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改革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突围路径

2020-11-02 02:44卢卓吴春尚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卢卓 吴春尚

[摘要]专创融合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文章从理念认知、课程改革、实践平台、师资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当前专创融合的主要困境,并指出高职院校应以创为核心,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专业、实践、教师、组织目标等方面实现六大转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重塑和改革转型,引领高职院校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向“创业型大学”迈进。

[关键词]专创融合;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作者简介]卢卓(1981- ),男,湖南长沙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广东 中山  528404)吴春尚(1981- ),男,江西吉安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东  河源  51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教研教改重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专创融合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A19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9-0074-05

2015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实践平台短缺。”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突破口的价值日益凸显。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改革,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逻辑:从时代需要到教改突破

1.专创融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被认为是面向特定行业的就业岗位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是连接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之间的基本纽带,应满足社会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是面向未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教育理念和模式,被誉为继学术性、职业性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被认为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其作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必将带来高等教育的范式变革”①,但归根结底还是服务于专业或学科人才的培养,这也构成了专创融合的现实基础。戴栗军等梳理总结了“二战”以来出现的众多知识生产模式及其演进理论,对比总结了三种知识生产模式的特征,认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满足的是不同知识类型的传播需求,契合的是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专业教育能实现编码知识的高效传递,是学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知识生产‘旧模式。创业教育为默会知识的传播提供渠道,游离在学科制度边缘,对应知识生产‘新模式。”②同时,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认为,“新”模式是从“旧”模式中生长出来的,并不是要替代“旧”模式,而是要与“旧”模式相互促进。新旧模式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融合的理论基础,又为两者如何融合提供了借鉴。因此,专创融合蕴含于高等教育的使命中,并随着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深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而变得更为迫切。

2.专创融合是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离开专业教育谈创新创业教育是没有出路的。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技能,还有可能影响学校原有的专业教育发展质量。与之相反,专创融合能强化专业与产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形成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产出,促进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进而彰显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将有助于专业教育自我革新,使之由单一学科的知识传递向跨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转变,由基于单一学科的知识学习向基于问题解决的自我能力建构转变,由注重旧知识的获取向侧重新知识的创造转变,也才能更好地促使大学生顺应“敢闯会创”的时代感召,由就业从业向创新创业转型,以应对不确定性的时代环境,体现了后工业时代科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将强化知识的应用情境和实用性,加速知识的资本化,增强专业教育的吸引力。因此,专创融合无论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发展来说,都是相互促进的,也有相互融合的内在动力。

二、现实困境:内外的诸多缺陷与不足

专创融合作为当前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然而在现实推进过程中却又举步维艰,存在相应的困难和问题。

1.专创融合理念与认知存在差距。思想决定行动。专业教育是根据学科发展和行业分工而实施的专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侧重培养学生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一般按照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设置课程,强调学科和专业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全面性。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基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现实需求和问题驱动的大学生知识与自我能力的建构,强调知识、能力的综合实践运用。因此,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范式,各有侧重,可以互为补充。但这两种教育理念和范式一直以来被分立甚至对立,有的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误解,认识不到位,狭隘地认为是培养创业者的速成术;有的则因为专创融合给专业教育带来过大的颠覆和冲击,势必引起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的一系列变革,而被认为是一种“业余教育”③。凡此种种,构成了专创融合改革的阻力。

2.专创融合课程改革亟待强化。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专创融合改革的关键。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探索实施了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但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由就业从业向创新创业转型的需要。一方面,根据学生需求、结合专业开设创新创业基础通识性和拔高强化性课程体系尚有不足,跨学科的专业、课程互动也未形成;另一方面,现有专业课程的规范性、职业性较强,但知识运用的实践性和创新创业性不足,促进师生共创、创学结合和学生知识能力自我建构的专创融合型专业课程还未形成。专创融合课程改革既依附于更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离不开更微观视角的教学模式实践探索。这些都是专创融合课程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3.专创融合实践平台尚待健全。高职院校专业及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训实践体系。目前,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训练要求建立的实训课室、实训车间、实训中心等实训平台和载体,包括一部分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围绕课程、职业岗位情境进行设计并组织实施,是相对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参与的能力训练系统,既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综合能力的运用,也难以支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项目的孵化,更难做到为师生面向真实需求和现实问题提供创造性解决方案。因此,从创新创业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实践平台尚待健全。

4.专创融合师资队伍亟待加强。专创融合的关键还是在师资队伍上。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育背景好、学历高、专业精深、教学经验丰富,有较好的课堂教学能力。但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真实需求和现实问题的实践教育,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能力,又要有较好的市场意识和实践经验,有主动融入市场、服务企业的思维和自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打磨创业项目、实施创业计划,还要具备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整合资源指导项目的能力。而现实中,同时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认知的教师并不多,这导致专业教学过程中虽然知识性和理论性强,动手实践性可能也高,但求解问题的真实性、市场性不足,学生作品转化为产品、商品的可能性不高,驱动学生围绕专业进行创新创业的可行性自然不足。因此,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围绕创新创业活动,基于多元知识、能力和资源结构强化教师团队建设。

