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华 李忠
摘要: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粮食安全经受了巨大的冲击,我国粮食安全同样受到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安全在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下安然无恙原因的深入分析,强调了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放松,今后必须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必须弥补一些不足和短板,必须做到“四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不落空、高质量。
关键词:新冠疫情 糧食安全 原因 思考
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物资,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所谓“衣食足,仓廪实,天下安”。今年初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让既有的粮食问题加剧,使疫情由单一的公共卫生事件波及粮食安全。但是,总体而言,这次疫情冲击没有动摇我国粮食安全基石,可以说我们的粮食工作经受住了这场“压力测试”,完成了一场稳如泰山的大考,这也是非典疫情后粮食人交出的又一张合格答卷。
新冠肺炎疫情下粮食安全何以安然无恙?疫情过后,大考之下,粮食人又该如何明晰粮食工作还有那哪短板需要完善,该如何进一步从容应对方方面面的突发应急情况,促进粮食工作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也是当下我们粮食人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疫情下粮食安然无恙的原因
在国际上,新冠疫情开始在全球持续蔓延时,一些产粮国为了确保自己国家粮食安全,先后出台禁止粮食出口政策,加上干旱、蝗灾等灾害,导致国际粮食行情突然出现了波动。在我国,由于疫情,各地先后实施严格的交通管控,原粮收购和成品粮外发不畅,粮油加工企业原粮紧张、开工率不足、部分居民不理性囤货等因素,加上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粮食现货市场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小幅度的波动后,国内市场很快恢复了运行平稳和价格稳定的态势,这完全得益于我国充裕的粮食储备和粮食人平时坚强有力、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从而稳稳地站在了粮食安全的制高点上。
(一)储备粮食充足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共商国是时强调的。粮食储备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天下之大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中央储备、地方储备联动配合、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粮食价格波动中,有效发挥了中央储备粮“压舱石”和地方储备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尤其是从2004、2006年起,我国在粮食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小麦两个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托市收购政策,十多年来,在收购政策的支撑下,不仅提高了粮农种粮的积极性,也让我国的主要口粮——稻谷和小麦的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2020年5月13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大清查结果》表明,国家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可满足全国居民一年以上正常消费需求,我国粮食库存可谓充足,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江苏省而言,粮食库存同样十分充足,特别是稻麦,够用一年半。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标准大大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我国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和标准,确定各级地方粮食储粮数量,2019年,我国粮食总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64亿吨,14亿中国人口,人均占有粮食474公斤,不仅大大超过全球人均粮食占有350公斤左右的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标准,因而应对这次疫情可谓胸有成竹,甚至底气十足。当2020年春节后,市场粮价出现波动时,粮食部门将政策性粮食有序增量拍卖,成交量不断创新高,加上各级地方储备粮陆续供应市场,确保了粮食不脱销、不断档,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
(二)储备结构合理
近年来,我国一直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方针,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自给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而作为主要口粮的水稻、小麦进口量年度间从没有超过中国粮食产出总量的1%-2%,自给率高达98%以上,国内储备结构日趋合理,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各种粮食的需求,其中大中城市建立确保满足当地10-15天的米面油成品储备制度。从2019年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结果看,稻谷、小麦等重要口粮品种占比约七成,大米、面粉等成品粮库存占比不断提高。就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而言,不仅按当地缺粮人口6个月所需口粮数量标准,储备了相当的稻谷和小麦,还根据可供市场10天以上的成品粮油应急储备要求,增加了大米、面粉储存和食用油的临时储备,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储备结构,而且不断优化,随时可以调节供需矛盾,应付市场波动。
(三)应急体系完善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要求,国家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流通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供给和质量安全。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符合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全国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5388家,成品粮日加工能力在百万吨以上;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601家,应急配送中心3170个,应急储运企业3454个,依托健全的粮油配送供应网络,能够迅速将米面油投放到终端消费市场;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1072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9206个,基本覆盖了重点地区、重点品种,能够密切跟踪粮食供求变化和价格动态。全国31个省(区、市)制定了省级粮食应急预案,587个市(地)、2440个县建立了完善的区域性粮食应急预案。以通州区为例,该区每年都要确认粮油应急加工、供应点,其中6家骨干粮油加工企业为应急保供加工点,20家“五放心粮店”为应急保供销售点,为及时、灵活应对突发事件打下坚实基础。
二、疫情后留下的思考
