,力求语言简洁生动,不能选择太过于复杂的单字和词语,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表达,而是要以儿童为本位,选取明朗富有表现力的句式,使语言丰富多样而又简洁明快。比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里,当皇帝在举行大典时,所有人都在为了和大家意见保持一致而选择人云亦云说违心的话时,作者描写道“‘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出声来。”通过简单的一个孩子的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轻松戳破了谎言。朴素的语言,轻松的语调,简单的表达,真实的情感,将故事的画面感真真切切的浮现于每个人的眼前。

二、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语言形象生动

画家通过色彩的调配、线条的张力作用于人的视觉,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来表达自己以寻求共鸣。而文学家则借助于文学语言这个特殊工具来创作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和引人深思的艺术情境,通过对事物的情景精准鲜明的描写刻画微妙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展现纷繁多姿的世间百态。因此文学语言必须生动形象,采用富于具体可感性的语言来描绘生活现象或事物形态,让人能够共情。

儿童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生动形象更为重要。儿童对于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因此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帮助他们将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和所感所悟与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相结合,从而能够对作品描述的各种事物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准确的理解。这样的作品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求知欲,也能带给儿童愉悦的阅读过程。那么,如何使语言变得形象生动呢,巧妙地运用修辞必不可少。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

比喻是通过打比方将儿童未知的或者觉得抽象的事物通过已知的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使其更容易被儿童感知和理解,从而实现文学阅读的价值。比如说三年级的课文《秋天的雨》中的第一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把秋天的雨比喻成儿童生活中可以清晰感知到的钥匙,清凉温和用来描写秋雨的形状,钥匙的作用是开门,那么秋雨的到来也就意味着秋天的门打开了,秋天来临了。

拟人的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用人类的语言、动作和感情来表现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比如一年级课文《棉花姑娘》中,将棉花、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转化为人物的形象,让他们进行对话,通过棉花姑娘分别和他们的对话来陈述他们各自不同的功能。这样拟人的手法很容易让儿童联想到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实例,有助于儿童对这些动物昆虫的认知。

而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在儿童文学中较为常见。比如安徒生童话《豌豆上的公主》一文中,为了弄清女子是否是真正的公主,王后用一粒豌豆放在床上来试验,隔着二十层床垫和二十层鸭绒被,公主还说自己被硌得浑身发疼一晚上没睡,就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公主皮肤的娇嫩,因此才会通过豌豆的考验。这样一来,公主的特征就很鲜明的能够被儿童捕捉到。

三、体现韵律之美,力求语言规范优美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音乐一旦响起来,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婴孩还是几岁的孩子都会跟着音乐不自觉的舞动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开心的动个不停,这就说明了韵律和节奏更容易给儿童带来愉悦的感受,更能调动他们的热情。这点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韵律感强富有节奏的诗歌相较于内容丰富不具备节奏感的散文,儿童学起来更朗朗上口也更易于接受。而儿童文学语言中的字音、语调和押韵的合理使用可以将词语转化为音符,使作品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使儿童的学习充满着趣味和美妙的体验。比如《古对今》一文,“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晨对暮,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作者根据语音的特点,将“方”、“凉”、“霜”、“阳”、“杨”、“香”进行押韵,根据口语话的特点选择词句,使整首小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着和谐的韵律之美。

语言虽然不是儿童文学写作的全部,但它却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品质高低。语言作为联系作品和儿童的桥梁,只有与故事相契合,简洁生动而又充满着韵律美,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心中,才能使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可读性。

参考文献

[1]陆梅.儿童文学写作的温度与底色[N].文艺报,2020-03-23(003).

[2]曾越聪.新时代的儿童文学写作教学及创新指导思想[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52—53.

[3]唐国议.试论儿童文学中的诗意写作——以儿童小说《野云船》为例[J].名作欣赏,2019(29):133—134.

猜你喜欢
写作
小议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式的创新
信贷调查写作实例
走出高中作文教学的误区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