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雅
摘要: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多功能农业靠拢,深入研究农业多种功能的地域类型和优化策略,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构建农业多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和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经济社会发展、农业资源禀赋和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导致农业功能时空分异的重要因素;(2)河南省农业各功能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农产品供给高值市域主要在西部平原区域;经济发展高值市域分布在西部农业特色明显的粮食主产区;社会保障功能高值市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城镇化水平较低但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高值市域主要是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占比高市域;(3)河南省市域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可以分为4类,具体为:非生态功能弱势区、多种功能并重区、农产品供给弱势区、生态服务弱势区。(4)不同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和发展背景,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 地域类型 优化策略 聚类分析 河南省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农业多功能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末,当时日本提出“稻米文化”,认为日本文化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的21世纪议程中正式采用了农业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MFA)的提法。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在为人类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农产品时,还承担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目前,中国农业发展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消费者需求变化、全球化的挑战,探讨农业多功能的发展和优化策略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国内外学者对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成果颇丰,一些学者从农业多功能性的功能划分上提出“三功能论”“四功能论”“五功能论”“六功能论”(石言波,1999;孙新章,2010;吕耀,2008;刘奇,2007)。一些学者从农业多功能性的量化研究角度出发,构建了农业多功能发展的指标体系(乌东峰,2009)并得出了灰色理论适宜于农业多功能发展评价体系的结论;采用揭示偏好法、直接市场评估法等对湖北农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周镕基,2011)。还有学者研究认为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补贴、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赵予新,2009;卢树昌,2009;李瑞杨,2008;黄飞鸣。2005;宋玉军,2010)。本文在基于相关研究和研究区域的发展阶段和背景特征的基础上,将农业多种功能分为农产品供给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选取河南省为研究区域,从农业功能分区角度,对河南农业发展进行聚类分区规划,针对不同的功能定位,进而提出适宜的优化策略,希望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河南省的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境内有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水系。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之间,作物熟制为北部地区一年两熟,南部地区一年三熟。河南省土地开发利用的地域差异显著,西北部为山地丘陵区,中东部为黄淮海平原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耕地集中在中东区域,林地集中在豫北豫西豫西南海拔较高的区域,草地夹杂在山区林地与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2018年河南省人均GDP为50152元,全国排名18位;2018年河南省森林覆盖率为24.53%,比全国平均值高出2.9个百分点;而人均耕地面积为1.27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0.1%,排名第二;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8.9%,高于全国平均值(7.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在平稳下降,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也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整体上河南省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较突出,经济发展功能不强,社会保障功能仍比较重要。
(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统计数据来源于201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各地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研究方法
(一)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了农产品供给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生态服务功能4个层次的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表1),对研究区域内农业各功能的状态进行评价。对评价指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消除各原始数据在数量级及量纲上的差异,把每项数值转化成(0,1)间的数值,其中“0”为最劣,“1”为最优。并且通过熵权法来确立权重,以此来有效避免评价要素间信息杂糅与主观性人为判断的影响。进一步基于各方标准化值及相应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依次得出目标层和准则层指标的评价结果,计算公式为:
S1i=∑wjxij
式中:S1i为i地市农产品供给功能的评价值;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xij为i地市j指标项标准化后的值。其他3种功能综合评价值的计算方式相同。
(二)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方法在定量研究地理事物分类和地理分区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农业各功能的评价结果进行K均值聚类,得出农业多种功能的地域类型。
三、结果与分析
(一)农业各功能的空间分异
由(图1) 可见,河南省市域农业各功能的空间分异具有不同特征。
河南省市域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较大。高值市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区域,中值市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与平原的交接地带,低值市域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山地丘陵区。
河南省市域农业的经济发展功能受现代农业发达程度影响显著,高值市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农业特色明显的粮食主产区,中值市域主要是西部畜牧业、林业、牧业发达区域,低值市域主要是北部农业特色不明显和中西部垦殖指数低的市域。
河南省市域农业的社会保障功能受城镇化的影响,高值市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城镇化水平较低但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区域,中值市域主要在中西部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平原区域,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城镇化,工业化较高的区域,农业承担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功能较轻。
河南省市域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高值市域主要是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占比高市域,中值市域为中西部的农林、农牧混合市域,低值市域为东部的粮食主产区。
(二)农业多种功能的地域类型
聚类分析显示,河南省农业多种功能的组合可划分为4种地域类型(图2)。不同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组合特征(图3)。
非生态功能弱势区有郑州和济源。该类型区域除生态服务功能较强之外,其余功能都弱,人均耕地面积小、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低,粮食单产量也低,农产品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都很弱;同时,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较高,化肥、农药、地膜的施用量低,生态服务功能较强。
多种功能并重区有信阳、焦作、开封、濮阳、鹤壁、驻马店。此类市域多属于农牧、农林混合型市域,热量充足,雨量充沛,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量都较高,农业各种功能均较强,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大。其中焦作、信阳、驻马店、鹤壁分别位于太行山脉与豫北平原的交界地带、大别山北麓和淮河上游之间、伏牛山、桐柏山与黄淮海平原的交界地带、太行山东麓与黄淮海平原的交界处,地貌类型多样,低缓山坡和平原处有大量耕地,但是在山地丘陵处水土流失问题较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开封、濮阳位于黄淮海平原区,光热条件充足,土地沙化、盐碱化、旱灾、洪涝灾害等生态问题较严重。
