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宇,张晓航,指导老师:严蔚冰
[1.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 牙克石022150;2.北京长祯国术馆(北京长祯堂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083;3.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上海200437]
易筋经导引法是祖国医学之瑰宝,有积极的医疗作用[1-2]。笔者采用张氏易筋经导引法治疗肩周炎患者18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就诊且愿意接受易筋经导引锻炼的18例肩周炎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45~61岁;左肩患病10例,右肩患病7例,双肩患病1例;病程2~11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如前举、后伸、外展、外旋等)。X线显示:肩关节骨质未见异常或肩周炎改变。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骨伤学高级教程》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3]:肩部有刀割样疼痛或钝痛,夜间加重,甚至痛醒,昼轻夜重是其疾病特点;肩关节活动受限,肩部怕风寒;肩部肌肉痉挛和萎缩,尤其是肩部三角肌和冈上肌;可触及压痛、结节或条索痛点;肩关节功能障碍;X线片显示:肩关节骨质未见异常或肩周炎改变。
1.3 纳入标准 均为肩周炎冻结期患者,有不同程度功能受限;接受并能坚持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锻炼;习练易筋经导引法期间未接受其他疗法治疗;中途未退出观察。
1.4 排除标准 肩周炎早期(疼痛期)患者;不能接受或不能坚持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法患者;观察期间应用其他康复方法干预治疗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患者;精神类疾病患者。
2.1 导引方案 所有患者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法,该导引法系北京长祯国术馆“醉鬼张三门”功夫,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导引法分两个阶段习练。①暖身训练:遛腿、熇腿、洗肩、磨腰、穿掌。遛腿,数次即可,身热为度,可以调息、敛意、热身,使习练者进入练功状态,所以遛腿放在练功首位。熇腿,左势1次,右势1次,应注意依据身体状态调整合理高度,身体保持平稳,动作中保持脚尖回勾。洗肩,左势6次,右势6次,弓步左右转跨时后脚尖要对正前脚跟,落掌力砸千金,立掌坐腕展指。磨腰,左势6次,右势6次,肢体圆活舒缓,切忌用力,嘴微张不憋气,前后左右正面要适度停留。穿掌,左势6次,右势6次,身体尽量伸,两腿前弓后绷,手尖、脊柱、腿成一条直线。②导引训练:起势、十二势、收势。患者初学时,每日训练2次,早6:00—7:00、晚7:00—8:00训练。掌握动作要领后,视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导引强度,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训练时要微汗出,注意避风寒。最后使患者将张氏易筋经导引训练融入日常生活中。
2.2 导引方法
预备势(起势)。此势做1次,调3次。要领:身体要放松,呼吸自然,心平气和,三观合一,眼慢慢向下看,先看鼻尖,再看膻中,再看下丹田。
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势。此势做1次。要领:①双掌内旋后平开,最大限度拉伸双臂经络。平开时感受指尖压力,意念延伸到指尖。②双臂胸前合拢时,中指相对,劳宫穴对准中府穴时要停留片刻。③手臂与肩同高,松肩虚腋。
第二式:韦驮献杵第二势——横担降魔杵。此势做1次。要领:①两掌平开时,与肩平行,形成一字形,感觉双肩如负重担。②看左手、右手时与呼吸配合,两端手指有抻拽之意。③提踵时意念集中于大敦穴。
第三式:韦驮献杵第三势——掌托天轮。此势做1次。要领:①双臂随呼气上推,托球之后,五指分开,有抱、托、捧之意。②平视前方,意念从头部天门处灌注。呼气时,手放在肚脐上方,气由下向上灌于肩部。
第四式:摘星换斗势。此势先左势后右势为1次,连做3次。要领:摘星时,目视劳宫穴,意守命门穴。头部随手臂扭动上抬。
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势。此势左势先做3次,后右势做3次。要领:①握空心拳和送指弹出时,从小指到拇指逐个握起或弹出。②展臂到内旋回收过程中使用暗劲。③扭转脊柱时,力气灌注于手臂和全身,自然呼吸。
第六式:出爪亮翅势。连续做6次。要领:①双手拉开时展肩扩胸,肩胛内收。②双臂前推时,运用内力将两掌推出,缓缓吐气。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势。此势左势先做3次,后右势做3次。要领:①双臂举过头顶时,掌心抱“玉枕关”,手指轻拉“天城穴”(耳朵尖端,把耳轮折卷,骑缝处)。②背后的掌要贴在肩胛骨中间。③扭转身体时,身体放松挺直,手臂不随意摆动。
