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微课研究综述

2020-10-29 05:45周雅格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教学应用微课

周雅格

摘 要:微课从出现以来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微课的理论与应用等方面也日渐趋向于成熟.文章通过对中国知网平台上2018年有关微课的文献的统计与分析,围绕前人研究主题,将其分为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研究、微课与慕课及其他相关概念的结合研究和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审视四大类,并进行相关总结.

关键词:微课;研究综述;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8-0110-05

1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作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性工具——“微课”,自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微课这一概念自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以来,经历了从陌生到为人所熟知,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阶段.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迅速收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喜爱[1].

立足于2018年,国内对微课的研究已偏向于实际应用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微课相比于教科书等其他教学资源更具有趣味性,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课前,可以利用微课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根据梅耶的“双通道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微课作为教学资源,可以从图像、动画、音频等多方面视听觉通道向学生传达信息,从而增强所学内容的趣味性.第二,微课具有一定的形象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突破重难点,例如生物、地理、化学等方面,便可以借助于视频,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不同地区的地理风貌、生物学中的细胞结构与传输机制、化学中的分子3D模型等.第三,作为一种微视频,微课可以反复循环播放,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后得到及时的复习与巩固,查漏补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第四,微课时间较短,一般控制在5~8分钟[3],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以及记忆规律,根据“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的大小是能否有效解决问题及获得图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微课的时长以及知识点设计能够很好地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记忆规律,从而能够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喜爱与接受.

因此,文章通过对知网2018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已有关于微课的文献分析,讨论总结前人研究主题与趋势,以期对2018年微课研究情况有一定的掌握与了解.

2 文献检索方法

截止于2019年3月30日,通过在中国知网平台上以“微课”作为篇名,以2018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间期作为时间条件进行检索,共得到检索结果4,226条,按照被引量≥3的条件进行筛选,共得到100条检索结果,本文最终以这100条结果作为研究参考,进行初步梳理.

在这100条结果中,按照其研究主题大致将其分为四大类: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研究,微课与慕课及其他相关概念的结合研究和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审视.其中最多的研究主题为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相关文献有64篇,其次为以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研究为主题,有22篇,微课与慕课及其他相关概念相比较及结合的研究有11篇等等(如表1),引用量最高的为广西师范学院郑小军教授发表的《微课可持续发展的“道”与“术”——兼论微课发展研究理论体系建构与方法论创新》[4]一文,引用量为13次.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涵盖了在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以及高校,科目也包含了语文、英语、体育、信息技术等.从这100篇参考文献的相关分类中,可以看出微课的概念自2011年引入之后,经过几年的发展,至2018年其相关概念理论已发展相对成熟,对微课的研究大多定格在在教学中的应用领域.

3 文献研究主题分类与讨论

3.1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主题研究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年级方面涵盖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以及中职、高职以及大学,在科目方面涉及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会计等,根据已有文献分析,可以总结出本类主题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从整体方面出发,对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微课在本门教学中所起到的优势作用,即两者的契合点,接着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或直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最后提出微课应用策略.第二个方面是针对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比如曹亚东老师文献中提出的微课在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环节的应用[5],金彬老师提出的微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环节中的应用[6],并展示应用案例的实施过程,对最终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第三个方面主要涉及微课在当前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审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微课的使用策略以及运行偏重点,包括对家长以及教师的要求等.三个研究方面对应的文献数量也依次递减,第一方面包含37篇,第二方面包含22篇,第三方面包含5篇.

关于微课在各门学科中的优势分析,已有文献大多提到从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微课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学生思维;从课堂氛围上,可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保持课堂生动性;从学习效果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通过影音与图像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并且根据微視频可以反复播放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查漏补缺,在课下也能够反复进行学习及复习.

关于微课应用于教学的策略方面,文献大多提出在资源方面,教师需要提供合适的、具有趣味性的、与教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微视频或其他资源,优化微课内容,强化视觉效应;在课堂应用方面,需要创设适当的情境进行导入,利用微课来辅助进行物理或者化学实验、利用微课进行拓展性教学,实现课堂动态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强化学生感受、并及时进行评价与反思;在教师的引导方面,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丰富教学语言,并合理安排课堂上微课与传统讲解的时间占比与侧重点,控制微课教学的实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自身出发,要提升教师的微课应用能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以及微课制作的相关技术能力,了解学生个性化需求,有效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微课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为其选择或制作适当的、优质的微课资源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3.2 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結合的主题研究

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应用研究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以具体的课程为例设计、构建一个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比如“以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为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为例等等,另一方面主要是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实践进行探究与思考,例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探讨、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运用探讨等.仅从文献数量上来看,后面的方面文献数量占比较重,可以作为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研究主题的重点方面.

