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灿
摘要:古诗词节奏整齐、韵律和谐,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探析古诗词“意象”的内涵价值,依据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现状,对常见“意象”进行归类与解读,提出了构建古诗词意象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 “意象” 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本,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文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能力与文学底蕴。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认同古代文化、提高鉴赏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基于“意象”解读开展古诗词教学,符合诗词鉴赏的规律和高中生的审美需求,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古诗词中的“意象”要素
1.“意象”概念与内涵
“意象”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涉及文艺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古诗词的角度来说,“意象”通常指的是具有表意性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寄托主观意志的客观对象与载体。主观情感意志为“意”,客观承载对象为“象”,两者互相感应、相互交融,引导读者在赏析中可以观“象”而品“意”,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2.“意象”是内蕴与灵魂的寄托
“意象”,是诗词最核心的组成要素。“意象”的内蕴决定了诗词的意蕴,也是作者情感表达的灵魂所在。古诗词中,诗人借助“意象”塑造意境,利用“隐喻”“象征”等方式委婉、含蓄地与读者建立关联,在朦胧中触发读者的直觉感知,涵养读者的情感。
3.高中古诗词“意象”教学现状
一方面,教师对古诗词“意象”解读不够充分。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诗词教学仍然偏重于背景及主题内容的讲授,欠缺对于诗词意象的深入挖掘。意象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而现行对教师业绩的评价还是主要以学生的分数来衡量,这就导致教师不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诗词意象的内涵,反而会选择归纳意象考题,让学生通过大量做相关试题来应对考试,这使得古诗词意象教学陷入了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缺乏系统性学习。很多高中生对诗词“意象”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没有认识到通过意象学习提高自身审美鉴赏能力的长远意义,而是只停留在如何在考试中答出“正確答案”的层面。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记忆古诗词中“意象”的常见寓意,很难在不同的语境中深入理解意象、情感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归类与解读
高中古诗词常见“意象”主要包括自然事物意象和人文景观意象。
1.自然事物意象
高中语文古诗词最为常见的自然事物意象可以简单归纳为植物类、动物类和气象类三个大类。植物类意象常见的有桑、荷、菊、柳、梧桐、落花等。比如,《诗经·氓》中以“桑”喻指男女之间的爱情;《望海潮》中以“荷花”赞喻美景;《声声慢》中以“菊”抒发寂寥之情;《雨霖铃》中以“柳”寄托送别亲友的不舍;《长恨歌》中以“梧桐”表达孤独凄凉之感;《春江花月夜》中以“落花”感慨岁月流逝之忧愁。动物类意象常见的有蝴蝶、杜鹃、蝉、乌鹊、狗和鸡等。比如,《锦瑟》中以“蝴蝶”表现痴迷沉醉的情感,以“杜鹃”抒发追求的凄凉悲切;《雨霖铃》中以“蝉”诉说离别;《短歌行》中以“乌鹊”表达漂泊无助的哀愁;《归园田居》中以“狗、鸡”等衬托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气象类常见的有风云、雨露、霜雪、烟雾等。比如,《秋兴八首》中以“风云”表达时局动荡;《定风波》中以“雨”表现人生困境;《短歌行》中以“朝露”感叹时光飞逝;《醉花阴》中以“雾”表达空虚寂寞与百无聊赖之情。
2.人文景观意象
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的“人文景观意象”,又可以分为生活器具类意象和文化景物类意象。生活器具类意象比较常见的有琵琶、霓裳、环佩、头钗、箫鼓、寒衣等。比如,《琵琶行》中以“琵琶”抒发思念故土的幽怨之情;《咏怀古迹》中以“环佩”抒发对故乡的怀念;《望海潮》中以“箫鼓”表达对国家兴盛和谐的渴望与赞美等。文化景物类意象常见的有明月、长亭、舟船、楼台等。《水调歌头》中以“婵娟”表达对美好的向往;《赤壁怀古》中的“一樽还酹江月”则以“月亮”来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雨霖铃》中以“长亭”寄托分离之苦;《登高》中以“楼台”抒发忧国忧民之感等。
三、高中古诗词“意象”教学路径与策略
1.基于“意象”的内涵,引导学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教师要提高对古诗词“意象”的认知高度,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审美能力对个人发展的长远影响。具体到古诗词教学中,应注重基于“意象”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辨析和积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多重内涵,做到“活学活用”。比如,“月亮”意象就有“思念、团圆、故乡、家园、永久”等多重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赏析古诗词时依据诗词背景和基调,学会辨析和积累,理解其不同的内涵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二是要把握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与联系,深刻感悟作者的内心感受。一般来说,一首诗词中往往同时包含了多个意象的组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意象叠加或者组合后表达的新情感。比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这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包含了多个意象的组合,要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组合意象中的相通点。
2.以“意象”为枢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鉴赏方式
古诗词语言精炼、内涵丰富,传递的思想具有开放性、跳跃性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鉴赏方式:一是要引导学生以“意象”为纽带,由实入虚,感悟作者的留白艺术。品读诗词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词韵味,借助想象,填补空白,形成意象的主体画面,理解作者意象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方式,感悟意象架构的艺术审美空间。古代诗人往往通过意象组合的方式架构艺术审美空间。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就借助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白鹤、猿猴、杜鹃的意象运用,传说中蜀地君主蚕丛与鱼凫的典故等,营造了一幅诡谲奇险的艺术境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跟随李白的描述去想象和体会蜀道的艰险画面。
3.以“意象”为核心,引导学生正确感悟诗词的意境
多个意象构成“意象群”,最终形成了意境。意象,是意境的基本构成元素。比如,韦应物所作的《滁州西涧》一诗,用了幽草、涧、黄鹂、树、春雨、野渡、孤舟等八种意象,构筑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意境,表达了一种闲情逸致、悠然静谧的情趣。讨论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意境”是诗人利用多重意象创造的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整体的意境格局,把握诗词中“象与意”“意与情”的互相交融。对诗词意境的解读,必须以“意象”为核心,通过诗人呈现的意象,感受其中的情意寄托。比如,《归园田居》组诗中,陶渊明用了方宅、草屋、深巷、榆树、桑树、柳树、庭院、炊烟、鸡、狗等一系列的田园意象,勾勒出炊烟袅袅、恬淡舒适的田园生活场景,与“羁鸟”“池鱼”两个意象对比,隐喻自己在官场中的苦闷与牵绊,表达了作者挣脱束缚重返自然的喜悦心情。《归园田居》语言浅显、质朴,却营造出意蕴深长的优美意境。
参考文献
[1]张志兰.意象辟蹊径 诗词有洞天[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2).
[2]吴沛聪.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新探[J ].文学教育(下),2018(09).
[3]李才权.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新探[J ].教学与管理,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