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飞宇
摘 要: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教学作品的熟悉是作为一名合格音乐教师的必做工作。对于音乐教学作品的深层次分析也是进一步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作品出发,结合音乐教学作品实例,探讨教学上一些常见的作品分析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作品;分析方法
中小学音乐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一堂优异的音乐课,需要有温度、深度和厚度,而深度的体现首先是建立在音乐教师对于音乐教学作品熟悉的基础之上。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无论什么版本的教学作品都是由国家教育部进行审定,这些教学作品多郎朗上口,旋律富有歌唱性,特别是小学音乐作品,简单易懂,这导致许多音乐教师未能够深入音乐作品深入分析,把握不透歌曲的音乐要素及情感表现,进而所呈现出的课堂教学自然也不能够出彩。纵观近几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优秀的音乐教师们所展现出来的精采课例,无不展露出他们对于相关教学作品的音乐风格、人文底蕴、作品结构、音乐要素等方面的深入解读。只有在这基础之上,教师才能够进一步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学情的分析制定好相应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
音乐课核心内容是围绕教科书展开进行的,笔者认为,一堂音乐课想要有创新,首先是要分析好教材,对其教材的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再深层次去挖掘教材内涵,才能够创造出更加多彩、丰富、富有创新的音乐课。所以教师在分析音乐教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深入分析:
一、教学作品的结构
当我们拿过来一个新的音乐作品,所要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要了解这个作品的音乐特征。在这一阶段,可以从音乐作品的结构、风格、还有其音乐要素去把握。认真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是因为曲式结构也是音乐的一种思维方式,从曲式中探索音乐的规律,更能够总结出音乐教学作品的共性,了解教材编写的逻辑和意图。在中小学音乐作品中,其作品结构多为一段体、二段体和带再现的三段体,学生通过聆听和欣赏,表示出不同音乐段落的变化,可以分辨出哪一段是再现段,进而划分出乐曲的结构,这也是音乐新课标中对学生在感受和欣赏领域提出的要求。
二、教学作品的音乐风格
与此同时,作品的音乐风格也是需要音乐教师进行把握的,如在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茉莉花》,同样都是《茉莉花》,但是不同地域的音乐作品带给人们的是不同的音乐感受。江苏《茉莉花》的委婉妩媚,东北《茉莉花》的粗狂铿锵,河北《茉莉花》的刚直爽朗。这些不同地域的民歌,需要音乐教师结合不同的地域特征分析作品,帮助学生去理解分析。
想要更好的把握住音乐风格,细致的去探究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作品的力度、速度、节奏的特点给作品的音乐形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对比,就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出附点节奏、切分音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这些节奏的特点,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的理解和记忆。想要更好的把握音乐风格和要素,一方面要求音乐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参,另一方面,也要有相关的音乐知识积累,具备解读教材的能力。深入解读教学作品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作品的人文性
无论是什么版本的音乐教材,这些教材作品都蕴藏着人文性,也就是这些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因为这些作品中注入了创作者的情感体验和文化思想。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熟悉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这和我们国家正在提倡的“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不谋而合。音乐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音乐教师在品读教学作品时,也要去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如在《黄河船夫曲》《乌苏里船歌》《走绛州》等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神州音韵。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世界多元性的民族文化同样也是教学要求,音乐教师要能够借助教学作品中的其他各国文化,帮助学生开拓学习的视野,感受多样音乐文化的魅力和人类文明的成果。
四、教学作品的声音特点
在中小学音乐作品中,既有声乐作品也有器乐作品,这两种类型的作品,其声音特点是不尽相同的。在声乐作品的教学中,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声音训练,并且要结合作品的演唱形式及声响特点,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和表达特点。如人音版小学四年级的一首欣赏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为男高音独唱,之所以运用男高音进行演唱更能够表现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更能够展现歌曲的内涵。
在器乐教学中,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色彩,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也是为乐曲进行服务的。如《牧羊姑娘》这首乐曲运用双簧管进行演奏,双簧管稍低沉的音色,更加能够表现牧羊姑娘的悲惨遭遇。器乐教学作品既有独奏又有合奏,合奏类作品的音乐表现特点也需要音乐教师去不断挖掘,如表现我国农民劳动丰收的《丰收锣鼓》,乐曲中运用了多种民族打击乐曲,展现了极为热烈的丰收景象,表现了农民们对于丰收的喜悦之情,这种喜悦正是由于多种民族打击乐器的结合,才能够展现出一片喜庆的欢腾场面。
五、教学作品的思想情感
学为中心,德润课堂。在当今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更注重的是对于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每一位音乐教师同时也是德育工作者。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形式多样的歌唱祖国的音乐活动正在中小学中如火如荼的开展,这些活动不仅抒发了学生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也体现出音乐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
以教学作品为基础,把握住音乐的学科特点,注重德育渗透,凸显音乐的德育功能。这种思想品德的渗透,是建立在吃透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需要完成的功课。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耳熟能详的《欢乐颂》旋律,是在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以及贝多芬个人痛苦的经历凝结而成,在那激昂、动人的旋律中饱含了贝多芬对于光明和自由的向往,这些需要音乐教师帮助学生去了解把握。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其艰辛、困苦,才能够真正走进乐曲之中,并且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真实的情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成长,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学习。音乐教师在行走的过程中,教学作品是脚下行走的基石,以后的路要走的更远更久,则更需要透彻了解脚下的“路”,了解作品,深入的挖掘作品内涵。在了解的基础上超越,在超越的基础上成长,开创出一片别具一格的教学天地。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音乐課程标准》[M],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蔡萍.小学音乐教学设计解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曹理,崔学荣.音乐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 曹理.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5] 丁嫣.为音乐教案“导航”[J].中国音乐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