关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方面,已有文献主要涉及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含义及特点,分析相应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叙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从而提出新的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已有文献分析,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大多聚焦在教学方法单一与课堂互动性不强[7],难以体现教师与学生主导主体双主理念等方面,为此,构建的新模式基本上都包含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课前一般是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进行自主观看学习,课中主要为学生讨论阶段,教师给予相应指导与点评,并进行总结与评价,课后则是反思与实践,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则主要涉及了片头、内容、片尾等具体环节,例如如何选择微课教学内容、如何编写微课脚本、如何录制等等.

而关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实践进行探究与思考方面,已有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如何更好地在课程中运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提出相关建议与注意事项,一类则是针对已经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课堂进行反思与评价.对于第一类,已有文献提出的相关建议主要集中在选取合适的微课教学内容、把控好微课在课堂中的位置、课堂上有效促进学生合作研究、注重评价与反馈、微课具备趣味性与实用性,尤其是在课前导入环节或准备环节的微课实用性[8],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等等.第二类则是针对已经实施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与总结,主要聚焦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具体课程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效与不足方面,成效大多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较为局限单一的不足,突出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与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了课堂互动质量、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了结合等,而反思不足则主要体现在微课视频时间过长或过短、课堂节奏容易出问题,尤其是讨论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微课视频的制作质量方面给教师带来了较大挑战,微课与翻转课堂的联合对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给老师带来一定的负担等等.

3.3 微课与慕课及其他相关概念相结合的主题研究

在此主题中,微课与其他相关概念结合的研究包括了虚拟仿真技术、慕课、思维导图、增强现实(AR)、快课、SPOC、等方面,其中仅从文献数量上来看,涉及慕课概念的文献所占比例最大,共有8篇.从已有文献研究主题与内容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互联网+”或者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与其他相关概念相结合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或基于微课与慕课构建的翻转课堂在具体教学中的探究,一类是微课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研究.

在第一类微课与其他相关概念相结合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中,主要内容为微课与具体技术或理念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文献大多先对微课、慕课、思维导图、翻转课堂等概念与特点进行相关界定,然后设计教学模式或在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施,记录实施过程,分析结果并提出总结与思考.例如微课结合思维导图在放射科住院医师规培中的应用研究、虚拟仿真技术与微课技术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研究等,文献一般采用实验法,将被试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考试成绩评价与调查问卷评价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最终进行相应反思与总结,即微课与其他技术或教学理念相结合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等,但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思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已有文献也分析了微课与其他技术或理念相结合从而进行教学改革或教学整合研究中对需解决的问题的思考,简单归纳后大致为以下几点:第一,正确面对微课与其他技术或理念的整合现象;第二,理性面对微课热、慕课热等的热潮;第三,注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接轨;第四,注重新模式下教学的评价方式等[9].

在第二类微课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研究中,文献数量较少,内容主要涉及了快课、微课、慕课、SPOC等与微课较为相似概念的比较,在分别介绍相关概念的发展历程、内在关系等的基础上,分析各自的特点以及利弊,进而对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总结界定,最终为网络在线课程提出相关建议,根据已有文献分析,建议部分大致也可分为三方面:第一,无论哪种网络在线课程,都需要与实体课堂相结合[10];第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第三,辩证看待在线教育课程平台给教与学所带来的利弊等.

3.4 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审视主题研究

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审视与思考主题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少,内容也主要聚焦在高校微课建设的研究,根据已有文献分析,内容流程基本上为对微课相关知识进行叙述,之后分析微课发展中的问题或当前资源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微课发展建议.对文献内容进行相关整理后,可将目前微课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归为以下几点:第一,微课视频资源量大,但缺乏高效利用、充分交互的平台;第二,微课制作的形式重于内容;第三,微课作为教学研究成果的多,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少;第四,一些高校对于微课的建设水平还有待加强等[11].同样的,对文献中所提出的相关解决对策与建议进行整理后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坚持实用性原则,对微课建设形式与内容给予同等重视;第二,建立学科微课,关注不同目标人群,让更多感兴趣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学习;第三,有规划、有序地实施微课建设,提高师生互动交流效果;第四,真正调动教师全面、深入、持续的应用微课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微课制作水平与质量等[12].

