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金林 石伟平
[摘要]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既需要从宏观层面把握方向和趋势,也需要从微观视角审视具体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文章基于多个案例呈现职业教育五种典型办学模式改革实践的具体样态,发现其在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治理能力、促进多方资源优化整合、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等方面成效可观,并在办学定位、办学主体、办学策略、办学保障四个维度形成一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范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多案例分析;实践成效
[作者简介]兰金林(1997- ),女,湖北黄冈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生;石伟平(1957- ),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0JZD0040,课题主持人:石伟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0-0032-07
一、问题提出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在长期发展中所呈现的结构形态及其运行机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两方面的具体举措,实际上指明了我国办学模式改革的未来方向和重点领域。现代职业教育中“办什么学”“谁来办学”“如何办学”“如何保障”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机构围绕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是,这些经验做法是否具备广泛宣传、学习和推广的条件,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判断和论证。这些办学实践取得了哪些成效?哪些经验值得我们推广和借鉴?在这一系列问题的驱动下,本研究将从微观视角审视职业教育机构在具体办学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总结其中经验和教训,期冀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今后的改革提供思路。
二、研究设计
(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实践样态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指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模式,不仅涉及职业院校、区域、国家等多个区位,还涉及政府、学校、企業等多个主体,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规范的甚至制度化的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其中较为典型且实践广泛的有校企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东西部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五种模式(详见下页表1)。这些模式涉及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所关注的重要话题,均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而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很多区域及院校都在积极地模仿和学习。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基于上述问题与目标,本研究采取多案例研究法,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嵌入多个分析单位来对每个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些分析单位主要可以抽象为三个维度(如图1所示)。
在责任主体上(S轴),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学校主导、企业主导、行业主导以及各个主体相互协同的参与形式;在地域范围(P轴)上,分为校企之间、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等;在改革成效(C轴)上,分为人才培养、治理机制、资源整合、区域发展等方面。三个维度之间的要素相互组合,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职业教育五种典型办学模式的具体样态,有利于深入剖析每种办学模式典型特征和运行成效。
(三)数据抽样
为了保证所选样本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分别为五种模式选择两个案例,样本编号依次从A至J。案例源于我国江苏、浙江、上海、贵州、重庆等多个省市,地域覆盖范围较广,具体办学举措中均包括常规的成分和创新的成分,基本可以体现五种模式的具体样态,同时这些样本在实践中均收获了很好的成效,确保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由于篇幅限制,本研究只能对每个案例进行简单介绍,难以完整呈现案例所有细节。
三、结果分析
(一)抽样结果描述
1.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案例。校企合作模式案例A和B来源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案例A友嘉机电学院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友嘉实业集团合作成立的校企共同体。倡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办学思想,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课堂工厂化”“课程三明治化”“学生实习岗位化”“校园文化企业化”“师资队伍双师化”。同时,友嘉集团投入了大量经费购买先进设备,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都是最新的。案例B金华职院根据浙中地区“小商品大市场、小产业大集群”的经济发展特征,以学校为主导与行业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在区域层面上建立了多个校企利益共同体。校企利益共同体主要依托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及行政领导班子三层组织架构以及校企双方合作制定的工作章程进行管理,涉及学历教育、员工培养和社会培训多个方面的人才培养,并开展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建设。
2.集团化办学模式实践案例。集团化办学模式案例C和D来源于浙江嘉兴和上海两地的集团化办学实践,二者均是由政府主导、多方主体联动开展区域性办学。案例C嘉兴欣禾职业教育集团是非营利性的非法人产学联合体,集团通过集团联合指导委员会、集团理事会、专业群产学合作分会三层组织架构联动管理,创新以产业集群工作站为纽带的“∞”形的校群(区)合作新模式,积极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设施资源共享、师资共培互聘、专业特色共育、科技与社会服务共推、招生就业工作联动等多项具体工作。案例D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教育联合体和非独立法人组织,采用集约化的办学理念,建立集团内就业信息互联网络以及企业优先选择实习生和毕业生等制度,同时推行弹性学制,实现同层次、同专业学分互认,定期举办集团内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业务竞赛、评比活动,主动承担成人教育和职后培训等社会服务任务。
