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宁
[摘 要] 田径运动是所有运动项目之基础,在诸多大型赛事中参赛项目也是最多的。在田径运动会比赛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运动员比赛成绩与平时训练成绩相差较大。田径运动成绩与科学的训练水准、个人良好的身体素质、科技含量高的运动场地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如果没有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那么效果一定是不尽人意的。根据运动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高校田径运动员在一些重大田径比赛中出现的心理紧张的问题,提出如何科学、系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提高大学生田径比赛的成绩。
[关键词] 心理调节;运动训练;田径比赛
[中图分类号] G8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1-0316-02 [收稿日期] 2020-01-12
一、前言
田径运动有着“运动之母”的美妙称呼,高校田径运动队的运动训练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及终身体育的发展水平。运动员在赛前、赛中及赛后心理各个环节都会随着内外界复杂的环境变化而变化。现今高校田径运动队训练过程中,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非常薄弱又时常被忽视的环节。相当多的田径运动员出现临场惧战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平时训练成绩或校内比赛中测试或比赛成绩都不错,但一到校外及大赛赛场因惧战、心理紧张而无法正常发挥,甚至远远不如平时成绩。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对田径比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技术战术是基本条件,而心理素质则是二者发挥至最高境界的内部动力。心理紧张是田径运动员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实紧张不是一件坏事,它是一种情绪,不管什么样的情绪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只要有好的方式调节和科学系统的训练就会变成一种正能量。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分析学生赛前赛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何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就显得极其重要。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调节,使田径运动员在田径大赛中获得良好的运动竞赛成绩,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田径运动员心理紧张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一)运动员比赛前及比赛中心理紧张的主观原因分析
1.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水准和比赛经验的积累方面。运动员参加系统的训练,身体、技能、技术、战术等方面训练效果好,又具有较丰富的比赛经验,那么在田径赛场上就会信心十足,心理状态也相对稳定。反之,就会出现心理紧张与恐惧,没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
2.运动员的比赛动机直接影响着比赛结果。所谓比赛动机就是指直接影响运动员参加大型赛事的积极性。激发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动机必须有机相结合,主次一定要分清,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积极性及进取精神。作为教练员决不能在运动员参赛前给予太大的期望值,这样会使运动员的思想负担加重。运动员有了良好的比赛动机,即使遇到再强大的对手,也能自我克服消极情绪,激起良性的兴奋和振奋精神状态,并充分调动自身的全部力量去战胜困难与强大的对手。
(二)田径运动员心理紧张的客观原因分析
1.田径比赛的重要性及复杂环境的影响。参加级别不高的田径赛事时,参赛运动员人数较少,观众也相对少,赛场上的气氛趋于相对平静,在这种环境下运动员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倘若遇到高级别的赛事,参与运动员人数众多,环境较复杂,噪音大,此时的运动员就难以控制自己的激动情绪,表现出难以适从,更难摆脱外界客观因素的干扰,出现心理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运动员只有在比赛中做好了与强大对手比拼的心理准备,才有可能成为优胜者。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比赛结果。而面对众多高手和数以万计的观众狂叫,以及意想不到的事件干扰和影响,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是很复杂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才能在比赛中镇定自若、处事不惊,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情绪和旺盛的斗志,正常发挥技术、战术水平,夺取比赛的最后胜利。
2.对手实力与水平的影响。没有遇到高水平的运动员参赛,就不会紧张,比赛中也较放松自如,对手水平较接近时将会产生过度的紧张情绪心理,此现象常常会伴随着比赛的始终。
三、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调节及相应的处置措施
(一)重视田径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辅导、培养和转移注意力训练
采用移情方式的训练方法,提高心理素质的训练需要有长期性的安排,大型赛事前后的脑力和体力恢复措施有所不同,前者必须用运动心理学的方法,后者只需保证休息好、睡眠足和加强营养的摄入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使运动员的脑力得到充分的休息,针对高校田径运动训练队队员的消极心态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这有利于帮助运动员形成正常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激起他们奋发自信的心理。同时通过心理疏导和心理调节教会运动员简易的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促进运动员积极、健康心态的形成。总而言之,运动员心理问题应引起教练员足够的重视,只有将大环境的改善和小环境有机相结合,多方面努力,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增强田径运动员的自信心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所谓信心通常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所表现出来的成功完成某项目特定任务的信念程度。信心是办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础,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就会不战而败。但盲目自信,事情将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作为田径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运动员疲劳状态下稍微虛报好一点测试成绩,这对运动员增强信心绝对会起到促进作用。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忘掉比赛的环境干扰和对手的实力,多回忆轻松愉快的人和事。意志品质是运动员能力再动员的源泉,惰性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与方法来克服的,关键是精神上首先要先动员起来。
(三)学会向他人倾诉、心理压力消除和呼吸调控的方法
运动员内心情感世界与外界环境刺激要平衡,当遇到不顺心或烦恼的事情之后,学会向亲友倾诉,别将心事深埋在心底。运动员个体在认识、思考和评价某客观事物时,要注意从多方面来看待问题,若从单方面某个角度来看,就很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只要转换一个角度,就会看到另一番美好的情景,心理压力就有可能会迎刃而解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田径运动员产生心理紧张和内心的恐惧是相当正常的心理现象,教练员必须经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准确地把握其产生的根源,并根据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差异以及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帮助运动员克服和消除心理障碍。教练员一定要培养运动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时帮助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和困难,帮助运动员认清自己的实力、能力和水平,制定合理有效的并且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只有把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和科学系统的训练有机相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训练效果,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锻炼意志品质的目的。
(三)建议
1.尽快完善大学体育选项课,分班机制,健全制度,加强体育教学管理机制,这是促进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2.建议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进行混合教学,注意男女生比例适当,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应尽可能采取男女混合班上课。在体育分班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兴趣为主导,应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合理的生理、心理需求。
3.以学生终身体育为目标,通过考查、考核等形式督促他们参加各类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王树明,张静.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2003(3):18-21.
[2]恒婵,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6):37-39.
[3]丁玉科.实施“新课标”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0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