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雯,袁玉梅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4;2.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集团)康复科,广东 深圳 518133)
缪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种邪客于络脉的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古典针刺方法,其运用在现今临床中蓬勃发展,如董氏奇穴,平衡针,黄帝内针等。历代医家对缪刺选穴及其临床运用没有详细的理论探讨,可从《素问·缪刺论》原文中看出多为远道取穴。远道取穴的理论来源除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外,还与根结标本理论相关,且缪刺与根结标本理论除选穴外,临床应用方面也有许多地方关联。根结标本理论是经络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针灸临床运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素问·缪刺论》原文,从运用缪刺的病因病机,探讨缪刺在选穴、临床运用与根结标本理论的联系,并回顾近现代医家的运用,提出根结标本理论丰富了缪刺的临床运用,希望能在针灸临床的辨证论治中开拓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素问·缪刺论》中指出缪刺法运用于邪客于络脉的病症。当外邪侵袭人体皮毛之处时,邪客于络脉,络脉闭塞,病邪不传入经脉,而随络脉遍布全身的特点,左右流窜,故选择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缪刺方法。络脉是气血通行,营卫贯通,经气环流的场所,人体气血津液输布的重要场所,外邪侵袭之,因络脉小,分支多,邪客于络,致络脉不通则影响气血运行与津液输布[1],气机郁滞则见疼痛、胀满等症状;络中血行不畅,见“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的腹中胀满;津液无法输布,故见水肿[2];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新病多侵袭头面五官,综上所述,缪刺法治疗的络病为新病,病程短,起病急,多为实证,当邪气阻络,故可见疼痛,胀满,邪气停滞于五官空窍,可见五官科的急性病程。
原文中多次谈到“见血立已”,缪刺的针刺方法主要以刺络放血为主。因外邪侵袭络脉,病症轻浅,病变部位浅表,刺络放血应浅刺,轻刺。浅刺体表皮部,卫气散布之处,“阳受气于四末”“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针刺四肢及末端处容易刺激卫气[3],达到卫气外固,抵御外邪,泻邪通络之效。在现代医学中,刺络放血选取的四肢、末端处及血络处是人体微动脉与微静脉血液循环的部位,针刺该处促进人体血液与组织之间在毛细血管的物质交换,促进新陈代谢。当血液渗透进入组织液时,血液中的巨噬细胞及免疫因子则排除异己,吞噬病原微生物及免疫防御[4]。故《缪刺论》中云:“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循之,审其虚实而调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缪刺法中上下对应的远道取穴的理论基础除了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相关,还根结标本理论关系[5],可以从《黄帝内经》中了解“根结标本”有其分布规律,“根”与“本”位于四肢,“结”与“标”位于头面、胸、腹等躯干部位,体现出经气从四肢汇聚、扩散至头身。一方面[6],经气从四肢走向头身,体现出根结标本理论中经气的循行与扩散具有方向性。另一方面,突出了四肢部位对头身疾病的重要性。《素问·缪刺论》正是根本部穴位治疗头面胸腹背部病症的远道取穴的运用体现。
1.3.1 缪刺法远道取穴治疗疼痛
《素问·缪刺论》中“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即缪刺法主要用于痛症。表1可知,《素问·缪刺论》中对痛症的治疗,除局部选穴外,大多是选取远离疼痛的部位——四肢部位。疼痛部位大多位于“经气所至”“经气所结”的标、结的部位,如躯干、头项部等。如果说局部取穴是疏通局部的经气,而缪刺选取的“根”“本”部穴位正是通过根部始发站的经气推动,使得经络的这个通道上的气血趋向“通”“荣”,使得经气重新输布,除瘀通络,调整气血,达到止痛的效果,故所谓:“用针之类,在于调气”[7]。从现代解剖结构上看,四肢远端穴位多分布有动静脉网,有多条神经集合通过[8],现今临床上治疗疼痛疾病,缪刺法的远道取穴的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针刺健侧的方式,使其针感较疼痛局部更为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痛阈,减少了患者疼痛局部的刺激,使机体尽快恢复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状态,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发展至今,临床常用的董氏奇穴、腕踝针、平衡针等治疗痛症时选用四肢穴位的案例屡见不鲜,如董氏奇穴中的大拇指掌指关节旁赤白肉际处小节穴治疗急性踝扭伤[9]。
