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问题导向下,后疫情时代湖北绿色发展方略探索

2020-10-28 01:35曾菊新
长江技术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绿色发展湖北

曾菊新

摘 要:本文通过回溯“敬畏自然”之争及案例研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后疫情时代湖北绿色发展方略,即发挥湖北绿色发展的自然禀赋优势;从价值观、政绩观和消费观上体现“敬畏自然”;从国家、地区和企业层面坚持绿色发展;做好防范重大山地灾害和水患风险、践行垃圾分类制度以及打造绿色农业旅游等具体工作。

关键词:敬畏自然;绿色发展;后疫情时代;湖北

中图法分类号:F124.5;X3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20.0301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并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新冠肺炎疫情昭示,人类必须遵循敬畏自然的法则,深刻认识后疫情时代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坚持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敬畏自然”的论争及启示

1.1  纷争的主要论点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开始倡导“敬畏自然”。自2003年非典疫灾和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之后,中国学界和环保人士提出“敬畏自然”的观点,但遭到部分人的反对,双方爆发了一场“敬畏自然”之争。

2005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期刊(第一期)专访时,发表了题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文章。汪永晨先生和《百科知识》副主编张田勘等,随即在《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上发文进行反驳。

2005年1月11日,人民网为此展开了系列讨论,话题之一是“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何祚庥认为,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甚至还有个别人认为“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与此同时,2005年1月11日,人民网专栏刊发“系列观点:应该敬畏大自然”,其中有部分论点相当明确。例如,对大自然应心存敬畏;“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只有自然安全了人类才能安全;敬畏自然体现了兼容并蓄的环境伦理,等等。1月25日,新浪科技网以“以自然为本有些伪善”为题,全程报道了何祚庥聊“敬畏自然”之辩。1月27日,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廖晓义等做客新浪网,漫谈了“敬畏自然”的基本观点。她认为:敬畏自然不一定不作为,只是说不妄为。主张“敬畏自然”要遵循两个原则:取之有道,取之有度。

综观15年前的辩论,实际上坚持“敬畏自然”的理念,就是现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观基础[2]。敬畏自然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自觉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环境问题等发展困境的明智选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深刻革命。生态文明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宗旨,必须以重新树立人对自然的敬畏为基本前提。敬畏自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敬畏自然,人们才能在面对自然时更加谨慎地做出选择,从而真正在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和整个生态系统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1.2  纷争的主要启示

从“敬畏自然”的核心论点看,其中最富有启迪意义的就是力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要求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因自然而生。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养育自然,才能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正常进行。只有这样,人類才能繁衍生息,社会方能永续发展。

有学者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3]。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其他一切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共生”就是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生命共同体”强调了人与自然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相互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离不开自然,同时,自然界离不开人的存在,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实践活动使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转变,成为一种带有人类实践烙印的“人化自然”,成为一种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自然。自然则是人类活动的前提、要素和结果。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中国“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等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们以深刻的警示和启迪。这些深刻的论述指明了人类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普遍联系,人们虽然能够探索、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其发生作用的形式,却不能违背、消除自然规律。

由上而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人类生存的王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既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人类自己。

2  后疫情时代湖北绿色发展的主要方略

在相同纬度地带,湖北省自然禀赋优势比较明显。后疫情时代,如何在“敬畏自然”的问题导向下,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标导向过程中、促使湖北尽快进入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道,这是一个亟待求解的问题。

2.1  发挥湖北绿色发展的自然禀赋优势

湖北位居北纬30°,处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总体上是最适于人类生存和居住的地带。但是,环球北纬30°历来是重大灾害性自然现象频繁出现的区域。全球有七大地质板块,其中北纬30°(附近)是六大板块的交界地带,也是地质构造变形最为强烈、大陆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尽管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属于地震多发区,但湖北几乎很少发生重大的地震、泥石流和火山等地质灾害。

