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外侧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过程中重建与未重建外侧壁的疗效比较

2020-10-30 01:46陈庆槐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7期
关键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

陈庆槐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比较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外侧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重建与未重建外侧壁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外侧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无重建外侧壁分为对照组(未重建外侧壁)与实验组(重建外侧壁), 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情况, 术后骨折不愈合与髋内翻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手术用时(64.28±10.54)min与对照组的 (63.34±11.35)min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164.95±44.36)ml少于对照组的(234.12±62.48)ml, 卧床时间(10.69±4.62)d、完全负重时间(76.35±7.13)d、骨折愈合时间(116.33±10.46)d均短于对照组的(22.68±5.11)d、(89.53±11.34)d、(130.14±11.28)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骨折不愈合发生率6.67%(1/15)与髋内翻发生率0(0/15)均低于对照组的40.00%(6/15)、26.67%(4/15), 差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3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手术前升高, 且实验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86.11±7.48)分高于对照组的(78.94±6.62)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外侧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相比于未重建外侧壁, 重建外侧壁后可使骨折断端更加稳定, 手术用时无明显增加, 但可缩短卧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降低患者术后出现髋内翻与骨折不愈合几率, 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外侧壁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重建外侧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7.034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疾病, 患者会出现压痛、肿胀、疼痛、运动障碍等症状, 对患者身体健康与正常活动影响极大,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目前临床对该疾病主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是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方法, 具有理想效果。而相关研究表明[1], 患者外侧壁骨折会对手术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 临床对是否重建骨折外侧壁存在一定分歧。为此展开此次研究, 比较分析在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外侧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过程中进行重建与未重建外侧壁的效果,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9年11月在本院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30例外侧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无重建外侧壁分为对照组(未重建外侧壁)与实验组(重建外侧壁), 每组15例。对照组中, 男9例, 女6例;年龄61~85岁, 平均年龄(73.63±5.25)岁;分型:Ⅱ型

7例, Ⅲ型5例, Ⅳ型3例。实验组中, 男 10例, 女

5例;年龄 60~85岁, 平均年龄(73.34±5.31)岁;分型:Ⅱ型8例, Ⅲ型4例, Ⅳ型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 其治疗方法相同, 具体如下:手术前采用X线检查患者两侧股骨近端情况, 观察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与股骨形态。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常规消毒并铺巾, 患者采取平卧体位, 将软垫垫在患者臀部下方, 使患者健侧下肢保持屈曲, 其患肢保持内收, 与躯干夹角为10~15°, 于X线指引下对患者进行闭合复位操作。于粗隆上方位置做4 cm左右的纵行手术切口, 将患者的皮肤与皮下组织依次切开, 然后切开深筋膜层, 钝性分离臀中肌, 充分暴露其大粗隆顶点, 使用三棱锥开口器进行扩髓, 其位置为大粗隆顶点前方1/3位置。插入导针, 采用X线检查, 保证导针插入>15 cm,

对骨折位置进行维持, 沿着导针对股骨近端进行扩髓, 将主钉旋入近端位置。在螺旋刀片导向器确定的位置做2 cm左右的纵行手术切口, 完成瞄准臂定位后, 通过套筒将导针插入, 保证其和股骨头软骨相距0.5~1 cm,

利用X线进行检查, 保证导针位置正确。沿着导针进行扩孔操作, 打入合适的螺旋刀片并锁定。打入远端锁定螺钉, 以免发生骨折移位, 将瞄准架移除后旋紧近端尾帽, 确定满意后, 进行引流管留置, 并逐层缝合切口。

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重建外侧壁。实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重建外侧壁, 在内固定治疗基础上, 利用钢丝进行捆扎固定, 将钢丝跨过小转子与大转子, 采用“8”字法进行捆扎固定, 然后分别在前、后方向钻孔, 并拧入1枚拉力螺钉。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3个月内, 骨折不愈合与髋内翻的发生情况。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与手术3个月后的髋关节功能情况[参照髋关节功能测评量表(Harris)[2]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功能、活动范围、疼痛与畸形, 总分为100分, 评分与髋关节功能情况呈正相关, 即评分越低, 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越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实验组手术用时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卧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手术后骨折不愈合与髋内翻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术后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与髋内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手术前与手术3个月后的髋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手术前,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3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手术前升高, 且实验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后骨折不愈合与髋内翻发生情况比较[n(%)]

組别 例数 骨折不愈合 髋内翻

对照组 15 6(40.00) 4(26.67)

实验组 15 1(6.67)a 0a

χ2 4.6584 4.6154

P <0.05 <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 对患者正常活动与身体健康影响极大, 临床主要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 效果理想[3]。该疾病与年龄、骨质疏松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受到交通行业、建筑行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影响, 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受到临床的重点关注。

患者外侧壁骨折会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 临床对于外侧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过程中是否重建外侧壁存在一定分歧, 为比较分析重建外侧壁与未重建为侧壁的具体治疗效果, 以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展开比较研究, 对照组患者未进行重建外侧壁, 实验组患者则应用了钢丝捆扎联合拉力螺钉固定, 属于加强固定, 可加压患者的外侧壁骨折块。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用时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的, 卧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与髋内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3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手术前升高, 且实验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说明, 外侧壁完整对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需要对骨折外侧壁进行重建。在进行治疗过程中本院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①外侧壁可起到生物力学稳定作用, 可支撑股骨头颈骨折块, 可使骨折断端的加压与接触增加, 能够有效预防内固定失败, 并降低患者术后出现骨折不愈合与髋内翻的几率[4];②部分患者的外侧壁骨折是因手术操作造成的, 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 要做好对外侧壁的保护;③为保证外侧壁重建的效果, 可根据患者的分型选择具体的重建方案, 在手术前可通过四维CT对患者的外侧壁进行彻底扫描, 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外侧壁骨折类型, 明确患者骨折外侧壁的稳定性, 进而制定针对性重建方法[5]。

综上所述, 对外侧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相比于未重建外侧壁, 重建外侧壁后可使骨折断端更加稳定, 手术用时无明显增加, 但可缩短卧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降低患者术后出现髋内翻与骨折不愈合几率, 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景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4(6):69-70.

[2] 杨朔, 李建军, 李胜.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比较. 临床军医杂志, 2020, 48(3):274-277.

[3] 葛新, 宋丽波. PFNA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 33(2):251-253.

[4] 周亚东, 朱华章.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 34(8):846-848.

[5] 程璐飞, 马丽. 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8, 16(1):89-90.

[收稿日期:2020-04-27]

猜你喜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
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疗效观察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观察
跟骨骨折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可膨胀髓内钉在肱骨干骨折中的疗效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DHS与PFNA治疗探讨
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 Ⅲ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23例疗效观察
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