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蒋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科书的整合与教学资源的利用等都要围绕着学生自主活动来组织,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心的“学习中心课堂”。[1]本文以统编版“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为例,谈谈构建高中历史“学习中心课堂”的尝试。
一、“学习中心课堂”的内涵
学习中心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的课堂。这种课堂具体表现为:从教学过程中发挥功能的差异看,应是“以学为本”而非“以教为本”;从教学时间及内容空间占用看,应是“少教多学”而非“多教少学”;从教的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和决策看,应是“以学定教”而非“以教定学”;从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确定看,应是“以学论教”而非“以教论学”。[2]
学习中心课堂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中,也不应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领、史料研习等方法,激发学生能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促进学生有效完成学习活动。
二、构建“学习中心课堂”的探索
1.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
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笔者选择了“秦始皇泰山封禅”这一话题来创设历史情境。具体设计如下:
投影:
材料一: (即帝位三年)始皇东行郡县,……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
教师:材料反映了哪一年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泰山封禅。
教师:什么是封禅?封就是在泰山顶筑一个圆坛祭祀。禅就是在泰山脚下小丘筑一个方坛祭祀。封禅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它宣告天下一统,太平盛世。
【设计意图】秦始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物,但秦始皇泰山封禅却是学生相对陌生的事件。以熟悉的人物,新鲜的事件导入课题,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突出问题引领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
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笔者围绕“为什么能?为什么要?为什么说?”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体设计如下:
问题一:秦始皇为什么能够到泰山去封禅?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追问:秦是如何统一天下的?秦为什么能统一天下呢?
投影:
材料二:《秦灭六国示意图》
材料三:《秦朝形势图》
学生结合示意图讲述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以及秦灭六国采取的策略。
学生通过形势图明确秦开疆拓土,奠定边疆。
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归纳整理秦统一天下的原因。
教师继续追问:秦朝的交通状况怎样呢?
投影:
材料四:《秦朝交通图》
材料五: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汉书·贾山传》
材料六: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史记·蒙恬列传》
学生结合材料,得出结论:秦朝交通发达。同时,通过材料,学生认识到秦交通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设计意图】秦始皇为什么能到泰山封禅?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想出很多理由,其中肯定会提到秦完成统一和秦交通的发达。教师通过不断追问,促使学生不断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就会得到提升。
问题二:秦始皇为什么要到泰山封禅?
教师:我们知道咸阳附近就有华山。《尚书》载,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名山在侧,为什么秦始皇还要不远万里到泰山去封禅呢?
投影:
材料七:《战国七雄图》(重点标注出泰山位置)
材料八: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不臻乎泰山者也……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
——《史记·秦始皇本纪》
学生结合材料按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学生1:从地理位置分析,泰山位于中原地区的东部,被黄河和汶河所环绕,在具有神秘色彩的远古时代被人们视作太阳初升万物生长之地。
学生2:从历史角度分析,封禅是许多帝王都曾想做的事。而泰山位于原齐国境内,秦始皇能到泰山封禅也表明天下一统。
学生3:从现实角度分析,秦始皇通过封禅,颂帝德,宣天命,有利于巩固统治。
教师追问:秦始皇泰山封禅,目的是为了巩固统一。那么,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主整理。
【设计意图】秦始皇为什么要到泰山封禅?教师提供典型的材料供学生探究学习。在学生汇报成果时,教师顺势追问,还有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自主梳理。这一探究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深度学习、拓展学习的意义。
问题三:为什么有“始皇没有封禅”之说?
教師:秦始皇泰山封禅,实现了秦历代君主企图以“天下共主”名义祭祀天帝的梦想。然而,秦亡以后,民间却出现了“始皇没有封禅”的说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投影:
材料九: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僇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讹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
——《史记·封禅书》
学生思考后,回答:封禅是英明君主所为,而秦始皇暴政,老百姓认为秦始皇没有资格封禅。
教师追问:秦始皇封禅十二年后,秦灭亡。秦为何而亡?如何而亡?
学生自主学习后,汇报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秦始皇没有封禅”之说,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引发学生对秦朝灭亡的深层思考。这一设计,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开展史料研习
选择典型的、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是构建学习中心课堂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答案的过程,而是通过史料研习不断提升自己素养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笔者提供了四幅地图和五段文字材料。选用的地图,图面清晰醒目,内容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解读。如《秦灭六国示意图》,学生根据地图就可以清楚地了解秦灭六国的先后,并能更好地理解秦灭六国的策略。选用的文字史料,选材经典,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又适应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同时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学生在对这些史料的研习过程中,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三、构建“学习中心课堂”的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构建学习中心课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进而调整教学行为。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师生关系必须转变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提供必要而有效的帮助。学生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认证历史问题,其核心素养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
2.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學习中心课堂,教师要突出问题引领,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教师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
3.创设历史情境,体验历史境况
构建学习中心课堂,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有时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与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历史素材和问题设计“再现”历史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使学生学会站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感悟历史变迁,逐渐养成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3]高中历史学习中心课堂的构建,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0页。
[2]陈佑清:《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回应》,《中国教师》2016年第20期,第10页。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页。