表1 《素问·缪刺论》原文中疼痛疾病取穴列表
1.3.2 缪刺法远道取穴治头面之疾
从表2知道缪刺除治疗痛症外,还可以治疗五官疾病。其选穴多选取四肢部位,主要以井穴、四肢末端为主远道取穴,四肢与头身之间通过脉气的扩散、汇集起作用,具有方向性,通过分经辨证论治,治疗处于标、结部位的“命门(目)”“窗笼(耳中)”“颃颡(咽喉)”等头面五官部位疾病。头面五官疾病起病急,多属实证[10],使得头面部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见空窍闭塞不通[11]。针刺四肢末端部位等根本部位,更容易激发卫气,使得营卫之气互相贯通,起到“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发挥营卫的作用,促进机体抵御外邪,祛邪通络,调畅气血。我们临床运用中,灵活运用缪刺根本部的穴位,不拘泥于《素问·缪刺论》原文。《普济方》中曾提:“治耳中聋鸣,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穴偏历穴、商阳穴、大陵穴[12]。”根结标本在缪刺法的头面五官疾病中,不仅仅可以使用针刺的方法,还能选择不同的外治方法拓宽我们的治疗手段。
表2 《素问·缪刺论》原文中五官疾病取穴列表
从表1、2中看出《缪刺论》原文中选用的穴位位于四肢,即缪刺法主要选取四肢末端、血络处的根本部位的穴位,治疗位于“结”“标”——“命门(目)”“窗笼(耳)”“颃颡(喉咙)”、头颈、胸腹等部位的疾病。根结标本理论中“根”是指经气的根源,“本”是经脉的本源,《灵枢·动输》云:“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指出四肢末端是十二经络气血汇聚、始发的部位,阴阳两经在此相交接,故根本部位的穴位是经气动力来源[13],经气始发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四肢五腧穴“井、荥、输、经、合”补充说明四肢部位经气如水流一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6]的流注运行情况。根结标本理论重视四肢部位穴位,为缪刺远道取穴治疗头身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医学的神经生理学角度看,大脑皮层中四肢部位感觉、运动代表区投射面积要比躯干的脊神经传入的代表区总面积大几倍,同时四肢有着大量的神经感受器及丰富的神经末梢使得增强反射的灵敏性,调节大脑功能[14]。
根结标本理论中指出经气从四肢出发,汇聚、扩散至头面躯干部,更有“根、溜、注、入”表示经气走向流注的趋势,指出经气的循行与扩散具有方向性[15]。根结标本中“根”与“结”,“本”与“标”,上下对应,通过经络的纵向联系,上下对应关系体现出“根”“本”对人体的整体作用。常见针刺“根”“本”部位治疗全身疾病,如十二井穴治疗高热、晕厥等病症。当病邪入侵,使得整体气血平衡失调,一侧较另一侧肢体或躯干气血偏盛或偏衰,缪刺法左病取右,右病取左远道取穴调整左右经络气血盛衰,通过根结标本理论的经气运动的方向性,促进气血运行直到病所,疏通经络,使得整体阴阳平衡,治病求本的效果。现代的实验研究中发现,针刺信息通过神经纤维对侧交叉传导,或是传导至临近的脊髓段,最终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调节,减少刺激性伤害的信息传导,从而减轻患者症状[16]。
《灵枢·根结》中记载了足三阴三阳的根与结,其中足六经的根为均为井穴,进一步指出十二经脉的四肢井穴为根,称为“四根”,指出四肢与头面胸腹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穴位主治上的联系,与近代经络研究中指出四肢末端可出现感传现象的观念吻合。虽然《黄帝内经》没有明确提出根穴的应用,而在《素问·缪刺论》间接反映了根穴的应用规律与特点,除足少阴经外的各经的络脉病症,缪刺选取四肢末端:关冲、商阳、至阴、大敦穴等治疗病位主要集中于头、胸部位如耳、喉、头顶等,且缪刺治疗的病症与《灵枢·经脉》的络脉实证相符合[17],如“手阳明之别……实则龋聋”“手少阳之别……实则肘挛”。《灵枢·动输》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指出四肢末端的穴位——井穴,根穴是阴阳之气交汇之处,络脉布散之处,缪刺法治疗络病选取井穴达到通络祛邪,交通阴阳之效。临床常见针刺放血双侧少商治疗急性咽炎,针刺双侧商阳治疗目赤肿痛,选用少商、关冲放血治疗外感发热等。外感发热、急性咽炎、目赤肿痛等急性起病,病程较短,外感新病之邪属于络病实证。研究表明人体的感觉、运动神经纤维在中枢内相互交叉,针刺健侧肢体产生的针感传导到对侧中枢[18],平衡机体神经功能,最终达到针刺止痛的效果。