3.现代学徒制模式实践案例。现代学徒制模式案例E与案例F来源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这种模式实质上是校企双方以学徒培养为纽带开展合作办学的。案例E与案例F均采用校企双主体的管理模式,推行双导师制。案例E中浙江機电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与企业合作展开“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面向具有3年工龄或取得中级工、高级工证书的企业员工进行招生,打破传统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固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计划,设计教学模块,开发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双主体。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则以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为试点,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围绕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开发课岗相融的“共享平台通识课程+专业平台核心课程+技能平台实训课程+岗位平台企业课程”现代学徒制项目化课程体系,同时采取“大专业小方向小班化”分段式教学,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等角色转变。
4.东西部合作模式实践案例。东西部合作模式案例G和H是由不同责任主体主导区域间合作办学。案例G中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充分发挥上海市中职教育优质资源作用,积极推进本市中等职业学校与西部对口支援地区学校合作办学,并设置对口支援奖励机制,对来沪学习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并进行补贴或设立专门奖学金和基金。上海市中职学校依托“0+3”“1+2”“2+1”多种形式对西部合作学校招生,并积极接受合作学校的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来沪进修和培训,同时派出多名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合作当地开展支教和讲学。案例H则是东西部地区在院校层面的合作,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重庆工贸职业学院开展“2+1”分段式合作办学,两校共同论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衔接体系,并有计划地开展各方面的交流、学习和指导,毕业生由两校共同推荐在浙江省等东部沿海省市就业。
5.中外合作模式实践案例。中外合作模式案例I是政府主导的学校型合作办学实践。上海市电子工业学校是国家教育部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教部签约合作的执行单位,旨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验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中德双方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具体实施方案,互派师生开展交流访问,还联合成立了专业考试委员会,并组织毕业生参加德国工商大会AHK考试和获得相关证书。此外,德方派遣专家定期来访学校,为校内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并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和教学质量监控等多项工作。案例J中澳(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是政府主导下的区域型、多层面的合作办学项目,是迄今为止中澳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最大合作项目。该项目在学校、市级、国家三个层面均开展合作。学校层面上主要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行业)、重庆旅游学校(旅游行业)、重庆龙门浩集团职业高级中学(电子商务行业)、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技术行业)、重庆江津工商职业高级中学(建筑行业)5所项目试点学校开展澳大利亚TAFE模式的本土化探索;市级层面上主要为重庆市教委建立一个收集、贮存、使用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评估指标数据的职教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帮助重庆师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改进课程和教学设备;国家层面上主要协助教育部评估以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方法,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成果的推广。
(二)改革成效分析
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面对智能化时代工作模式的不断变化,五种典型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很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思路和新探索。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2+1”分段模式、嵌入模式、半工半读模式、教学工厂等多种多样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集团化办学通过职教集团,运用集聚思维和整合思维,紧密对接产业要求和行业标准,特别是案例C中的校(区)合作新模式,有效联结专业群和产业群两端,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现代学徒制利用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和师傅队伍,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人才培养;东西部合作办学强调东部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实践中形成了对口支援民族班、东西部分段式培养、职教集团或院校联盟式、专业性联盟式以及异地订单培养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机制;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入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塑造国际化学习环境,对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产生了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2.职业教育办学治理能力逐渐增强。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我国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主,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不足。通过案例分析,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三种模式都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提升治理能力上具有突出优势。校企合作在优化行业、企业等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批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起来,行业指导日趋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企业的参与面不断扩大,校企合作日益走向制度化,致力于实现校企一体化,构建共同体组织。集团化办学以“集约化”的办学理念和“集团化”的运作模式,广泛联合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与团体等组建职教集团,以制度化、组织化的手段保障了集团的高效运行。例如,案例D在实施集团化办学各类项目与活动时,均以合同、协议等契约形式建立法律关系,以确保各类项目或活动的正常进行。