4 结论与讨论

根据对上面检索出来的100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在2018年期间,知网上发表的与微课相关的文献大多为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文献作者也主要集中于国内中小学一线教师.通过进一步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4.1 微课相关理论相对成熟

微课的概念自2011年由胡铁生老师在国内率先提出之后[13],慢慢被我们所熟知并开始了研究与发展,至2018年,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国内对微课的研究已基本上转向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按照信息事物的发展规律,微课的发展也必定经历了概念界定、特点分析、理论探索、理论独立成熟到最终运用于实践并引出总结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微课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已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趋向于成熟.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研究者或教师已经将关注点放在了如何更好的应用上,并根据具体的学科,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策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对微课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已经渐渐深入,微课对大家来说也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名词.

4.2 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有效提高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多教师对微课这一概念开始从陌生到渐渐熟悉,甚至熟练运用.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技能越来越重视,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微课制作大赛等其他教学技能与软件大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就接触到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掌握制作微课等教学视频的基本技能,为之后成为教师并熟练运用微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在职教师,其所在学校也开展了各种微课等其他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例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等.在丰富教师理论学习的同时,给予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指导.这就使得教师们的教育信息化素养不断提高,对微课的制作也越来越熟练,从一开始的陌生甚至于抵触到越来越得心应手,也使得微课的制作越来越容易,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4.3 微课应用于教学的成果较为显著

从筛选出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老师们能够自行制作微课或者借用其他微课视频有效运用于教学.通过时间梳理文献,发现微课运用于实践教学的成果越来越显著,虽然仍然存在不足与反思,但大多文献显示从微课的制作和选用,包括如何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如何把控视频时长等方面,到分析学习者,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与已有学习基础来进行相关微课资源的选择与设计制作,最后运用于实践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4],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认可与接受,并且根据已有文献提供的问卷或数据,能够清晰地发现,微课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

4.4 文献作者多为一线教师

从根据条件筛选出的相关文献来看,文献作者大多集中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这一方面反映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教师对微课相关理论与制作技术的掌握越来越熟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需要,中小学一线教师作为教学的实践者,相比于高校的教授以及研究者,对于微课的使用需要可能更加直观、迫切.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与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微课教学,也正是这种需要,使得他们更加迫切的想要学习微课的相关制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到了微课的发展.作为高校教授以及研究者,可能更多的贡献在于在微课发展初期,将理论以及相关制作技术进行相关阐述与推广,使微课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并掌握.相对的,作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可能更多的贡献在于将微课理论与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文章选取的时间年限为2018年,此时微课理论与技术已经相对发展成熟,更多的可能偏向于时间应用,因此,中小学一线教师便在这个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就在某方面解释了文献作者多为一线教师的现象原因.

5 展望

总的来说,微课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无论是微课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还是技术,都已经相对成熟,也已经开始运用于实践教学,但在运用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接下来更加关注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将微课运用的更好、更有效,又或者对微课是否能与其他新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产成新的教学或者学习效果进行思考与讨论,从而使理论与实践可以更好的结合.

參考文献:

〔1〕宋利伟,梁林梅.微课研究综述[J].数字教育,2015,1(05):23-29.

〔2〕黄丽萍.高校微课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6):50-52.

〔3〕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钟绍春,王伟.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5(04):74-80.

〔4〕郑小军.微课可持续发展的“道”与“术”——兼论微课发展研究理论体系建构与方法论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01):31-39.

〔5〕曹亚东.微课资源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导入环节的应用——以椭圆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4):78-81.

〔6〕金彬.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微课的实践应用分析[J].学周刊,2018(08):146-147.

〔7〕陈芸,石怡.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104-106.

〔8〕马省轩,李华.基于MOOC的微课教学模式探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0(04):11-13.

〔9〕张静怡,薛立磊.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8(35):63-66.

〔10〕许佳.谈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才智,2018(36):94-97.

〔11〕张辩辩.国内近五年微课研究的文献综述[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3):32-33.

〔12〕徐永成,龚京忠,韩小云,陈红梅.当前我国微课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94-96.

〔13〕陈艳.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及对教改的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4):124+129.

〔14〕王晓莉.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1):22-23.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教学应用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