针灸临床常见局部与远道同时取穴治疗疾病,包括上下、左右、表里配穴的方法。局部指的是头部、胸腹背部的病灶处,即“结”“标”之处,而四肢远端、末端的远道取穴指的是“根”“本”之处,共同取穴达到循经腧穴协同治疗的效果。《标幽赋》“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指出针刺临床应重视“根”与“结”,“标”与“本”的作用,方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在五官科疾病中,张瑜[19]在针灸缪刺联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40例临床观察中,取听宫、听会,百会、外关、四神聪、耳门、翳风、合谷、足三里、天枢,结合缪刺法:健侧耳部的商阳、关冲2穴上进行点刺放血,其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5.0%。在痛症的交叉针刺运用中,常可见到健患侧同时治疗,患侧局部针刺、拔罐、推拿结合健侧四肢远端腧穴运动针法的结合使用。如高树中先生[20]在《一针疗法》中选取健侧肢体的肘灵穴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肘灵穴具体位于阳陵泉上方,腓骨小头处。发展至今,临床常见张颖清教授创立的全息理论产生的全息针刺方法,通过把手掌部、足掌部等全息反射区体现统一的整体[21]。缪刺结合局部针刺的方法临床诊疗疾病时,需要注重病变部位选取局部穴位发挥近治作用疏导局部经气,同时更应重视远道取穴,一方面减少局部针刺选穴,转移患者对疼痛部位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根据根结标本理论经气的扩散与汇聚,循经远道取穴达到治病求本之效,调节经气的弥散,远近配穴共同发挥作用,调整全身经气输布。
王某,男,50岁,2019年1月初诊。既往熬夜加班工作史。主诉:突发性左耳听力下降1周。现病史:患者7天前在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听力下降遂住院治疗,诊断为突发性耳聋,住院期间予激素及营养神经等药物。出院时左耳听力较前稍好转,但听力仍较前下降,伴有耳鸣,遂至针灸门诊行针灸治疗。刻下见:左耳听力下降,耳鸣、胀堵感,伴口干口苦,无恶寒发热,无头晕头痛胸闷等不适,发病以来眠欠佳,多梦,易心烦,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疗则缪刺点刺放血结合传统针刺:(1)缪刺浅刺放血:选穴:关冲(双),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注射针头在穴位上点刺放血,挤至血变而止,再用消毒棉签按压止血。(2)传统针刺: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取0.3 mm×2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取穴:百会、四神聪、率谷(右)、听会(右)、翳风(右)、外关(双)、合谷(双)、太冲(双),该针刺疗程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放血+针刺第二次时耳堵胀感减轻,第三次治疗后,患者诉耳内胀堵感好转,耳中鸣响减轻,睡眠改善,放血+针刺第四次后,耳鸣发作减少,自觉听力好转。
按:暴聋起病急,病程短,多为实证,病位在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是动则病”原文中提及的病候之一,即邪中少阳之经络。耳,即窗笼处,为少阳经的“结”“标”处,《灵枢·根结》云:“少阳根于关冲,……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针刺取关冲,手少阳三焦经的“根”,井穴,具有“泻络”之效,缪刺的方法双侧根、本部位放血可疏风清热,通络开窍之效,使邪随血出,而泄邪,郁得以化解[22],畅通经络。同时针刺处方中选取头部、耳部腧穴,“结”“标”处穴位,疏通局部气血,使得耳周经气协调[23]。根结标本配穴,促进整体气血平衡。从中看出,突聋的针刺疗法选穴,均涉及到“标本根结”理论所载腧穴,配合缪刺远道取穴放血,促使经络疏通,气血平和。
《灵枢·根结》有“岐伯曰: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根结与标本对针刺临床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掌握、熟悉了针灸临床中的始终,方能达到针道。缪刺在现今临床运用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如针疗法、平衡针等交叉刺法,其中治疗疾病的理论机制在历代的文献中没有得到完善的讨论,我们应共同探讨其治病的机理及其研究。笔者在缪刺法的临床运用中发现其与根结标本存在联系,本文试从缪刺治疗疾病的病因病机,选穴,针刺方法角度出发,探讨缪刺法与根结标本理论的关系,及现当代根结标本在缪刺法中选穴的应用体现及发挥。同时,我们需要深入学习《黄帝内经》,用经典指导临床,若能认真学习并临床运用,不拘泥于《黄帝内经》中的特定选穴,使得缪刺法等经典刺法运用提供思路借鉴,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发挥其针刺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