现代学徒制则强调校企的双主体地位,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3.多方资源优化整合效益明显加大。资源整合是指对不同资源进行选择、配置、激活,达到资源优化和整体最优的目的。在五种办学模式中,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集团化办学和东西部合作办学四种模式在资源整合上有所建树。校企合作主要实现了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财、物”三方面优势资源的双向互补,学校发挥其科研技术力量和人才资源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展教学、培训、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活动,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企业则积极为学校提供先进仪器设备、生产车间等物力资源以及资金等财力资源,提升校企合作的硬件基础。现代学徒制是校企之间围绕学徒培养的需要,对学习场地、教学设备、教学人员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与共享。职教集团则实现了各成员单位多方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其中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拥有大量产业发展和政府政策等信息资源以及发展建设资金,行业协会具备丰富的企业信息资源和一定的场所和课程资源,科研院所拥有优质的技术研发力量、科研基地和咨询、培训经验等。东西部合作办学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学校凭借先进的硬件基础及软实力,以专业建设为纽带,与西部学校从单一化的招生与就业合作,到多元化的培养人才、开发课程、技术研究、师资培训等合作,跨区域推动优质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4.区域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有效推动。“区域性”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性。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促进区域发展一直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案例分析发现,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和东西部合作办学这三种模式在服务区域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效。近年来,校企合作模式在地方政府各项政策的引导下,突破传统学校“一头热”的思维桎梏,切实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重點关注培养的人才是否掌握应对社会发展中技术和经济结构变化的能力,不断创新合作机制和路径,为促进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纵深融合贡献巨大力量。各地的职教集团纷纷借助自身的办学优势紧密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区域社会需求,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扶贫攻坚、跨区域交流与合作等多项工作,实现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东西部合作办学模式通过跨区域合作,一方面迎合我国产业空间布局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需要,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实现西部富余劳动力与东部技能人才短缺的互补,帮助西部学生转移就业。
(三)实践经验范式
1.在办学定位上,要创新办学理念,强化特色化发展定位。明晰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是办学模式选择的逻辑起点。中国幅员辽阔且具有自身发展的历史背景,区域经济、产业和资源皆具有不同特征。职业教育办学机构要想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走出自身特色办学之路,必须首先创新办学理念。一要具备先进性和前瞻性。时刻把握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动向,积极向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并深入剖析其运行逻辑和实施条件,考虑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避免盲目追随。二要找准自身特色。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必须基于时代使命,在明确自身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之上,确立未来进行特色建设的重点领域,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或专业群。三要优化资源配置方案。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那些最能体现地域文化、自然资源、主导产业和最具优势的学科专业上,使其成为特色的生长点,尽量避免资源摊薄和资源浪费。
2.在办学主体上,要促进多元合作,构建整体性治理体系。办学模式改革的典型经验就是打破政府作为唯一管理机构和单一权力中心的现状,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因此,未来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仍要不断加强多元合作,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承担着架设企业和学校沟通渠道、政策调控、制度颁布、组织协调等重要职能。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准政府组织,作为重要的中介组织,主要承担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而企业作为办学的重要主体,是深化产教融合、激发办学活力的关键力量。二要建设优质合作对象。无论是校校合作,还是校企合作,抑或是跨国界的中外合作办学,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都要明确合作方的动机和目的,对合作方的资质进行遴选和审查。尤其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两种模式在制度设计上缺乏相应的企业约束机制,因此更需要谨慎甄别。三要优化多元主体治理路径。整体性治理强调管理的集中化和整体化运作,因此无论是哪种办学模式,谁占据主导地位,合作时均需要首先成立专门用于推行合作事项的组织机构,明确规定责任主体以及各成员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同步完善组织内管理、沟通、决策和激励等各项机制,激发各个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在办学策略上,要补齐要素短板,打造办学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诸多要素中,最为关键的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案例中的特色举措也基本围绕这些方面展开。这些举措虽然有些需要特定条件,但仍然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搭建能够有效连接学习场所和工作场所、课堂教学和实际生产、学生毕业与企业招工等方面的桥梁,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充分适应工作世界的变化和需求。二是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上尽量贴合实际工作岗位,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的科学穿插和深度融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逐阶提升。三是优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之成为学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例如,东西部合作办学模式中相关主体积极建立联盟院校师资信息库,搭建互兼互聘、顶岗交流平台,促进联盟院校之间师资共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则通过聘请外方师资任教、外方师资专家到访指导、选送中方教师出国进修等合作形式建设师资队伍。四是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有限的办学经费与无限的设备更新、技术更新的矛盾,因此不仅要搭建实训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设备、设施利用率,还要充分挖掘合作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并将其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
