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传婷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现代生态学为视角,研究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生态学模型,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来分析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有效路径。为我国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竞技体育 创新人才 生态学 开发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8(c)-0216-03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so 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the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ecology.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ecological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mpetitive spor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mpetitive sports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mpetitive sports.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mpetitive sport.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Innovative Talents; Ecology; Development path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中国体育需要人文精神,中国的体育理论需要创新,中华民族呼唤健康第一、人的可持续发展第一。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深入改革,欲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体育创新活动是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组织资源及科学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的有效组合与科学运作过程。本文尝试借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在构建出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生态学模型的基础上,着力研究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的培育、成长、实践与环境的关系。从人才群体内部和外部环境方面分析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路径,为我国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的开发和储备提供参考。
1 概念的释义
(1)生态学是1869年首先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的,主要研究生物或者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现代生态学已超出了纯生物学的概念,在重视生命系统内部组成成分的同时,更注重系统整体性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方法论意义。
(2)创新人才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在某一方面打破旧的成规,作出突破性的创新,其自身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拥有大量理论或实践经验的人才。
2 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生态学模型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属于人才生态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种群,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会对竞技体育创新产生极大的影响。意欲实现人的生命资源、能力发展与其体内生理心理环境和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的和谐共处。
2.1 内部环境
2.1.1 自身环境
(1)民族精神。作为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纵观世界体育强国的崛起,其外在因素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的内在因素,就是强烈的民族精神,这是国家体育进步和振兴的灵魂所在。
(2)奉献精神。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必须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从竞技体育的工作特点来看,它是一项体力精力高付出、劳动强度大、高成就概率低的社会劳动。
(3)工匠精神。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原意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2.1.2 種群环境
种群环境是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种群的内部环境之一。“由于群落的发展而导致生物的发展”是生态学的一个基本规律。种群环境的结构是具有金字塔形的锥形结构,金字塔的搭建要求一定的种群数量。
2.2 外部环境
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的外部环境是由育人环境、用人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科技)等非生物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用人环境是竞技体育创新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对创新人才开发和应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环境主要指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社会基础,具体体现在政治、经济、科技等环境的影响。政治环境主要指人才体制,经济环境主要指宏观经济背景,科技环境主要指高等院校、体育科研院所等的创新氛围。
3 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路径分析
由图1可见,根据构建的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种群生态学研究模型,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自身环境到种群环境再到外部环境,由内向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时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需要从种群的内部环境入手,逐渐扩展到外部环境。最终形成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种群内部环境的强大内驱力和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
3.1 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内部环境路径
3.1.1 以民族精神为核心,强化奉献精神,培养工匠精神的自身环境路径
竞技体育创新人才自身环境的开发路径要以政府以及相关机关单位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结合时代和科技发展要求,以民族精神为核心,加强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思想基础。第二,注重传统文化的辐射与教化作用,强化奉献精神,以激发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秉承的“恪尽职守、乐于奉献”的精神。第三,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创新的先进事迹,培养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的工匠精神。
3.1.2 以创新意识为核心,强化合作意识,培养竞争意识的种群环境路径
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种群的内部环境,是创新孕育与发展的温床。创新人才种群内部的良性合作与竞争会使不同学派演变成互补模式,在促进种群内部环境和谐的同时,推进更完美地共同进化。
3.2 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外部环境路径
3.2.1 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育人环境路径
高等体育院校和体育科研院所是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重要阵地,对竞技体育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2 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用人环境路径
用人环境是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实现其价值,发挥其才能的平台。用人环境必须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为竞技体育创新人才提供最优的工作条件。
3.2.3 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社会环境路径
社会环境主要指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社会基础,是进行创新的各种物质保障,是激发和保证创新工作顺利进行重要条件。主要的社会环境作用因子包括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因素。保持政治、经济和科技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竞技体育创新人才与社会环境互促优化的有效路径。
政治环境主要指国家参与和制定的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的政策和体制,是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政治基础。政策和体制会直接影响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的开发、培养和使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控制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配置情况,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政策,并且政府对制定人才开发和培养政策、管理机制等进行适度宏观调控和评估,以保证形成稳定的竞技体育创新人才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指宏观经济背景,经济环境是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和工作的物质基础。因为,创新是需要大量经济资本投入的社会活动,同时其产出又具有相当的滞后性。只有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保证创新的延续性。
科技环境主要指高等体育院校和体育科研院所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是技体育创新的科技基础。高等体育院校和体育科研院所可以通过建立知识更新机制,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培训基地等手段,使人才能不断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保持创新活力。以此为竞技体育创新人才营造一个充满机遇和前途的科技环境。
4 结语
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以创新带动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是当前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关键要素。因此,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方法论来支持。本文在现代生态学的基础上,构建了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生态学模型,并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来分析竞技体育创新人才开发的有效途径。希望可以为我国竞技体育创新人才的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闫国庆.以生态学视角探索区域产业技术驱动优势——评《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9):232,234.
[2] 向军.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进展的Citespace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8):66-73.
[3] 韩慧,郑家鲲.西方国家青少年体力活动相关研究述评——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的分析[J].體育科学,2016,36(5):62-70,77.
[4] 路鹏,蒋宏伟.中国职业竞技运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三)——俄罗斯竞技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5):65-68.
[5] 蒋宏伟,路鹏.中国职业竞技运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以网球项目为范本[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4):54-57.
[6] 乌云娜,王晓光,张小红.生态学领域研究生科教融合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6):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