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丑”到“审美”

2020-10-29 22:18孙辰晨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审美中学语文

孙辰晨

摘要:新课标规定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一门学科,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之一便是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积累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也应当是使学生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是观照学生由感性审美到理性审美发展的过程,是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审丑 审美 《老王》 中学语文

鲁迅先生一百年前便提出文学的任务是“涵养人之神思”,即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精神。人的精神需要有很多,审美需求便是其一,这是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一言以蔽之,语文课里应当有审美目标,语文课也应当是一个审美过程。

一、辩证看待老王的“外部丑”

1.从直觉体验出发认识人物

审美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有其直觉冲动,亦有其知性体悟。任何一篇文章,学生在初读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直觉体验与情感冲动,这是必然的,也是教学中很容易忽略的。教师往往是从学生在预习中的理解和质疑来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但这些理解和质疑还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直觉体验与情感冲动则是一种纯粹的感官知觉。这显然是非理性的,但它是学生阅读时的真实存在,需要被尊重,应当作为更早一步的教学起点被考虑进来。

这种体验是只触摸、不解释的。人的思维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最终文学作品的内涵还需要理性的审视与评价,即审美经验的判断。康德认为其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它既包括直觉性的部分,也包括理性的思考活动。这种理性的思考活动并不以感官愉悦为目标,也有别于科学范畴内的理性思考,不以形成科学認知为目标。在审美范畴内,它关注生命的哲思、宇宙的奥义,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精神结构、塑造人们的精神境界。所以在语文课堂的终端设计上,还应该往后挪动一步,以审美经验来审视文章,将文章推入一个理性的审美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2.肯定直觉体验中的“丑感”

以经典散文《老王》为例。《老王》是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第10课,是杨绛先生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他们一家人与三轮车夫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写了丑陋可怖的老王,写了愧怍的自己,也写了那个时代。文章言约意丰,理解起来颇不容易。翻遍学生的预习单,且不论文章的中心——“愧怍”的内涵难以理解,就连对于“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的认知也出现了偏差。老王在他们的眼中成了“助人为乐”的人,因为在送钱先生去医院时不肯要钱,也成了一个“慷慨”的人。值得“欣慰”的是,在对文章的疑问处,学生写满了问题。

疑问这么多,从哪里入手?向前走一步,从审美直觉入手,从老王的“丑陋”入手。 如:“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老王的形象是无法让学生产生感官愉悦的,所以文章读下来的直觉体验便是“老王好丑啊”,以至于有观点认为杨先生在丑化老王。丑化老王,相信杨先生不至于此,她的文字向来是“不虚赞,不隐恶”,趋于冷静中和的。且又是回忆性散文,没有小说中艺术形象再创造的需要,所以有理由相信老王真的就是这样丑的。但“丑”是一个感官体验,是直觉判断,对杨先生和对读者,都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曾说:“自己发抒的文字以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为‘诚实’。”所以老王的“丑”重点不在于其到底有多丑,而是在于这样的一个“丑老王”,其形象有何艺术魅力?杨先生写这样一个“丑”老王时的心境如何?

二、“丑”与“美”的理性思辨

1.感知“丑”与“美”的错位

在艺术世界中,“丑”与“美”不仅仅是感官体验,更是与善恶相伴的理性思考。丑与美,善与恶,是立体统一的,又常常是错位的。丑人未必恶,美人未必善,恶人皮相再美,如画皮一般,终是恶鬼,是“丑”;善人不美,如卡西莫多,面目狰狞却内心良善,是“美”。文中,作者对老王是由“审丑”到“审美”的变化过程的。用孙绍振教授的话说,就是“对这个不幸的下层人物精神品质的发现过程”。“丑”是作者对老王的认知起点,是一眼即知的,至于“不幸”,都是在坐了车闲聊才知道的。一开始,大家议论“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作者是只看其丑,但不怕其丑,也不议论其丑,更不歧视其丑。丑只是感官体验,绝不上升到道德评价,她还坐他的车,同他闲聊,还给他鱼肝油治疗夜盲症。正是杨先生对于“丑”的特别眼光和态度,在老王心里投下了暖,而老王对杨先生一家的感恩和善意,特别是一家人遭难时,又让杨先生真切地看到了他的“美”,与“丑”既错位又统一的“美”。

2.建立 “丑”与“美”的“统一”

学生在阅读时也应当对老王进行基于丑的“审美”体验,完成由“审丑”到“审美”的流动。对老王的形象分析不能仅停留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应更为动态地看待其悲剧的一生。他因“丑”加剧不幸,令人同情;因“丑”心怀感恩,值得人欣赏;又因“丑”终被冷落,令人心疼。丑是伴随老王一生的,善与美也是,从丑看向美,倍增其美,从美看向丑,备感心酸。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意义,对老王形象的审美观照,对其人生悲剧的动态观察,可以帮助学生以冷眼和热心来冷静地怜悯着文学世界和生活中的“老王们”,这就是从审美体验到审美经验的转化,也是审美力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塑造。如这一单元中的另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也是一个“丑”妈妈,生得黄胖而矮,连睡相也差。但这个人物最终也是在其身上见其“美”的,可以进行单元内比较阅读,强化这种审美经验。