尽管我们从容应对了这次突发疫情的袭击,但是,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放松,我们还有一些短板需要弥补,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如果粮食安全出了纰漏,一切都将地动山摇,后果难以想象,届时谁也救不了我们,谁也不可能救我们,只有依靠自己救自己。不久前,中央提出“六保”新任务中,“保粮食能源安全”位列其中,这也是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体现,对此,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不落空、高质量,我们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一)有资金更要有粮食
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不断提高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的能力。这次疫情发生后,国际粮食发生波动,充分证明了少数人“有钱吃遍天下粮”的想法很天真,这种意识和理念不能有市场,否则一旦在国际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如果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即使手中的资金再多,也换不回亟需的粮食,必将受制于人,陷入被动局面,尤其是极有可能被敌对势力利用。因此,我们在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居安思危,从战略角度把粮食看得深一点、远一点、重要一点,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严格按照安全规定、标准和要求,保证基本粮食产品的储备数量,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要建立健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各级储备能力和调运能力;要始终重视粮食种植能力,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17.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8亿亩稻谷、小麦口粮播种面积,到2022年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任务必须完成。只有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发展大局就有了坚实基础,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就更有底气。
(二)有粮更要有中国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我国有14亿人要吃饭,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随着近几年我国粮食出现结构性、阶段性供过于求,“国家粮食安全已经过关”的思想开始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国家不需要那么多的粮食”的想法在一些人的脑海里开始涌动,一些地方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出现了放松粮食工作的倾向。这次疫情给那些粮食最脆弱国家造成了诸多麻烦,这些教训值得我们深思。此前,我国大豆市场就经历了供需失衡后,逐步被国外粮食贸易商控制的教训,这些年,我国大豆自给率只有15%左右,需要我们引以为戒,及时补好大豆生产这个短板,让“以我为主、立足国内”落到实处。
(三)有粮更要有高质量
当前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粮食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存在较大缺口。随着全社会营养健康意识的提高,尤其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成为时尚和潮流,乃至成为必然趋势和要求,高质量的粮食需求量也将呈刚性增长趋势,优质粮供给不足的问题也会更加凸显。对此,我们要更加重视粮食质量,这里的质量不仅包括粮食的品质,更要注重粮食的优质品种,积极满足人民对好粮油的不断追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围绕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供求平衡水平跃升,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项目,不断提高粮油优质品率水平; 做强粮食产业链、打响粮食品牌,在保数量供给的同时,推动粮食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粮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粮食安全;努力提高粮食种植水平,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目前尽管我国粮食单产不断刷新纪录,但是放眼世界,水平还不是很高,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3%、65%、54%和52%;围绕“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统筹谋划、补齐短板、系统推进好粮油计划,从而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四)有粮更要有预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在地震、雨雪冰冻、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时保障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我们应在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着眼长远,着力构建运转高效的粮食风险预警响应机制,织密安全网,建立“各司其职、快速应对”的风险预警体系,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对于可能的风险,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识别,分析、衡量其风险状况,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做好各种应急演练,使预警体系更加高效;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应当快速作出反应,出台科学、有效、具体的风险预警行动方案,化被動为主动,将损失降到最低。平时,要不断完善我们的粮油统计信息系统,提升统计上报水平,要像卫生系统上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那样精准,一旦发现苗头性的突发情况,党和国家可以立即获得第一手资料,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准备启动应急预案。这次疫情的发生,还警示我们在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储藏运输设施和条件建设上,既要有能力保障粮食多元化供给,更要有相应的应急调控和调运机制,满足市场供给,规避市场波动,稳定粮价,稳定市场,稳定预期。要切实提高疫情应对能力,提升粮食流通设施现代化水平,解决物流成本高、信息化滞后、流通效率低等问题,确保粮达天下,保障粮食安全无恙。这次疫情期间,一些地方遇到了采购“无处”、捐赠“无门”、通关“无路”、配送“无序”等现象,不少粮食物资无法第一时间运到亟需的地方,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应急体系,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建立稳定常态化的具有权威性的应对协调体制机制,保证重大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决策、快速解决粮食应急保供。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尤其是在疫情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只有高质量的粮食保障,才能护航高质量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只有确保粮食之基更牢靠,做到拉得出、用得上、有保障,才能确保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安全之基更牢固。
参考文选:
[1]中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积极应对疫情影响 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J].求是,2020(12):50-55.
[2]张红宇. 从公共卫生事件到粮食安全[N].农民日报,2020-4-11:3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