4.在办学保障上,要多维联动支持,形成全方位保障机制。没有良好的保障,再完美的措施都很难落到实地。我国职业教育办学需要多维保障。一是政策保障。上述案例中的政策均由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定,围绕法律法规、管理、考核、激励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划和引导,具有配套性和可操作性,为后续改革实践提供了有效支持和保障。二是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保障办学模式运行的重要基础。如何在体制上突破、制度上创新,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难点与关键所在。现代学徒制中由于企业师傅的自身资质和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学徒培训的质量,因此试点学校要积极完善健全企业师傅的选拔、培养、考核与激励制度,明确师傅的职责和相关待遇,保障企业师傅资质和积极性。三是经费保障。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职业院校发展的难题。以往的职业教育办学主要依赖政府的投入以及受教育者提交的学费,现阶段职业教育办学改革实践朝着多元主体的方向转变,在其经费保障上自然要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照合作推行项目确立有针对性的经费保障方案,不断完善参与主体间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
四、结论与反思
在分析框架的指导之下通过系统化的案例剖析,本文有三点结论:第一,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的责任主体较为模糊,基本是通过成立专门化的组织机构合作治理,而在东西部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两种模式中,政府主导和学校主导的特征较为明显。此结论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正在朝着多元主体协同办学、共同治理的良好趋势发展,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样化的组织正在积极主动地为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贡献力量,反映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和现代学徒制三种办学模式对社会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不断增强。第二,集团化办学、东西部合作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三种办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而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两种办学模式在实践的地域范围上较为狭窄,特别是企业的数量、类型和规模较为单一。因此,学校要主动挖掘更多的合作企业资源和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平台,不要局限于与规模大的企业合作,要多与理念新、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的小微企业或初创企业建立合作,不断拓展和延伸现有的校企合作关系网,既为学校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多样的实习实践平台和就业平台,又能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扶持区域特色产业和小微企业。第三,笔者在总结案例成效和经验过程中,发现市场、政策和制度是影响职业教育办学的关键因素。虽然几种办学模式从实践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因为政策方面的不完善制约办学主体间长效合作和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高的问题。例如,目前国家尚未对校企合作中企业资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师傅资质做出明确的规定和引导。因此,职业教育办学机构不仅要处理好内部办学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综合考虑外部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多方面因素,首先从外部市场出发满足市场需求,其次在政策未明确规定和引导的方面尽量通过制度工具予以规范。此外,除上述所提及的五种模式,我国职业教育还形成了园区化办学、县域职教中心等特色模式,未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上仍需加强本土经验总结和推广,而在具体实践中职业教育办学机构需充分掌握不同模式的优势和局限,依据地方和专业特征进行多样化布局和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1-9.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2-13.
[3]徐国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J].职教论坛,2013(19):14-21.
[4]周晶.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研究[D/OL].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2020-04-04].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LAST2016&filename=1016000893.nh&v=MzE2NzN5emdVNy9PVkYyNkdMTzRIdG5Gckp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N3FmYnVabkY=.
[5]李政.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D/O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2020-04-04].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LAST2019&filename=1019835642.nh&v=MDgxNjZ1N0c5ZklyWk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I3cWZidVpuRnl6Z1ZyM0xWRjI2Rjc=.
[6]庄西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性与阶段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3-9.
[7]孙泽文,钟明元.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演进、机制及其经验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7):73-76.
[8]郝天聪,石伟平.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19,(7):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