第八式:三盘落地势。连续做6次。要领:①上托时如负重物,下按时双手自然下放,松腰敛臀,气蓄少腹。②发“嗨”音时,音从喉部发出,同时吐气,气沉丹田。③虎口撑圆,目视前方,身体中正,舌抵上腭。
第九式:青龙探爪势。此势先左势后右势为1次,连做3次。要领:①作龙爪手时,五指伸直分开、内收,中指略高于其他四指,劳宫穴不打开,内收于爪心。②探爪时,身体前倾。③握固后手在腰间章门穴稍停片刻。
第十式:卧虎扑食势。此势先左势做3次,后右势做3次。要领:①扑食前,躯干带动双手前扑绕环。②弓步时,身体保持平衡。③抬头瞪目时,力达指尖,腰背部反弓。
第十一式:打躬势。此势做3次。要领:①鸣天鼓时顶平项直。②下躬时,百会穴前倾,后背伸直。③身体前屈时,脊柱从腰逐节下屈,头尽量贴近腿,起身时,从尾椎逐节伸展上拔。
第十二式:掉尾势。此势先左势后右势为1次,连做3次。要领:自然呼吸,推掌及地时意念集中在掌心,直立时意念集中于指尖。
收势。此势做1次。要领:①双手向下引时将气血引入丹田,再下行经过涌泉穴入地。②目视垂帘,三观合一,呼吸由浅入深。
3.1 观察指标 ①盂肱关节的前屈角度、后伸角度、外展角度、内收角度。②肱骨中立位的内旋角度、外旋角度。③肩胛带复合功能的上举角度。所有患者均习练4周,习练前后测量其肩关节主动活动的范围角度。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习练4周后,患者肩部关节前屈角度、后伸角度、外展角度、内收角度、内旋角度、外旋角度及上举角度均较习练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6例肩周炎患者习练易筋经导引法前后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比较(°,±s)
表1 16例肩周炎患者习练易筋经导引法前后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例数 前屈 后伸 外展 内收习练前 18 35.6±9.7 19.1±7.9 40.3±13.5 9.3±5.1习练后 18 82.7±7.8△ 35.4±5.6△81.9±7.6△ 25.9±6.3△时间 例数 内旋 外旋 上举习练前 18 21.6±9.1 18.9±9.9 82.9±13.6习练后 18 38.7±6.5△ 37.4±8.7△ 161.1±12.4△
肩周炎俗称“五十肩”,是临床常见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5]。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解决肩部疼痛和恢复肩部功能,治疗方法较多,且各有优势,但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中值得肯定的方法[6]。肩周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以风寒阻络或经脉瘀滞、气血难以濡养为主要病机,治疗以祛风寒、通经络、行气血为主。中医导引功法在该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
易筋经导引法源于古代导引法,其中“易”取自于《易经》,有“变易、变化、改变”之意。该功法具有伸筋拔骨、调畅气机、濡养脏腑及四肢百骸之功,临床应用于骨伤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内分泌科疾病、心脑血管科疾病及消化科疾病的治疗中[7]。近年来,易筋经导引法用于治疗肩周炎,并取得满意疗效[8]。研究表明,易筋经导引法可有效改善疾病引起的肌肉减力及平衡稳定性,改善肌肉耐力,提高韧带柔韧度,增强整体关节活动功能[9]。
张氏易筋经导引法的特点为导引与武术结合、理论和功法结合。张氏易筋经导引法对患者肩部及颈腰部活动要求极高,在暖身法中的遛腿、熇腿、洗肩、磨腰、穿掌均有肩部参与。在导引训练中,通过颈椎、肩部及腰椎的拉伸和扭转,使关节滑利,舒缩局部肌肉,加快血液循环,对抗炎性致痛物质,调节脏腑功能,进而有效缓解颈腰椎病及肩周炎的疼痛和关节功能活动。笔者认为张氏易筋经导引法一招一式皆有呼吸吐纳配合,意气相随,上肢的撑举与下肢的提踵牵拉,调理三焦及十二经脉之气,使人体全身气血通达,改善肩部血供,伸筋拔骨,当患者内气从关元上提经肩部直达手掌出劳宫,使患者感觉到肩部及上肢气血灌注的满胀感,气血流通至肩部,进而缓解肩部疼痛。
本研究结果显示,习练4周后,患者肩部关节前屈角度、后伸角度、外展角度、内收角度、内旋角度、外旋角度及上举角度较习练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研究时间和研究条件所限,本研究未设置对照组,未能比较出张氏易筋经导引法的优越性。而患者的生活理念、居住环境及生活条件存在差异,也可能影响观察结果,今后须从运动生理学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作出科学、客观、具体的评价。综上所述,易筋经导引法治疗肩周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