三、突破“自我审丑”的阅读障碍

1.突破“自我审丑”的隐性

从感官直觉出发见其“丑”,在阅读的终点处,也应再向后挪动一步,以审美视角再来理性地看待另一重丑,即基于“愧怍”的“自我审丑”。对比老王,杨先生觉得真正丑的人是自己。这里的丑,并不是外貌上的丑陋,也不是道德上的坏与恶,是因为其情感空洞,让人产生否定冷漠之感的“丑”。面对老王,作者看到了自己的情感空洞,直面自己身上的这种“丑”,便是“自我审丑”。回忆老王的过程,也是“自我审丑”的过程。

孙绍振先生在《隐形抒情意脉和叙述风格——读杨绛老王》一文中提到文章“不是平面的,而是具有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愧怍”的内涵要看“对老王的情感运动的过程”。杨先生不是对老王不好,而是不够好,而是可以在再好一些的时候,却没有对他好。如“开始几个月”“有一天”“过了十多天”,老王生病了她没有去看过老王;老王送鸡蛋香油那天的形象那么可怖,令杨先生害怕,但也只是害怕,并没有下文,过了十多天才偶然得知老王过世的消息。杨先生和老王在彼此心中的分量是不对等的,比之老王的“用心”“用钱”,总是“用钱”的杨先生觉得自己“丑”了些。

2.看清“自我审丑”的“审美价值”

作者是在回忆里凝视自己,自我审“丑”。肖培东老师曾说:“未经凝视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她同老王的这些过往正是在她的凝视下才显出了意义。一时的不安好理解,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指责杨先生对老王的冷漠,但“一再追忆”“几年过去,渐渐明白”“愧怍”,在这个意义上,杨先生的长期“自我审丑”绝不能简单转化为读者对杨先生的“审丑”。

人性有弱点,但因反省而高贵。周总理生前曾说:“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忏悔录》的作者卢梭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杨先生不虚赞别人的美,也不隐没自己的恶,敢于披露承认自己的错误,非但不应被理解为“丑”,反倒更教人敬重。理解杨先生的“自我审丑”为的是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审视一个自省的灵魂的崇高性,而这也正是《老王》一文打动人心、净化心灵的地方。作者的“自我审丑”应该是读者眼中的“终极审美”——灵魂崇高之大美。

一头一尾的两处审美体验,丰富了學生的情感认知,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对于语文课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极有帮助的,而审美力本身也是学生应当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获得的一种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将审美经验中的直觉感知和理性观照引入课堂设计的起始两端,由审美体验开始,由审美体验结束,将知识、方法与技能统一在审美体验之中,使学生由感性认知逐层上升至理性认识,最终徜徉于理性审美的哲思与幸福之中。

四、于细节处“审丑”,深化审美体验

文章的一些细节之处也是可以在审美视角下进行解读的。文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老李,在很多课堂上是不被多提的。但是,不妨引导学生思考几个文本的空白,如“老李与老王同住,老李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老王死了,老李怎么没帮他给杨先生传话呢”。结合这些问题和文章内容可以发现,老李也是一个落魄之人,但他为老王传话其实是很敷衍的,起码没有告诉杨先生老王病得真的很重,对于老王的死他也是很冷漠的,像看一场热闹一般。同院不同心,同命不共情,老李是老王的“看客”,“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还有胡同口蹬三轮的,觉得“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的人,他们和老王,同行不同道。对这些人的欣赏,可以引导学生在与老王的对比中进行纯粹“审丑”。这种“丑”是人性的负面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与扭曲,“吸引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丑反衬了美,当美“被侮辱被损害”之时,也倍增了美之哀伤。比之普通的“反衬”“衬托”“对比”的说法,审美视角的引入可以加深学生对“美丑互现”的审美形式的理解,并形成一定的审美经验,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五、结语

东汉王充《论衡》中云:“涉水浅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蛟龙有大美,何谓大?何谓美?“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以审美视角观照语文课堂的终极目的是探寻文章深处之大美蛟龙,也给学生一节充实而有光辉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方冰云.探究审丑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J ].教育艺术,2019(12):21.

[2]李巍.论新写实主义小说“审丑”的美学价值[ J ].惠州学院学报,2019,39(2):72-77.

[3]林玮婧.“美与丑”——结伴同行[ 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9(1):125-126.

[4]刘娅.审丑:从感性到理性的人学探索——小学语文教材中反面角色的价值审视与实践追求[ J].华夏教师,2019(10):88-89.

猜你喜欢
审美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写作·勤于修改
关于《中学语文》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