历史上,洪灾是危害湖北的重大因素。湖北的江汉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泄洪。这个地带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而集中,夏季多暴雨,且南北支流汇入多;加之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其中湖北“荆江”河段尤為突出,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和“洪水走廊”之称。尽管多数年份的梅雨给楚天大地带来了局部地区的水灾,但是自三峡大坝建成后,湖北洪涝灾害的程度已大为减轻。2016年武汉曾遭遇持续强降雨,中心城区共出现162处道路渍水,城市局部交通受阻较严重。近年来,武汉市不断加强主干排水通道项目的建设,中心城区大部分排水骨干通道搭建工作已基本完成。这意味着“肠梗阻”打通后,雨水能在更短时间内进入泵站。这也表明武汉市具有“敬畏自然”的意识,为了防范超常年份的梅雨可能带来的自然灾难,做好了中心城区的地下排水系统工程。

总体上看,当今湖北不仅没有地震、台风和洪水这三大自然灾害,而且全省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充沛。适宜绿色发展的水文、土地、植被和热量等自然资源要素具有良好的时空组合;且山水兼备,平原和丘陵比重较大,自然再生产能力特强,具有天时地利的绿色发展的自然禀赋。所以,要珍爱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充分发挥湖北绿色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

2.2  从“三个维度”上体现“敬畏自然”

在价值观上树立“人是自然一员”的理念。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依托,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人类应克服“人是自然的主人”的错误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

在政绩观上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导向。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办法”,强调显性责任即时惩戒,隐性责任终身追究,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既要加强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顶层设计,同时又要使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化为社会风尚和行为习惯,还要加强绿色生活信息的发布,为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务。

2.3  从“三个层面”坚持绿色发展

国家层面上必须“从严执法”:绿色发展需要法律的强制推行。只有通过法律对环境消费利益主体实行约束,才能保住绿色家园,建设绿色长江经济带。法治是安邦固本的基石,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变革。要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健全与绿色发展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推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变革,建立社会大众对于坚持绿色发展相关法律的信赖。

地区层面上搞好“整合规划”:从实践论上讲,绿色发展,规划是纲。绿色发展,不但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统筹布局,更需要统一规划;既要有总体规划也要有落地的实施规划。

企业层面上坚守“绿色契约”:绿色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坚持绿色发展是企业家的一种责任担当。在企业绿色契约中,既要坚持绿色采购,绿化整个供应链条,又要打造绿色供应链,降低行业整体价值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4   抓好“三个领域”的绿色发展

(1)极力防范重大山地灾害和水患风险

既要防控鄂西和鄂东部分山地区域性地质环境变异和不合理开发引致的危岩体崩塌、滑坡和岩溶地塌陷等灾害,又要制定长江中游防洪减灾、江汉湖群治理、荆江大堤安全维护、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以及湿地保护等水生态空间长治久安的治理方案。

有两点具体建议:其一,倡导构建湖北山区以及江汉平原水环境利用的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形成高标准的公共生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其二,建议把湖北山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空间的长治久安,具体落实到地区空间规划、发展战略和重大任务上,包括选择重大规划项目、出台导向政策以及提出重大举措等,旨在防范化解重大的山区灾害和平原水患风险。

(2)全力践行垃圾分类制度

实施垃圾分类的绿色生活方式,将是今后湖北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一项新任务。从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出发,构建标准完善、运作精细、实效显著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全方位管理体系,最终实现以法为据、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通过垃圾分类这种城乡居民生活方式革命,以此推进全省城乡人居环境绿色化以及城乡发展方式绿色化。

(3)致力打造绿色农业旅游

意大利是国际上绿色农业旅游发展的典范,湖北要借鉴国内外成功模式。“十四五”期间,湖北将迎来以绿色农业旅游等为载体的康养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机遇。发展绿色农业旅游,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及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价值,这既是培育全省农村新产业,又是拓展农村居民多功能生活空间的重要选择,也是建设湖北田园综合体的重要路径。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将促使农村有效扩大生态农业耕地面积,促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拓展农村旅游的维度和深度。“十四五”期间,力求在保持原生态和乡土性的基础上,打造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绿色农业旅游体系,这是湖北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田园综合体建设两大目标的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DB/OL]. 新华网,2018-05-04.

[2]程倩春.敬畏自然——论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基础[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

[3]王青,崔晓丹.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N].学习时报,2018年05月16日.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绿色发展湖北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业收购生猪价
2009年5月18日湖北企业收购生猪价
湖北各地2月中旬蔬菜价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