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仕高
摘 要:利川市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洪涝灾害频繁、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本文根据利川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现状,介绍了利川市水资源情况以及实践内容,并指出当前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实践;发展;利川市
中图法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20.0307
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遏止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我国相关部门正在加大节约和保护工作的力度,并提出要转变以往比较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重视不够的局面,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转变。水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国家政策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4]。本文以利川市为例,重点对利川市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及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水资源管理提供指导。
1 利川市水资源概况
利川市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州,地处湖北省西南边陲,地跨东经108°21′~109°18′,北纬 29°42′~30°39′,是恩施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全市总面积4 600余km2,东西宽92km,南北长105km,辖2街道、8镇、4乡。利川市河流众多,5km以上的河流有78条,其中20km以上河流15条。市域范围内水系大致分为:由东流入长江的清江水系,分别由东南、西南流入乌江的毛坝河、郁江的乌江水系,由西流入长江的石柱河、西北和东北流入长江的建南河、磨刀溪和梅子水的长江水系,流域总面积4 607km2。利川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0.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41.08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接近4 500m3,远大于全国、全省人均占有量,从数量上看利川市水资源极其丰富。但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看,降水多集中在4月至9月,占全年的70%以上,大量的水以洪水形式排泄掉。从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看,西南面郁江流域、东南面唐岩河流域的降水略大于清江流域和磨刀溪、梅子水流域。利川市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洪涝灾害频繁、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所以加强水资源管理尤为重要。
2 利川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
2.1 积极推行市、鄉、村三级河长制管理体系
2017年以来,利川市以生态保护以及综合治理为侧重点,积极开展各项护水治水活动,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全市5km以上流域面积的78条河流全部纳入河长制管护范围,为确保河流精准管理,科学划分管护范围,全市14个乡(镇、办事处)均出台河长制实施方案,建立市、乡、村三级河长制体系,落实12名市级河长、93名乡镇级河长、296名村级河长,318名河道信息员、56名河道管理员、121名保洁员,初步建立“3+3”河长制管理体系。通过加快推进截污治污工程,以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提高集镇污水处理能力,努力做到辖区内河道无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无阻水障碍物、无污水乱排现象,保持河道清洁、整齐、通畅,逐步达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效果。此外,利川市水利局还以河道整治为抓手,加大水政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河道水库日常巡查监管,严厉打击各种涉河涉水违法行为,拆除涉河违法建筑。
2.2 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
2014年以来,利川市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乡镇规划的编制、重大项目的布局等规划中严格水资源规划和水资源论证,把水资源论证作为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的前置条件。对全市水库事项统筹安排、统一调度、分级负责、科学管水、合理用水,加强水资源的调度。
2.3 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与相关法律知识宣传活动
利川市水利局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时机,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与相关法律知识宣传活动。通过手机短信、电视、报纸、LED、网络等媒介宣传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文,并走入社区、厂矿、乡村、学校水资源相关法律知识,发放宣传手册树立人们保护水生态文明的意识。
3 利川市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利川市属于一个水资源大市,水资源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旧面临一些问题。
3.1 社会参与意识不强
当前,社会大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以及节水意识还不强,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众的节约用水意识。此外,部分人对缺水问题有一定了解,比较关注节水、水污染防治等水资源问题,但是实际参与感不强,不知道如何参与水资源管理,也不了解国家已制定的取水许可、节约用水、排水许可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当发现私自取水、排水行为时,也缺乏监督举报的意识。
3.2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
水资源管理涵盖领域广,涉及到上下游、干流、两岸、水利、环保、农业、林业、城建、卫生等各方面工作。目前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水资源的主导地位。在水资源管理中,存在不利于水资源集约化管理的行为,从当前情况看,利川市建立起了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但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还未得到正式确立,不仅无法有效发挥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还难以协调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工作,有关措施无法有效落实。
3.3 水资源监管水平较低
当前,利川市水资源管理水平还较低。一是资金保障能力较差,水资源监管需要监测水质、水量,进行调查研究、科学规划等工作,需配备专门的监管队伍,还需充足的资金保障,但水资源监管经费方面缺乏专门的财政渠道。二是监管技术水平较差。水资源管理先进技术应用不足。水资源监管的地理信息系统、取水信息的远程监控系统等未完全覆盖,对水资源监管效率、精度的提升带来不利影响。三是水资源管理队伍缺乏高素质人才。基层水资源管理人员普遍比较欠缺,部分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缺乏环境、水文等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特别是基层高素质管理人才欠缺,年龄结构偏大,业务素质、思想意识等方面也不能较好地适应水资源监管要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发展对策
4.1 增强社会大众参与意识
为了提升水资源管理工作水平,应注重增强社会大众对于水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識。树立社会大众节水、爱水的意识。加强对水资源保护重要性的宣传以及对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提高整个社会对水资源保护意识。具体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开展水资源基础教育。将水资源教育与基础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与已经广泛开展的环境教育相结合,将水资源保护教育的内容纳入各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中。从青少年开始,培养人们节水和爱水的意识。
二是创新宣传方法,扩大水资源管理科普范围。根据受众特点进行宣传,宣传的重点应根据地区、行业而异。对于不同年龄的受众,宣传方式应该有所不同,需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
三是增加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方法的内容,积极介绍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范围和规定。在宣传中,还应注意引导社会大众树立责任感及法律意识,促进公众积极主动参与水资源管理。
四是完善公众参与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和完善对水资源浪费、污染有奖举报的规定,通过采取奖励措施,吸引更多的群众共同参与水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约束自身行为,从而达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4.2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
对于水资源管理的开展,需要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以促进水资源管理顺利推进。首先,要建立水资源管理体系,结合发展现状,注意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效果。建立一个可以协调地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机构,制定统一的战略,实施集约化的水资源管理计划,改变当前多部门水资源管理的混乱局面。第二,要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建设,赋予机构行政监督和资源保护职能,实行综合监督。同时,在流域决策制度下,从宏观上处理整个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最后,将流域建设与该地区结合起来,以建立集管理与保护于一体的水资源工作体系。特别是水利部门要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定期对水功能区进行水质监测,加强监测结果的评价和分析,及时发布信息。
4.3 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
一是提升水资源信息化水平。要加大水资源监督管理经费投入力度,完善取水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库,强化重点用水户的计量监控,确保非农取用水量在线监测率80%以上,系统在线率稳定达到90%以上。推进市级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就用户节水档案管理、水量数据采集、节水计划管理、收费管理、载体创建、第三方系统数据交换等方面进行整合,提高节水管理水平。二是规范水资源费征收使用。依法严格规范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落实按计量、按标准征收制度,规范征收行为,杜绝以任何理由随意减、免、缓或违纪违规收费现象发生,促进水资源管理工作良性循环。三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强水资源管理统计,完善统计制度,稳定统计人员,加强层级监督,做好年度用水总量复核、用水效率等涉水资源指标核算、用水大户调查等工作,按时报送统计报表,进一步提高统计的规范性、准确性、时效性。同时,注重吸纳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针对新形势、新内容、新问题,突出取水许可监督及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等重点,对水资源管理相关负责同志和业务骨干组织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
5 结语
总之,水资源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利川市相关部门应结合水资源管理实际,以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为抓手,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充分依托河长组织体系,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亚,林超.浅谈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J].水资源保护,2011(05):89.
[2]王庆永 . 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18:6-7.
[3]唐黎标.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天地,2013,08:19-20.
[4]王波.试论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业家,2013,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