农产品供给弱势区有洛阳、平顶山、南阳、三门峡。此类市域除了农产品供给功能比较弱以外,其余功能都强于农产品供给功能。此类区域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水集中,山坡与高阶地之间的耕地和荒地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此类市域虽然人均耕地面积较高,但是由于地形条件欠佳、森林转入禁伐恢复期等原因,粮食单产量和垦殖指数都较低,但同时此类区域森林覆盖率和水域面积较高,动植物种类丰富,农业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服务功能则比较重要。
生态服务弱势区有安阳、许昌、漯河、商丘、新乡、周口。此类区域多位于黄淮海平原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热同期,耕地自然生产潜力较大,粮食单产量,有效灌溉面积指数也都较高,农产品供给功能较强;同时,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與就业比重等指标高,农产品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也较突出;但是由于农业化肥,农药施用量大,专业化程度高,森林覆盖率低,生态服务功能弱。
(三)不同地域类型区域发展背景的结构性差异
区域农业多功能的优化不仅要考虑功能的组合特征,还要考虑实现功能的区域发展背景因素差异。从(表2)区域发展背景因素的结构性指标看,4种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
非生态功能弱势区,此类市域的城镇化率、人均GDP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第二产业产值最高,农业承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很低,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政府转移支付和外部需求(旅游、绿色农产品)是农产品功能改善的主要动力。
多功能并重区,北部地区的焦作、濮阳、鹤壁城镇化,工业化,人均GDP水平都较高,交通发达,所以城镇化和工业化对于农业的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信阳、开封、驻马店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化水平不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指出也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同时也面临着治理水土流失,减贫等难题。
农产品供给弱势区,该市域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都较高,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也较高,粮食单产量很低,农产品供给功能较弱,但同时该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较重要。
生态服务弱势区。该地区由于城镇化,工业化,人均GDP水平都较低,所以农业承担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功能就较重,城镇更多地限于发挥行政、交通、文化等功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最弱,不容易改善。
(四)农业多功能地域类型的优化策略
非生态功能弱势区。应该走生态优先,农业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围绕优质良种、绿色蔬菜、花卉、大枣、石榴、草莓、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和山地特色农业等主导产业,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休闲农庄等;围绕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化培育,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科学布局农业结构,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丰富市民物质文化需求。
多种功能并重区。北部地区的焦作、濮阳、鹤壁要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综合交通运输渠道,促进农业劳动力就近就地向城镇转移,同时也要建设高标准粮田,积极发展畜牧产业集群,巩固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确保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信阳、开封、驻马店应更多承担生态保育和恢复的职责,采取各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渍化等现象;立足本地资源,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绿色、有机、高效的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产品供给弱势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畜产品加工业和当地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农业生态游、历史文化游、美丽乡村游等一系列品牌。
生态服务弱势区。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大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投入,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扩大农产品经营规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秸秆还田,有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培肥土壤地力,改善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
四、结 论
(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农业资源禀赋和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导致农业功能时空分异的重要因素。
(二)河南省市域农业多功能的空间分异具有不同的特点。河南省市域農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较大,高值市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受现代农业发达程度影响显著,高值市域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农业特色明显的粮食主产区。社会保障功能受城镇化的影响,高值市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城镇化水平较低但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高值市域主要是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占比高市域。
(三)河南省市域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可以分为4类,具体为:非生态功能弱势区、多种功能并重区、农产品供给弱势区、生态服务弱势区。不同的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和发展背景因素差异。
(四)非生态功能弱势区:应该走生态优先,农业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多种功能并重区:北部地区的焦作、濮阳、鹤壁要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综合交通运输渠道,促进农业劳动力就近就地向城镇转移,同时巩固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确保耕地面积和质量,信阳、开封、驻马店应更多承担生态保育和恢复的职责。农产品供给弱势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畜产品加工业和当地特色农产品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生态服务弱势区:加大农产品经营规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秸秆还田,有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培肥土壤地力,改善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房艳刚,刘本城,刘建志.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与优化策略——以吉林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09):1349-1360.
[2]孙新章.新中国60年来农业多功能性演变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01):71-75.
[3]乌东峰,谷中原.论现代多功能农业[J].求索,2008(02):1-6.
[4]李瑞扬.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视角(上),2008(05):51-53.
[5]吕耀.基于多维评价模型的农业多功能性价值评估[J].经济地理,2008(04):650-655.
[6]陈锡文.《21世纪农业的新使命:多功能农业》序[J].中国发展观察,2007(07):60-61.
[7]卢树昌,赵淑杰.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定位探讨[J].农业经济,2009(06):6-7.
[8]赵予新,钟雪莲.多功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构建[J].中州大学学报,2009,26(06):13-15.
[9]黄飞鸣.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看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乡镇经济,2005(08):32-34.
[10]钟源,刘黎明,刘星,杜荪玲.农业多功能评价与功能分区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3):93-100.
[11]潘友仙,张德生.农业多功能视角下海南休闲农业功能分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42(24):218-223.
[12]雷锦霞,张霞.山西农业多功能分区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09):146-149.
[13]陶陶,罗其友.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分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01):46-50.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