5.专创融合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专创融合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与产教融合改革相伴而行,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改革合力。在现实过程中,由于专创融合理念和认识方面的差距,对支持和促进广大师生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孵化的运行机制与文化氛围还未有效形成;各学科、专业之间利益分割和部门阻隔,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以有效形成;脱离产业办专业、脱离现实进行教学和科研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使得服务现实需求的有效创新产出不足,也使得结合专业创新创业和以创新引领创业的能力不足、动力不强。同时,包括政府、社会、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在内的多方虽然为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保障体系而努力,但在一些具体的相關政策、制度、激励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制约了优质创业项目的顺利落地和投产,挫伤了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这些都使得专创融合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等存在明显不足,限制了专创融合的深化开展。

三、突围路径:以创为核心的六大转变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高职院校应在服务创新驱动和深化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顺应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要求,强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运用系统思维,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专业、实践、教师、组织目标等方面实现六大转变,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各环节,着力培养“敢闯会创”的复合型、创新创业型高技术技能人才,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重塑和改革转型。

1.培养目标:“就业从业”向“创新创业”转变。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高职院校应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抓手和突破口,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而“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取向的专创融合教育正是满足学生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完整教育”④。因此,要树立专创融合理念,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并作为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使专创融合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标准由就业从业向创新创业转变,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2.课程建设:“双创课程”向“课程双创”转变。高职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要强化“创新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也要针对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项目班、精英班等,提供系统化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更要将专业课程进行“双创化”改革,即专创融合课程改革。要鼓励和引导各专业修订专业课程标准,推动以市场需求和现实问题为驱动营造跨专业、跨学科的教育情境,将科研项目、新技术、新工艺和产业新经验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和实施成果为导向的专创融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鼓励开发“专业+创新创业”的专业特色创新创业课程、游学体验课程、训练营课程等,推动专业创新创业。大力推广探究式、启发式、体验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共创。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听课、复习、考试,转变为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和建构。支持学生以专业创新竞赛成绩替免专业课程学分,以专业创新设计代替毕业设计,以创业实践代替顶岗实习。

3.实践平台:“实训中心”向“众创平台”转变。创新创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重视实践教学,高度重视实训、实践平台和载体的建设。顺应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高职院校过去以实训为主的封闭式职业训练环境将进行重构,逐步转变为支持师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师生工作室和众创平台,使之由单一技能训练向技能训练和技术研发并重转变,由支持单学科教学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人才转变,推动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通过“引企入教”校企联合共建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等,鼓励真做实干、快速迭代,推动学生实训实践训练任务由虚拟问题、课题转变为企业、社区的真实问题和任务,训练结果由作品逐步转化为产品和商品。要统筹推进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和项目,并积极推进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⑤。

4.教师队伍:“双创教师”向“教师双创”转型。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创业学院等个别部门和少数教师的责任,而应是全校各部门、全体教师的责任;不再是选择参与的工作,而应是全员参与的事业。每一位教师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人,同时也是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的主体。2018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从分类指导、健全评价机制等方面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业。学校层面需要搭建更多的平台和载体支撑教师创新创业和师生共创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以技术开发为主的创新活动,重视教师行业气质的培养,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这也是提升职教自信的重要源泉。同时,从服务和推动创新创业的角度,应进一步重视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建立,并积极吸纳企业家、行业专家等社会创新创业精英加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共同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

5.专业发展:“传统专业”向“新专业”转型。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近年来国家提出新工科建设。其目的在于引导传统学科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以“云物移大智”为驱动的新产业、新经济。其对人才培育的基本要求是跨界、复合和创新等,也正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目标要求。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新医科等的建设,其实质也是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抓手,促进专业(学科)复合化、创新化,实现对传统专业(学科)的改造和提升,探索多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着力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专创融合,促进教育和产业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对接,构建和优化“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学研创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以1+X证书制度为支撑,推动课证融合,以及人文艺术、工程技术、商业管理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畅通高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构建适应产业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6.组织目标:“封闭办学”向“生态系统”转型。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深入推进专创融合和产教融合改革,突破封闭办学的架构,构建开放、多元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也符合产业链向产业生态圈的发展要求。为此,在办学理念上,应厚植专业创新创业文化,并将其与产业文化、工匠精神在融通中不断升华,彰显创新创业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上,应注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围绕产业链打造創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和专业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在学校组织与管理上,注重办学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和办学资源配置的效益;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上,注重构建面向实际问题的科研工作机制和知识转移运作机制,并以社会服务带动应用型学术科研发展。从促进创新创业的角度看,高职院校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创业的孵化器,推动知识资源(知识力)转化为知识资本(生产力),并努力朝着具有更强科研实力、团队合作精神,更有效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和更高资源获取能力的“创业型大学”迈进。

[注释]

①卢卓,王华.高校创新创业学分银行制度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2):43.

②戴栗军,颜建勇,洪晓畅.知识生产视阈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48.

③李利荣.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分立与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8(20):70.

④杨峰,杨新娟,王艳花.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高教学刊,2017(16):42.

⑤陆秋萍.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众创空间”创新探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3):99.

[参考文献]

[1]戴栗军,颜建勇,洪晓畅.知识生产视阈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47-152.

[2]常晓宇.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9(21):76-80.

[3]林娟娟,施永川,李鹏.构建“产业、专业、创业”集成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43-45.

[4]吴洁,牛彦飞.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23):63-67.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